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降水格局“北涝南旱”趋势渐显:加强舆论和新闻监督
杨学祥
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说,中国降水格局在发生改变,说“北涝南旱”还有些夸张,但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减少的趋势的确更为明显。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维京也对外表示,2003年开始,雨带逐渐北移;从近几年来看,这种移动趋势很明显。因此,‘北涝南旱’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
早在2003年,有学者就大胆预测:中国降雨带将逐渐由南向北移动,并导致“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这引发很大争议,在多数人看来,这实乃无稽之谈。但事实上,10年来,确实存在着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减少的趋势,北方水灾频繁、南方旱灾日益增多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7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508.html
这场争论延续至今,需要实践检验和舆论新闻的监督。
相关报道:
中国降水格局改变 “北涝南旱”趋势渐显
2013年08月15日 10:09:39 来源: 新华网 3
新华网杭州8月15日电(记者曹典 李有超 王政)传统的“江南水乡”为缺水发愁、北方地区却遇到水涝。这一被称之为“北涝南旱”的现象近来“扰乱”了不少中国人的生活。
“江南水乡”浙江今年7月以来遭遇60年来罕见高温少雨天气,全省水库河网水位持续下降,80多条小河断流。截至目前,79个县(市、区)受旱,造成逾60万人饮水困难。
浙江省奉化市连日来最高气温突破43摄氏度,屡摘中国“高温之冠”,是浙江省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记者在奉化市溪口镇直岙村看到,为村子供水的龙潭坑水库已干涸见底,周边枯草丛生,乱石遍地。
“一个多月没下一滴雨。”65岁的当地村民王根娣说,直岙村原本家家户户都有水道,从没缺过水,但现在全村600多人只能依靠一处山体渗水水潭为生。
根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数据,7月以来,全国降水总体北多南少,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仅11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0%,为1951年以来最少;珠江和淮河流域的降水量分别偏少了17%和16%。
作为中国“水蜜桃之乡”,干旱让奉化的不少水蜜桃直接变为乒乓球大小的“桃干”。当地种桃大户杨金宝共有300亩桃树,如今七八百棵已枯死,减产四分之三,损失60多万元。中外闻名的杭州西湖龙井茶,也因高温干旱出现茶树叶子灼伤、枯萎及幼龄茶园枯死现象。
然而,“南旱”的同时,中国北方地区却迎来了丰沛的降水。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7月1日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169.2毫米;其中,东北降水量287.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6%,华北、西北也分别偏多35%和36%。
仅7月下半月,东北地区就连续遭受4次强降水袭击,区域平均降水量达96.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4.4%。7月30日以来,黑龙江省多条江河超警戒水位,洪水量级3-30年一遇不等。位于中俄边界的“中国东极”黑瞎子岛中方领土几乎全部被淹。
“女儿在杭州工作,每天热得不行,我们这儿却天天‘抗洪抢险’。”家住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邢女士说。
7月25-28日,甘肃天水、庆阳、陇南受暴雨袭击,其中25日的洪涝泥石流灾害重创天水秦州区南部的娘娘坝镇、大门乡等7个乡镇,造成24人死亡。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降水格局开始发生改变?
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说,中国降水格局在发生改变,说“北涝南旱”还有些夸张,但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减少的趋势的确更为明显。
他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夏季主雨带经历了由南向北逐渐移动的变化,从长江以南向长江、黄河之间移动。尤其在2009-2012年,夏季主雨带主要位于华北南部至黄淮一带,随后又有北移。与之相反,最近四年南方地区夏季降水总体偏少。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维京也对外表示,2003年开始,雨带逐渐北移;从近几年来看,这种移动趋势很明显。因此,‘北涝南旱’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趋势。
张培群说,今年北方雨水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同期偏北偏西,促使中国主雨带位置北移,此外东亚夏季风自5月中旬以来持续偏强,有利于热带水汽向北方地区输送。
专家指出,由于北方地区长期以来降水较少,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经验有限。随着近年来降水增加、极端降水事件增多,随之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甚或城市内涝,都可能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巨大损失。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8/15/c_116953528.htm
“南旱北涝”已非笑谈
2013-08-16 08:48:47 来源: 华龙网—重庆商报 转发至
近期,中国天气状况可谓冰火两重天: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过去一周仍维持晴热少雨天气,累计降水一般不足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八成以上;干旱范围扩大,旱情进一步加重,至8月15日,全国9577万亩耕地受旱,924万人饮水困难。
在北方,7月底以来,黑龙江省多条江河超警戒水位,嫩江、松花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发生1987年以来最大洪水;8月11日以来,山东多地发生洪涝灾害,175万人受灾。
传统水乡南方地区渴得冒烟,传统旱地北方地区却为洪涝发愁,如此意想不到的“乾坤大挪移”,不由得让人想起“南旱北涝”的说法。
早在2003年,有学者就大胆预测:中国降雨带将逐渐由南向北移动,并导致“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这引发很大争议,在多数人看来,这实乃无稽之谈。但事实上,10年来,确实存在着北方降水增加、南方降水减少的趋势,北方水灾频繁、南方旱灾日益增多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资料显示,2003~2012年,华北地区年降水量有8年比常年偏多;而2003年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有8年比常年明显偏少,华南地区年降水量阶段性减少。
而今年,“南旱北涝”的局势就更明显。国家气象机构的数据显示,7月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169.2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仅11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0%,珠江和淮河流域则分别偏少17%和16%;东北降水量287.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6%,华北、西北也分别偏多35%和36%。
气象分析牵涉国计民生,是严肃的科学工作,必须经过权威机构长期的数据测算、对比分析、综合评估方能下结论。所以各方当初冷对“南旱北涝”的预测,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无可厚非。但10年过去,降水格局确实在改变,各方若仍当其是笑谈,就不是严肃的态度了。
不管“南旱北涝”的说法是否夸张,在无法证无的情况下,对此充分重视、未雨绸缪,总不是坏事。毕竟,对“南旱北涝”概念的轻视,就是对“南旱北涝”现象的轻视,更是对南方防旱灾、北方防水灾措施的轻视,结果是,一旦出现“陌生”灾情,就会“困难比办法多”,“手足无措”。
比如,南方地区历史上干旱少,普遍重防汛轻抗旱,所以防御旱灾的经验有限、措施有限。此次南方旱灾,尽管各地上下用命,资金、人力尽赴,问天借水、向地挖水,但旱灾仍然持续发展。新华社就不客气地批评说,“客观地说,目前各地应对高温的举措依然是临时性、局部性的,缺乏系统的统筹规划”。
忽视自然规律,必然会引来自然的报复;而忽视降水格局的变化趋势,只能造成被动应付自然灾害的难堪局面。所以,与其被动应付,不如科学应对。对于“南旱北涝”这一新趋势,各方不能再掉以轻心,应及早制定科学预案,进行科学的天气应急管理。
当然,“南旱北涝”也再次暴露农田水利薄弱的软肋——国家已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但大中型工程获得大力发展的同时,却是小型工程尤其农村“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末级渠系依然淤塞不通,而这些“毛细血管”才是减轻旱涝之关键。
尽快转变水利建设的思路与方式,也是当务之急。
(文/刘凤羽)
http://say.cqnews.net/html/2013-08/16/content_27451424.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