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热带太平洋持续接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2015年初的可能性最大

已有 2993 次阅读 2014-12-25 14:2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球自转, 南极海冰,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冷位相, 日食

澳大利亚气象局:热带太平洋持续接近厄尔尼诺现象

中国粮油信息网  2014-12-25 8:47:56   来源:博易大师

  堪培拉12月24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周二发布的报告称,气象指标仍普遍处于厄尔尼诺现象的临界值附近。

  数周来海面温度已经超过了临界值,南方涛动指数(SOI)过去几个月一直处于负值。目前SOI值的30天均值为-6.1。SOI值持续两三个月低于-8,预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而SOI值连续两三个月超过8,预示拉尼娜现象出现。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造成南美天气多雨,而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相对干燥。拉尼娜现象通常会导致南美天气干燥,而澳大利亚东部地区降雨超过平均水平。

  澳大利亚气象局上周二曾表示,数周来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已超过厄尔尼诺现象的临界值,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已超过70%。

  日本气象厅在两周前宣布今年夏季已经出现厄尔尼诺,也是第一家宣布今年出现厄尔尼诺的的主要气象机构。

  澳大利亚气象局将在1月6日发布下一份厄尔尼诺气象报告。

(博易大师)

http://www.chinagrain.cn/liangyou/2014/12/25/201412258475627421.shtml 


   2014年3-5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2014年7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2014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2014年5月4日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2016年。

   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厄尔尼诺在7月形成的预测还需要新的大的动力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通常发生在12月25日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为“圣婴”。

   2月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厄尔尼诺的形成。

   这两种因素使厄尔尼诺发生在2015年初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447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3788.html

上一篇:青藏高原周边地震频繁:喜马拉雅山脉将发生特大地震?
下一篇:“圣诞老人”在雾霾中“迷路”:关注22-25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19.51.59.*|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4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