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科技新闻要及时播报:形成厄尔尼诺的概率正在降低

已有 3084 次阅读 2014-7-30 14:25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概率降低, 信息准确, 及时纠偏

科技新闻要及时播报:形成厄尔尼诺的概率正在降低

               杨学祥

 

我在621724指出,49728期间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但目前看,“最佳”时机几乎过去。9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730116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今年形成厄尔尼诺的概率正在降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1702.html

7月热带太平洋部分水域的水温降低,验证了我们的准确预测,表明我们预测理论的可靠性: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739.html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周二(729)发布气象报告,调低了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因为热带太平洋部分水域的水温降低。

气象局报告称,今年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大约为50%厄尔尼诺天气前景级别也从“警报”降低到了“观望”。澳大利亚气象局是在今年56日将厄尔尼诺展望调高到“警报”级别。

澳大利亚气象局在周二发布的报告里也表示,虽然2014年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明显减弱,但是热带太平洋部分地区的水温依然高于平均水平,超过一半的气象模型仍然显示澳大利亚春季可能出现厄尔尼诺。澳大利亚的春季始于9月份。

报告补充说,今年出现强厄尔尼诺天气的可能性很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UxNzk1NQ==&mid=200378197&idx=3&sn=b3d99fa80f23088a84a0f54e4a3358e7&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I2MzEyOA==&mid=200542081&idx=3&sn=1dd9bb3aca23e99970c8398aed70649e&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目前中国媒体还在炒冷饭:今年夏秋季节形成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有70%80%。这将误导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相关行业的公众。

请及时传达天气变化的重要信息。

 

相关报道:

 

点评:从70-80%,降到50%厄尔尼诺概率不是再增,而是锐减。这样的错误预测数据如何能得出正确的防范措施?

 

厄尔尼诺概率再增仍需防范粮食减产

2014729 来源: 互联网 【打印】【繁体】分享到:

中研网讯:

  时值防汛抗旱、秋粮生长的关键时期,农业、气象部门今天通报,根据研判,今年可能出现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要求各地提前准备,防范粮食减产风险。

  厄尔尼诺现象是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这一状态维持3个月以上,就被称为“厄尔尼诺事件”。

  国家气象中心研究员毛留喜:据全国专家以及全世界气象界的预测,今年可能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但是最近这个月的监测结果,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没有原来预期的那么强。

  上一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在19971998年,导致全球粮食减产20%左右。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厄尔尼诺”属于不可控的灾害,目前还无法预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余欣荣:特别是厄尔尼诺可能带来的影响,从整体上讲,要进一步做最坏的准备。还是那句话,有灾无灾做有灾的准备,大灾小灾做大灾的准备,多灾少灾做多灾的准备,针对本地区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因素,推动通过技术等措施实现稳产增产,减轻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

  据农业部数据,由于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棉花、糖料、油料等作物面积减少,秋粮面积预计增加600多万亩,高产作物面积增加也可增产50亿斤左右。如果夏秋季节气候总体正常、抗灾措施应对有力,秋粮丰收有望。

本文分享地址: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729/092616325.shtml

 

   点评: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夏秋季节形成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有70%80%。这已经是过时的预测,澳大利亚气象局报告称,今年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大约为50%。错误数据下的防范措施有多大的可行性?

 

图文:厄尔尼诺今年或将现身

2014-07-30 07:00:0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 有0人参与分享到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讯图为:气象专家杜良敏正在分析后期长江流域降水趋势。

  记者曾莉通讯员李傲张灵实习生毛传俊骆晓琴顾雪婷

  “厄尔尼诺”又要来了?今年6月凉爽如秋,不似往年那么热;入梅推迟了一周,梅雨期降水分布不均。

  网上及民间气象爱好者之中,已出现今年强厄尔尼诺现象来袭,或许再现1998年特大洪水的担忧。

  厄尔尼诺今年到底会不会来袭?今夏是否还会出现去年夏季的罕见高温?如果厄尔尼诺现身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及后果?昨日记者就这些问题向省气象局相关专家求证。

  或现中等强度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现象,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通俗比喻,人发烧会身体机能失衡,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那片大海发烧了,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全球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导致气候出现异常。

  目前,科学家采用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指当前值与常年同期值之差)作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判定依据。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3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当海水表面温度持续6个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或持续5个月比常年偏高0.5,且偏高的累积值高于4),则确认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它分为极弱、弱、中等、强、极强五个等级。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对东亚气候影响显著,发生在次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易出现洪涝。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杜良敏介绍,据气象资料分析,5月热带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截至7月上旬,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中心的温度已连续2个月偏暖超0.6,中心值超2.0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夏秋季节形成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有70%80%

  如果出现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会对我省后期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今夏高温比去年有所减缓

  去年夏天的高温历史罕见,今年是否会再现去年的疯狂?对此,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工郭广芬认为,按照概率学,出现像去年异常高温的可能性比较小。

  有民间气象爱好者的说法称,今年6月感觉较往年同期偏凉爽,入梅推迟了一周,出梅后晴热高温天气又唱起了主角,加上今年很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可能出现酷暑难熬的苦夏天气。

  对此,郭广芬解释,总体来说,今年6月高温少了,低温多了。原因是:当月夏季高温的制热者—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偏南,后期才加强,加上梅雨期雨水的“拉扯”,气温回升乏力。

  杜良敏则表示,今年梅雨期偏晚,降水分布不均,是受很多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今年夏天可能会出现阶段性高温,但高温会比去年有所减缓。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是“七下八上”,718出梅后出现几天晴热高温天气,但很快有雨来降温。8月上旬初受热带低压环流影响,高温又会有所下降,因此今年难以出现像去年那样持续时间长的晴热高温天气。

  警惕厄尔尼诺对秋冬季和明年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事件具有大范围和较长时期影响特征,引起气候异常有长达1年至2年的持续过程。据气象部门统计分析,近60年来春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后期发展为中等强度的共有3年(1957年、1972年、1991年),发展为强厄尔尼诺共有2年(1982年极强和1997年极强),对我省和长江流域后期气候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影响最明显的时期是其发生后的次年。

  杜良敏解释,强厄尔尼诺事件易导致我省当年秋冬季降水偏少,次年夏季降水偏多,出现洪涝。例如,98年特大洪水。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稍有差异,发生当年我省秋冬季降水大部偏少,次年春季大部偏多。例如,1991年发生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当年湖北遭受秋冬连旱,次年春季降水偏多2成以上,且温度大部偏低,给春播造成不利影响,次年夏季降水大部偏少。

  气象资料分析,据今年以来海洋变化,同时考虑其他气候特征,预计盛夏期我省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和高温。影响秋汛降水因素较为复杂,厄尔尼诺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子。从以往出现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分析来看,当年秋冬季鄂西北降水以偏少为主,今年汉江流域是否有秋汛,还有待监测和研判。

  厄尔尼诺对明年我省气候如何影响,还需后期滚动监测,根据发展趋势分析其对我省后期气候异常和灾害的影响,以便于政府和农、林、水、能源等部门制定相应对策和预案,共同防御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减轻其带来的损失。 netease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http://news.163.com/14/0730/07/A2CQ0PMB00014AEE.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852.html

上一篇:7月厄尔尼诺现象降温
下一篇:预测检验:河南遇63年来最严重旱情
收藏 IP: 222.168.40.*|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