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变暖警报和变冷警报共存:全球气候忽冷忽热

已有 5281 次阅读 2014-1-24 13:4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周期, 特大地震, 拉马德雷, 变暖间断

                变暖警报和变冷警报共存:全球气候忽冷忽热

                              杨学祥

 

201417使美国几乎所有地区都陷入深度冰冻的极地旋涡(polar vortex)不出意料又引发新一轮争论:这一波极端天气到底是证实还是推翻了气候变化理论?简短的回答是:两者皆不是。

 

一、热事件频发气温居高不下

 

多数气候研究者表示,各种长期趋势都向气候正发生巨变的一边倾斜。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1880 年以来最温暖的10个年份都出现在 1998 年以后;去年5月该局宣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创下数百万年来的新高。

美国媒体在报道此次寒潮时,大多正确地提到大背景:创纪录高温事件与创纪录低温事件的比率为3 1;刚过去的11月创下该月的历史高温纪录。最新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美国人相信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但认为有证据证明人类应为此负责者只占半数不到。

http://hope.huanqiu.com/exclusivetopic/2014-01/4779073.html

澳大利亚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年度气候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该国自1910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平均气温达到23摄氏度,比曾经最热的2005年的平均气温高出0.17摄氏度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411122275825931616.shtm

世界气象组织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是有现代记录以来第十个最暖年份。根据《中国气候公报》,2013年全国平均气温102摄氏度,较常年偏高06摄氏度,为1961年以来第四暖年。

http://www.022net.com/2014/1-15/433370252261993.html

  美国国家海洋气象研究局数据显示,2013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4.52摄氏度,这一温度在1880年以来所记录到的年平均温度中,排在第四位。与此同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运用另一种方式得出的数据显示,2013年在人类气象观测史最热年份中排在第七位。NASA所测定的2013年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

  美国国家海洋气象研究局与NASA均表示,史上最热的10个年份中有9个出现在本世纪,2005年与2010年是最热的两年。

   http://news.sohu.com/20140122/n393992237.shtml

温室气体的增加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二、赤道东太平洋冷却导致“全球变暖间断”

 

一张全球大气层气温图清晰地显示了全球变暖“间断”的存在,这与之前预测的全球气温在过去20年快速变暖的结果相矛盾。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在2013~2014年度评测前进行过一次模拟,结果显示,全球气温在1988年至2012年间,以平均每十年0.21摄氏度的幅度增长。相反,由埃克赛特市英国气象局和英国诺维奇市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观测到的同一阶段气候变暖数据仅有每十年0.04摄氏度的增长。

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是自然可变性。但是,IPCC的气候模拟没有将这种特殊的“间断”影响考虑进去,这导致许多研究者对气候变暖表示怀疑。

海水温度的波动被称作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这种现象或许是解开“间断”谜团的关键。PDO每隔15~30年循环一次,处于正位相阶段时会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在接下来几十年中将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量散发出来。此后该地区会变冷,并进入负位相阶段形成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将赤道深海中的冷海水带到表层,导致气候变冷。研究者早在1997年便发现了PDO模式,但直到最近才开始了解它是如何与大范围的海水洋流模式相融合及其对解释“间断”的意义。

 

1 1961-2013年全球气温平均预测值和观测值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87745.shtm

虽然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不断上升,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10年间气温上升率仅为0.03,几乎未变化。这种现象叫作Hiatus(全球变暖停滞状态)。

按照气候模型进行的模拟预测,从1960年到2030年,气温会持续上升。直到2000年前后,这张图还与实际观测到的气温变化基本吻合,但在最近10年左右,图中的变暖曲线大大超过了实际值。与之前的10年相比,误差增大了88%。

海洋深层升温的现象与发生周期为10年~20年的太平洋海面水温的自然变化(PDO:太平洋十年涛动)是联动的。由此可以推测,Hiatus至少部分具有自然变化的性质。

渡部雅浩正在研究能够在何种程度预测10年后近未来的气候。在模型中套用最近的海洋观测值进行的计算结果显示,气温瞬间便恢复到了原本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推测,Hiatus将结束,海洋不再吸收热量,气温重新开始上升。但全世界有10个以上的团体在进行近未来预测,大家都认为气温会回到上升趋势,但预测的时间各不相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Hiatus结束的时间还不好说。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23/c348883-24202270.html

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气候模拟和分析中心气候模型分析师John Fyfe说:“当见到这篇论文时,我受到了极大启发。”但他认为该模型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Fyfe补充道:“该模型没有回答是什么导致了热带冷却现象。”这是全球变暖停滞状态的关键性问题。

2006年以来,我们研究了潮汐和地震在“太平洋十年涛动”冷暖位相转换中的作用。“太平洋十年涛动”的研究为2010年初的低温暴雪提供了一个可能自然机制[9-12]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仅仅是表明现象的模拟。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厄尔尼诺得到加强,是热事件为主的原因;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得到加强,是冷事件为主的原因。什么力量控制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拉马德雷,它们的西班牙语的意思分别是圣婴、圣女和母亲。研究者把关系弄颠倒了,问题的本质正好相反。拉马德雷控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关键在于“潮汐调温效应”和“深海巨震调温效应”。这两个理论在2000年和2002年被提出,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潮汐变化的1800年、200年、准60年、18.6年周期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

 

2 月亮赤纬角18.6年变化周期对气温的影响

 

潮汐还有月亮赤纬角18.6年变化周期。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18.6年,变化幅度从18.5-28.5度。在极大值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增大三分之一,导致南北冷暖空气激烈交汇。海洋潮汐南北大幅度震荡,将深海冷水翻上表面,导致气候变冷;在极小值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减少三分之一,导致南北冷暖空气交汇程度减弱,海洋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深海冷水翻上表面数量表少,导致气候变暖。

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1995-199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在图2中可以看到,它们都对应全球气温的上升高峰。

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2007年、2010年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4次、智利1次、日本1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1767.html

 

三、结论

 

1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2031-2060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按照拉马德雷周期,全球变暖间断将在2030年前后结束。

2.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按照这一周期,2014-2016年可能成为全球变暖间断18.6年变化周期的小循环结束,但在此期间深海及其边缘特大地震的发生则是极端冷事件发生的前兆。

3. 在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全球变暖间断将达到高峰。

变暖警报和变冷警报共存:全球气候忽冷忽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1868.html

上一篇:自然杂志:解密全球变暖间断最大谜团
下一篇:春节前我国气温偏高 南方多地最高温达20℃:关注28-31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3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