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中国科技转型迫在眉睫:为什么防震变为纸上谈兵?

已有 2675 次阅读 2014-8-5 09:0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争论, 实践检验, 科学决策, 不作为, 管理部门

              中国科技转型迫在眉睫:为什么防震变为纸上谈兵?

                                杨学祥

 

据北京青年报85报道,83发生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6.5级地震灾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和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地震的惨烈相比,云南鲁甸地震的震级似乎小了很多,也“温柔”了很多。但为何这次地震仍造成了398人死亡,一百多万人受灾?是昭通处于地震带上地理位置太过特殊,还是人口过于密集?目前,救灾还有哪些难处?灾区最需要的是什么?在83那个血色清晨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萦绕着我们。为此,媒体梳理云南鲁甸地震背后的7大疑问,最后一问是,是否有必要全国清查地震频发地区?结论是,人口大规模迁移不现实。

  这些年,地震和地质部门也都在对地震带上哪些地区不适合建房有过研究,也提出过建议,但这些建议似乎都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是否有必要勘测地震频发地区,之后对高危地区的群众进行大规模迁移呢?

专家认为,我国中西部在做研究,这是个普遍的问题。有必要查清地震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地段,形成一个国家级别的区划图,把地震灾害强的地区标注出来,在以后的建设规划中要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地区。但是像昭通这种地区,因为地质灾害可能比较严重就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太现实。地震不像雨季年年有,地震周期很长,有时候几百年甚至千年才有一次。在没有弄清楚地震来源时,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

http://news.sohu.com/20140805/n403111023.shtml

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是否意味着相关部门就可以毫无作为?

比如,在查清的断裂带上,逐步疏散人口、增强房屋抗震等级、清除危房隐患、加固现有房屋的抗震强度、划定危险区域范围、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等等。

实际上,此次地震一直是专家们所担心的。“几年前,地震局就通过GPS观测发现这一片有地质突变,发育了三四条北东向断裂带,昭通鲁甸就是其中的一条。我们一直担心从安宁河、大凉山,到南边的小江断裂带这一片会发生大地震,在小江、则木河这一代加强了台震数字观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说,当时地震局监测到的数据就显示出一些异常。

不过,徐锡伟表示,12千米的震源深度属于正常范围内,云南四川等地一般的地震深度会在820千米之间。之所以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一方面是由于当地地形条件复杂,地势陡峭,属于山区,地基不稳,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滚石等次生灾害;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房屋的抗震性较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0297.shtm

我们多次指出,2004-2018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时期,2013-2014年是云南强震最危险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952088.aspx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166.html

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苏有锦说,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处于昭通——鲁甸断裂带,震区20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有5级以上地震记录44次,2013年震区100公里范围内发生35级以上地震。

http://news.sina.com.cn/o/2014-08-04/023930624020.shtml

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时期已经得到证实:2004-2012年全球发生8.5级以上的地震6次;云南地震频发也得到证明,2013年震区100公里范围内发生35级以上地震。

学者嵇少丞最近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令人深思的是,同样是一次6级的地震,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一般不会死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稠密、土地紧张、建筑缺少抗震质量的中国山区,一般会导致几百人死亡。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抗震设防,把抗震设防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建筑设计有人审,建筑材料有保证,施工质量有核查, 严格把关建筑选址,彻底避开不稳定的危岩危坡居住,这样不仅地震时房屋不会坍塌,山上滚下的石头也不至于伤害生命与房屋。

大量的地震事例表明,设防不设防,效果大不一样。地震非中国仅有。全世界20%以上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日本。在一次又一次与地震的较量中,日本人不断强化了建筑的安全标准,建筑的“免疫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越来越少,死亡人数越来越少。由于日本人对自已的建筑有信心,所以地震真的来时也就比较镇静。为什么在我国每一次中等地震都要以人员伤亡为代价?我们国家那些生活在断裂活动带上的人们要把建筑的抗震设防当回事。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先生在19997月“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计划”的总结大会上曾经说过:“我们应当把灾后救援的观念转变为灾前预防,因为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援更人道,而且比灾后救援更经济”。此话所表达的意思不就是4100多年前夏禹治水的哲学思想“平时若灾时,灾时若平时”吗?夏禹治水的哲学思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髓为什么会丢掉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目前这种只重视救灾而不重视防灾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就好比在父母在世时不给吃好、穿好、治病,却狠心地推给“孤老院”,待到他们死了再猛哭,给外人看子女是多么孝敬,还常用“老人心胸宽广”以自我安慰,其实愚蠢之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816870.html

目前的科技体制是科研与应用分离,大量科技成果被湮没在文山会海之中,相关部门既不研究也不交流,不作为是保持行业最大利益的唯一法宝,不作为理论独霸行业管理,形成一套从上至下的不作为理念和实践。

相关管理部门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导致一派理论独来独往,从行政上垄断了行业的话语权,缺少科学论证和舆论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是管理和评价,应在不同学派的争论中保持中立,形成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科学争论平台,在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下,做出科学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全保驾护航。

对科技资源的忽视就是对人民的利益最大的损害,相关部门必须对相关研究信息追踪到位,特别是重大科技信息,不作为应该承担渎职的责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177.html

上一篇:2013-2014年是云南强震最危险时期
下一篇:为什么不震成为中国地震预测的主流趋势?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6 周少祥 马建敏 钟炳 杨文祥 Majorite lbjm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