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罗马尼亚、日本东部和洛杉矶连续发生四级以上地震:对比潮汐组合

已有 3041 次阅读 2014-3-30 13:4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地震

日本东部发生4.5级地震 震源深度61.4千米(图)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
2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

  中新网3月30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30日中午11时23分,日本东京以东46公里处发生里氏4.5级地震,震源深度61.4千米。
(责任编辑:刘盛钱)原标题:日本东部发生4.5级地震 震源深度61.4千米(图)


http://news.sohu.com/20140330/n397444152.shtml

洛杉矶连续发生四级以上地震 华人担心有更大地震

2014-03-30 12:1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打印 发送 字号 T | T

[提要]  (记者 毛建军)当地时间3月29日,继3月28日晚9时09分洛杉矶东部城市拉哈布拉发生5.1级地震17小时后,在其东南部约1英里的华人聚居区罗兰岗,又发生4.1级地震。

  中新社洛杉矶3月29日电 (记者 毛建军)当地时间3月29日,继3月28日晚9时09分洛杉矶东部城市拉哈布拉发生5.1级地震17小时后,在其东南部约1英里的华人聚居区罗兰岗,又发生4.1级地震。连续的有感地震让当地华人担心更大地震会到来。

  加上3月17日在洛杉矶西北部韦斯特伍德发生的4.4级地震,两周之内洛杉矶集中发生了3次4级以上的有感地震。三次地震中最严重的是3月28日晚间发生的5.1级、震源0.6英里的浅表地震。这次持续了30秒的地震使橙县、洛杉矶以及西部海岸线、圣地亚哥、圣伯纳迪诺等地区有明显震感。居民在房间内见到吊灯大幅摇摆,并感觉站立不稳;一些超市货架上的物品被震落掉地;有水管破裂和煤气泄漏报告。而且,后两次地震的震中均在华人聚居区富勒顿与罗兰岗附近。

  据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的统计信息,在过去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除了5.1级和4.1级强烈有感地震外,还发生了上百起余震。地震专家认为,处于地震带的南加州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进入地震频发期。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地震学家琼斯还表示,发生5.1级地震有5%的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震,更大的地震可能发生在其后的数小时至数日时间里。

  洛杉矶上次发生大地震的记录是1994年北岭的6.7级地震,那次地震造成6人死亡,7000人受伤。而那以后,这一地震带相对处于平静状态。

  包括洛杉矶在内的加州诸多城市,每年10月都会举行全州数百万人参加的地震演习,以提醒人们注意防范大地震的发生。过去两年,针对南加州地震带已相对稳定近20年的时间,多位地震专家都曾表示,未来加州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完)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4-03-30/content_11498483.html

罗马尼亚东部一天5次地震 首都及附近震感明显

2014-03-30 08:07:22   |   来源:新华网   |   编辑:杨玉国   |  

  原标题:罗马尼亚东部一天发生5次地震

  新华网布加勒斯特3月29日电(记者 林惠芬)罗马尼亚东部弗朗恰地震区29日发生5次有感地震,其中当晚最后一次5级地震为今年来震级最高的地震,首都布加勒斯特及附近城市有明显震感。

  根据罗马尼亚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数据,最后一次地震的震级由原先公布的4.9级调整到5级,本次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1时18分,震中位于布加勒斯特以北180公里的布泽乌和弗朗恰两县交界处的山区,震源深度为134公里。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当天发生的其他4次地震震级从2.9级到4.3级不等。

  今年以来,由弗朗恰和布泽乌两县构成的弗朗恰地震区已发生50多次有感地震,其中7次超过4级。

  位于喀尔巴阡山东部的弗朗恰地区是罗马尼亚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最近100年内曾发生3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977年的大地震造成约1500人死亡。

http://gb.cri.cn/42071/2014/03/30/3245s4484278.htm

2014年3月潮汐组合:强潮汐组合可能导致倒春寒

2014-1-31

 2013年12月、2014年1-3月,6-10月为强潮汐时期,4-5月,11-12月为弱潮汐时期。2014年3月是强潮汐时期的第4个月。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趋于强烈。

 潮汐组合A:2月28日为月亮近地潮,3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南纬0.00068度,2014年3月1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北方沙尘和雾霾的形成(原预报:偏北风有利于霾清除;实际上两种情况都出现)。

 潮汐组合B:3月8日为日月小潮(上弦),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19.08122度,12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弱暖空气活动。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和气温回升,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C:3月1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45度,3月17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北方沙尘和雾霾的形成(原预报:偏北风有利于霾清除;实际上两种情况都出现)。

 潮汐组合D:3月24日为日月小潮(下弦),3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8.9943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弱暖空气活动。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和气温回升,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但强度较弱。

 潮汐组合E:3月28日为月亮近地潮,3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41度,2014年3月31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偏北风的发展有利于北方沙尘和雾霾的形成(原预报:偏北风有利于霾清除;实际上两种情况都出现)。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366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50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5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55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640.html

2014年和2018年最强潮汐导致日本或美国强震爆发的概率很大

已有 204 次阅读 2014-3-27 05:2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2014年 潮汐组合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4年周期    推荐到群组

2014年和2018年最强潮汐导致日本或美国强震爆发的概率很大

  我们在2008年6月1日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5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0442.html

上一篇:多地气象台发布雾橙色和黄色预警:关注28-31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山东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关注28-31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2 张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