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一致性

已有 4187 次阅读 2014-7-5 13:4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球自转, 气候变化, 地震, 构造运动, 太阳活动

                           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一致性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词:太阳活动,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地磁变化

 

0 引言

 

Whyte指出,在过去4.5亿年中地球旋转速率、地磁轴视极移、洋脊的活动、海平面和气候变化有伴随出现的现象。地球旋转加速时期主要对应了正极性时期,而旋转减慢时期主要对应了负极性时期,前者如志留纪至早泥盆纪和中生代,这阶段由于地球旋转速度加快,使地磁极具正极性、洋脊活动增强、全球性海侵和古气候变暖。自晚泥盆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是地球旋转速度减慢时期,表现为负极性为主、洋脊活动减弱、全球性海退、气候剧烈变化和出现大冰期。这些资料表明,在几亿年时间尺度上,各种地质旋回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存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相对应[1]。我们讨论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构造运动、地磁极性倒转和灾害性气候相互对应的地球物理机制[2, 3, 4-9]

1  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和地磁极性倒转[6710]

地质界线

新生代/现在

中生代/新生代

侏罗纪/白垩纪

古生代/中生代

石炭纪/二叠纪

下古生代/上古生代

年代/102Ma

0

 

0.65

 

1.36

 

2.25

2.80

3.45

G值变化

最小

 

最大

 

最小

 

太阳辐射

最小

 

最大

 

最小

 

地壳自转

减慢

 

加快

 

减慢

 

火山活动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强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海陆变动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为大陆

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大陆变到海

大陆为主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还变到大陆

气候变化

第四纪大冰期

 

温暖期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陆海分布类型

大陆集中在北极

 

大陆分散在赤道

 

大陆集中在南极

 

造山作用

生物灭绝

第三纪大褶皱

 

白垩纪恐龙灭绝

 

石炭二叠纪大褶皱

 

地磁极性

反向

 

正向

 

反向

 

 

除了亿年周期的大尺度变化,我们在10万年和55年周期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一致性。

 

1 10万年冰期周期

 

根据米兰科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导致10 万年冰期和间冰期周期变化。其实,构造活动也参与其中。

在末次冰期,地球表面130的海水层变为两极厚达2000的冰盖,由于地壳均衡运动,两极地壳下降700,赤道地壳上升43,在赤道地区形成260宽直达两极的裂缝,导致强烈的地震活动,喷发出的热量和温室气体是间冰期形成的重要能源和因素。


1 两极冰盖压裂地壳喷出温室气体和热量

 

2       200年冷暖周期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最近发现,潮汐、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a的周期,与200a气候周期相对应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1570-1600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1980-??

低温?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 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1-3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小冰期的到来。研究报告称,1275年到1300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1430年到1450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

 

3       55年拉马德雷周期

 

2002年郭增建提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会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从而使地球降温20[27]。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均衡沉降,引发环太平洋地震带频发的地震活动。深海巨震的降温作用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自然的冷暖自调节作用,其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变化造成的冰水转换。

 

3  1890年以特大地震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球自转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加快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减慢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加快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减慢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加快

: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冷气候有很好的相关性。表3给出了验证深海巨震降温说的统计数据,该表最初在2005年发表[21, 29]。截止20125月,2000年以来8.5级以上地震已由2005年前的1个增加到6个,与2000年,特别是2006年开始的极端低温事件频发相对应,理论得到实践的证实,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分析显示,2011年日本8.9级地震加速地球旋转,每天缩短1.8微秒。这种加速是由于地球质量分布迁移所致,多数质量朝向赤道方向移动。此外,2004年苏门答腊岛地震导致每天时间缩短0.0000068秒。

http://roll.sohu.com/20140506/n399189282.shtml

与此相反,两极冰盖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地球转动惯量变大,自转变慢。

 

4        结论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与太阳活动相关,与地球的构造运动也密切相关,与地球自转和地磁变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构造运动、地球自转和地磁变化看到气候变化的轨迹。

 

参考文献

1.  Whyte M A. Turning points inPhanerozoic history. Nature, 1977, 267: 679-682.

2.  杨学祥, 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27-33,79,120-122,196-198.

3.  徐道一, 杨正宗,张勤文等. 天文地质学概论.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3. 38, 181-195, 224.

4.  杨学祥, 王成金,郑文瑞等. 地球节律的成因. 地学前缘, 1997, 4(3): 101-107.

5.  杨学祥, 安玉萍.离极力、向极力与大陆车阀假说.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 16(2): 78-84.

6.  杨冬红, 杨学祥.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世界地质,2011, 30(3): 474-480.

7.  杨冬红, 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9.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10.             SteinerJ. The sequence of geological events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Milk Way galaxy. Jour. Geol. Soc.Australia. 1967, 14: 99-131

11.             地震的十大惊人事实:加快地球自转()2014050608:44 http://roll.sohu.com/20140506/n399189282.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9231.html

上一篇: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6.6级地震:关注7月地震高潮
下一篇:1997年和2014年7月厄尔尼诺对比
收藏 IP: 222.168.40.*| 热度|

2 钟炳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