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涝南旱”的气候变化趋势正在形成:相关报道汇编

已有 5682 次阅读 2013-8-9 15:3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变化, 拉马德雷, 南涝北旱, 南旱北涝

“北涝南旱”的气候变化趋势正在形成:相关报道汇编

 

“北涝南旱”气候正在形成

 

2013-08-09 | 作者:本报记者刘强 |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截至88,中央气象台已连续15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与高温橙色预警相对应的老百姓的感受是,今年南方地区雨贵如油,而北方地区则是降雨频频。目前,大范围的高温天气依旧笼罩着我国南方地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几年,南方高温干旱,北方降雨频繁,“北涝南旱”的气候变化趋势正在形成。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今年7月份,湖南、贵州、重庆、浙江、上海、江西等南方6省市,平均降水量仅为55.6毫米,比常年同期的163.9毫米偏少66%,是1951年以来降水最少的一个7月份。而华北地区的平均降水量为188.6毫米,比常年同期的119.1毫米偏多58.4%。

   专家分析称,我国主要降雨带在近年来有向北抬升的趋势。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主要降雨带逐渐向南移动,90年代时已经移动到华南和江南地区。但是从2001年开始,主要降雨带又逐渐向北移动,抬升至长江和黄河之间。到现在,我国主降雨带已经逐渐移至北方地区,南方少雨的态势也越来越明显。

   “北涝南旱”对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方式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陈振林向记者介绍了中国气象局做好高温干旱灾害防御气象服务的五项措施:一是准确把握当前高温干旱形势,做好各项气象服务。二是全力做好高温干旱防御气象服务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高温干旱影响评估分析,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制。四是加强部门联动,提升高温干旱防御效益。五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

   眼下正值汛期,但南方农业部门的工作重点却必须是“防范高温干旱”。因为农作物高温热害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对它的认识和研判还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当前正值南方地区中稻抽穗灌浆和玉米抽雄吐丝生长发育期,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全力防范高温干旱、夺取秋粮丰收,农业部日前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扎实做好高温干旱防范工作。通知要求,要根据不同区域受旱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加强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因苗因墒落实好抗御高温干旱的技术措施。同时,还要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完善抗旱技术方案。对因旱绝收的重灾区,要做好种子、肥料和柴油等农业生产救灾物资的调剂调运,指导受灾农户及时改种短生育期农作物。

   南方高温干旱对种子是一次考验,因为南方地区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以前大多没有经受过如此的天气状况。据了解,因为高温热害,湖北可能会出现棉花蕾铃脱落、中稻和夏玉米结实率下降的情况,作物产量达不到预期,有可能会带来纠纷。为此,湖北省种子管理部门要求种子企业密切关注高温热害,做好配套服务,妥善处理纠纷。而在“北涝南旱”已成常态的情况下,在南方地区推广的农作物品种,需不需要在抗高温和抗旱的品性上再做提高,种子培育和推广部门应该认真考虑。

 

稿件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责任编辑:刘菁

http://www.farmer.com.cn/xwpd/jjsn/201308/t20130809_875810.htm

 

北涝南旱国家防总强调防汛抗旱两手抓()

2013-08-06 15:31:42 来源: 北方新报(呼和浩特) 有0人参与分享到

 

  央视消息近期,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等东北部分地区持续阴雨,嫩江以及松花江干流先后发生超警洪水。同时,江淮、江南大部7月中旬以来持续高温少雨,湖南、贵州、湖北、重庆等地旱情迅速发展。

  85日,国家防总召开会商会,分析研判当前全国防汛抗旱形势,进一步安排部署防汛保安和抗旱减灾工作。国家防总强调,当前全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时期,暴雨洪水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始终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

  会议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要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加强应急值守和会商研判,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暴雨洪水和台风影响地区的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要上岗到位,认真组织做好超警戒水位河流堤防等防洪工程巡查防守工作,加强巡查力量,加密巡查次数,及时有效处置各类险情,及时转移受威胁地区的群众,强化尼尔基、察尔森、丰满、白山等骨干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确保水库、堤防等防洪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确保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他地区也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随时迎战可能发生的暴雨洪水。

国家防总还要求,南方旱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高温干旱防御应对工作的通知精神,强化旱情监测和抗旱水源应急调配,全力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人饮安全,充分发挥已建抗旱服务队作用,积极为群众拉水送水,努力扩大浇灌面积,加强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联系,充分发挥其抗旱突击队作用。同时,要高度警惕旱涝急转,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数字新闻

 

  85日,记者从民政部获悉,6月中旬以来,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13省区市遭受旱灾,已造成594.8万人饮水困难,403.4万人需生活救助。(钟欣)  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http://news.163.com/13/0806/15/95JT02FF00014Q4P.html

 

关注2013年洪涝灾害:拉尼娜、低温、流感、旱涝、强震

 

我在2012228日指出,根据已出现的各种指标,2013-2014年将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并伴随强震、严重低温冻害、大风沙尘、异常旱涝、流感增强等灾害,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1997年厄尔尼诺——1998年拉尼娜现象”、2000年太阳活动峰值、2000年进入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共同引起的典型事件。2013-2014年具有同样的三大事件叠加,洪涝灾害将成为预防的重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7.21北京暴雨说明了什么:南旱北涝的预测不能忽视

2012-7-23 07:48

 

7.21北京暴雨说明了什么:南旱北涝的预测不能忽视

                 杨学祥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

   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相关文献:

 

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2010-4-2 06:53 |

 

               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杨学祥

 

   2010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全球变暖受到质疑。中国西南地区五省区市旱情正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2.7亿人口遭受沙尘天气侵扰,部分城市更是阳春三月飞雪连连。天气异常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突变的关注。学界关于我国气候正向“南旱北涝”转变争论再度升温。

   我在2004721指出,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引发了中国气象学家关于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转换规律的大讨论,不少学者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相关研究[12]。问题是,从网络文章来看,各自的研究都是独立进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引用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难道此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2]

一、2003年的争论: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问题的讨论是最近发生的,是在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披漏之后(2004222),而中国气象学家相关的三次研讨会文章尚未公开发表。不过,一些文章已在网络上公开,网络文章查询或可得到一些新的信息[2]

 

1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即将发生观点[3]

 

  《北京娱乐信报》2003322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如下新闻,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未来的5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未来510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2004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

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5060年代,到7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20年比前20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100200毫米。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2005年以后未来的10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600毫米,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1000毫米以上,未来510年将会有所改变[4]

 

2南涝北旱将延续10-30年的观点[5]

 

  在3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

  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

  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没有南方明显。(2003-4-2

 

3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不能下结论的观点[6]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

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4王涌泉的类似预测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凯利华信息咨询公司编辑的《2003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20035月)中,刊登了王涌泉的文章《当前大灾预测及管理体制改革》(76-78页)。这篇文章是王涌泉在2002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王涌泉指出,检查中国灾害史,分析认为现在可能正面临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转折变化。即使按照旱期最长的考虑,最迟2010年前后海滦河流域也可能出现大洪水。不然,近几年就可能出现。黄河流域在干旱期的中后段和末期,正是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这种时候。南方将出现大旱。当海河、黄河等北方河流转向多水时,当北方干旱减轻时,一定要警惕江淮及其以南出现大旱。南方大旱和北方大旱历史上曾经多次交错出现。

 

5 2010年冷暖变化的研究[6]

 

   20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1903-1918年为低温期,也是20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1919-1953年为高温期;1954-1986年为低温期;1987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我国最暖期。1951-2000年以来,已1956年最冷,平均气温为11.67摄氏度;1998年最暖,平均气温为13.70摄氏度。

   冯松和汤懋苍经模拟预测后认为,我国从1 987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2 0 1 5年,将于2 0 1 6年转入低温期,2 0 39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2 0 2 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 0世纪50年代升高1.68℃,西北地区平均升高2.2 2℃;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 8mm ,北方变化不大;2 0 30年海平面将升高5.31 105px ,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78]

   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的年代,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形成北涝南旱,反之亦然。目前我国正处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年代,故出现南涝北旱[7]

   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1944年,1978~2000年。它们与拉马德雷暖位相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对应,也与1979~1998年地球扁率变小以及1972~1999年地球自转减慢相对应。气候变暖、地球扁率变小与核幔物质迁移有明显的相关性[9]

   陆、海、气中的能量相互作用和物质相互交换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拉马德雷冷位相意味着一个变冷的自然趋势的到来,类似于1946~1976年的变冷情况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2000年拉玛德雷进入冷位相、1998年地球扁率开始增大和1999年地球自转开始加速,表明地球系统正在发生一致性的转折。自1999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地球自转加速和地震活动增强应引起世界关注[9]

 由此可见,气候变冷、地球自转加速与北涝南旱有很好的相关性[1]

 

6 2004年的结论

 

   以上查询不一定全面,希望有关人士提供进一步的准确信息。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学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一定先查一查相关文献,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否则,费九牛二虎之力,重复别人的劳动,就毫无科学价值。中国科研团体的大兵团作战较少,小作坊比比皆是,是互不通气,还是互不服气?

   同在一个国家,同在一个城市,甚至同在一个单位,为什么不能彼此沟通?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并未成为定论。美国防部的报告也不是圣旨,其根据和资料来源也不清楚(我们认为来自科研情报可能性比较大,其关注中国科研动态比我们的相应机构更清楚,总结的也更全面,实用性也更强),一窝蜂的跟进也不科学。现在各种观点进一步明确,先后因果得到确认,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供决策部门参考;同时也避免有人论文造假,强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也有利于网络监督和提高网民的科学认识[1]

 

二、2004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评估

 

   据《东方早报》2004716报道不久前一份被透露出来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对中国在2010年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作了描述,并认为可能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10]

  报告中称,从20102020年间,因为中国需要给其庞大的人口提供粮食,所以受到越来越飘忽不定的季风雨的打击特别大。季风带来的洪水会剥蚀土地,而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导致雨量减少,进而致使大气调节功能下降,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样一来,能源、淡水和食物的供应压力就会加大,中国将面临巨大移民压力。

据报道,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内气象专家和军事专家对于气候突变的关注。

一名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专家说:“中国如果出现南旱北涝,那么我们急需未雨绸缪,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场5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们搞得这么狼狈,北方的抗洪经验缺乏可见一斑;而南方长期受水灾困扰,防旱的经验也非常不足。”

   报告中提到的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报告中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2.8℃,北欧下降3.3℃。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2.2℃;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10]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来自美国五角大楼并向布什总统递交的“秘密”报告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一商业网络公司,受雇于政府或企业,从事各种咨询评估,提供决策依据)完成的。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

  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引起了中国科学家高度关注。

  中国科学家已为此进行了三次研讨,最近的一次研讨刚刚结束。

  据悉,中国的气象学家已把报告的原文、要点及有关分析和建议,报告给了中央和国务院。

   有关专家在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报告中关于2010年前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干旱10年的预测,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说,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则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关于“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结论,他在1年前就得到了。他提出,南北气候的转型存在着70年的周期,中国从1979年开始“南涝北旱”,约到2015年左右可能转变为“南旱北涝”[11]

   可是,关于GBN报告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几乎没人提起,一些最初倡导者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含论不清。显然,“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被否定了,“南涝北旱”持续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大旗下继续占主导地位。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我们把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拿到这几个模式中综合计算,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论。”如果按照现在全球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而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经过计算得到的情况是,到2010年前后,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还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没有发生变化。那么,GBN报告中所说的“10年干旱”,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各国政府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通过种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2010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降水分布的类型刚好和GBN报告中预测的一样,即变成了‘南旱北涝’,南方可能将真的面临干旱[2]。”

   谁敢与全球变暖的主流观点作对?青年科学家确实很无奈,他们在2010年的争论中也只能采取相同的态度:不再坚持“南旱北涝”的观点,或许他们后悔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三、2010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检验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3,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受灾人口6130.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6.6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2003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GNB”)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10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24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比较准确的预报是17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GNB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12]

   6年前美国国防部一份气候报告已明确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并将持续10年。对于目前严峻的西南旱情是否能验证这份报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表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表示,这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目前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如何应对的研究上。他说,每年这种评估报告有成千上万,有很多报告做完了就埋在那儿了,没有任何人去问津。这个报告跟其他报告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卢勇说,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2010年以后会发生持续10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

   他说,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10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2010年以后10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2020年才知道。

   至于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卢勇表示,现在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13]

   应该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规律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人类活动只能影响自然过程,但不能决定和改变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对自然历史的研究就毫无意义。由于天体轨道的运行规律,气候变化规律与天文周期密切相关,如昼夜、四季和第四纪冰期的天文周期。

人为全球变暖可以带来三种后果:

其一、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高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全球气温直线上升。人类将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复,失去继续破坏自然规律的能力。

其二、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其三、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低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可以被忽略。

   2010年初北半球遭到低温暴雪的袭击,1998年全球气温最高的记录12年没有打破,2008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都表明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忽视自然规律只能造成被动应付自然灾害的难堪局面,人工调控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废话。2010年气温变冷和中国“南旱北涝”的预测应该得到关注。

 

四、结论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11030,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30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14]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15]。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3,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16]

   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17]。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但是,全球变暖理论不应该成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的理论障碍,争论应该实事求是。

2010年低温暴雪发生后,全球变暖理论也受到质疑。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北半球就集体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寒严冬。2009 12月中旬开始,先是整个欧洲突现极寒天气,多国同时遭遇暴雪低温。受暴雪、冻雨等天气影响,欧洲部分地区气温跌至零下20℃,已有六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积雪厚度近1 米。在美国东部地区,北达科他州14 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零下46 摄氏度。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和奥兰多气温降至零下6.7 度与零下2.8 度,双双创下新纪录。目前,美国50 个州中有46 个州遭遇暴风雪,12 个州积雪超过30 厘米,积雪最深的威斯康辛州达50厘米。在亚洲,中国的一些地区正经历过去20 年来最寒冷的天气。中国北方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 年以来的1 月份历史极值。韩国首都首尔市14 日的积雪已高达25.7 厘米,这是韩国自1937 年开始进行积雪量观测以来的最新纪录[18]

自从承认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表述缺乏科学依据,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IPCC如今饱受争议。3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IPCC主席帕乔里共同宣布,将委托一个独立的科学机构对IPCC的工作程序和过程进行审核,被调查的534个气象站中87%不合格[19]

   虽然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地球变暖的观点,但是全球直线变暖的理论已经被否定,波动变化的理论受到关注,联合国和英国要重新审核气候变暖数据,在实践检验面前,坚持错误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中国旱涝环境变迁:谁最先发现了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2004-7-2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43716.htm

2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07070000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3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322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2/2003/3/22-49482.html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323/ca231380.htm

http://www.top86.com/news/radio/2003/3/23/wang/guonei06.htm

http://www.gzms.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3220154.htm

http://life.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148/20030322/class014800014/hwz910045.htm

4.北京未来几年多雨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2003-04-03http://www.3qu.com/beijing/vision/2003040301.htm

5  气象专家:中国“南涝北旱”短期内不会改变。问天网(2003 04-02 07:53)责任编辑:潆绕。http://www.tq121.com.cn/news/article_view.php?article_id=5655

http://www.mwr.gov.cn/index/20030401/12803.asp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31/content_808195.htm

6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8/11 内蒙古商报电子新闻网。http://www.nmgsb.net/sbnewshtml/3/2003-08-11/20030811174035.html

7  李明志. 袁嘉祖. 李建军. 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前景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2):16-20

8  冯松,汤懋苍。近2500年的太阳活动与气温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7,(1):29

9  杨学祥.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10美国防部一份报告引起我专家关注:气候突变可能威胁我国国家安全。(07/16 08:36)http://www.kuaibao.net/gb/content/2004-07/16/content_246763.htm

112010年中国将北涝南旱历十年。金羊网。2004-07-08 08:42:01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7/08/content_719974.htm

12  梁士兴。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2010032521:20。来源:经济导报。责任编辑:杨权。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13  美国国防部6年前预测西南大旱中国专家否认。2010-03-24 08:52:00 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济南) http://news.163.com/10/0324/09/62HH6NLH000146BB.html

14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2004110306:29 北京青年报。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15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2007080701:22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6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2007080502:18 新晚报。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7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032114:47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8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2010-01-14 12:12 来源:外滩画报。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14/3347955.html

19全球变暖说越来越不可信:气象站87%不合格。《新闻晨报》2010-3-19http://www.envir.gov.cn/info/2010/3/319838.htm

 

本文引用地址: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308222.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83.html

 

2013年北方暴雨南方高温干旱再现“南旱北涝”规律

2013-8-6 14:44 |

 

2013年北方暴雨南方高温干旱再现“南旱北涝”规律

       杨学祥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当前高温干旱防御应对工作。通知指出,7月以来,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多地气温突破当地历史记录,长江中下游和西南东部部分地区旱情迅速发展。高温干旱给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造成局部地块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特别是旱区部分群众出现饮水困难。据气象部门预测,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的高温少雨天气将持续到8月中旬,局地最高气温仍将达到40至41摄氏度,高温热害及干旱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

  2012年惊心动魄的7.21北京暴雨过去了,政治家关心的是弘扬北京抢险精神;保险公司关心的是统计经济损失;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总结教训、发现规律、预测和预防下一次灾害的发生。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许多科学工作者也相继得出类似的结论。

  我们撰文公开指出,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

  2013年北方暴雨和南方高温干旱正在证实这一自然规律。

 

相关报道: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当前高温干旱防御应对工作

20130805 16:25:03 来源:新华网 0

  新华网北京8月5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当前高温干旱防御应对工作。

  通知指出,7月以来,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多地气温突破当地历史记录,长江中下游和西南东部部分地区旱情迅速发展。高温干旱给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造成局部地块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特别是旱区部分群众出现饮水困难。据气象部门预测,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的高温少雨天气将持续到8月中旬,局地最高气温仍将达到40至41摄氏度,高温热害及干旱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

  通知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做好当前高温干旱防御应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影响和损失,保障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通知提出七点要求:一要高度重视当前高温干旱防御应对工作,二要全力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饮水安全,三要切实强化旱情监测和水源科学调度,四要全面加强技术指导和物资资金支持,五要切实提高抗旱减灾基础能力,六要进一步强化统一指挥和协调配合,七要防止旱涝急转,切实抓好防汛抗洪工作。

  通知同时要求,各有关地区将高温干旱防御应对工作落实情况于8月7日前报国家防总办公室。

[责任编辑:陆颖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05/c_116817829.htm

 

2012年中国北方暴雨正在用“南旱北涝”改写“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2641.htm

 

北京暴雨的启示: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2-7-25 15:42 |

   北京暴雨的启示: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杨学祥

 

惊心动魄的7.21北京暴雨过去了,政治家关心的是弘扬北京抢险精神;保险公司关心的是统计经济损失;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总结教训、发现规律、预测和预防下一次灾害的发生。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在20101217日和21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8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76.html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83.html

 

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陈小江告诉记者,从流域大洪水发生的几率来看,自1958年黄河下游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以来,已连续54年没有发生2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自1982年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以来,已连续30年未发生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

“虽然洪水发生规律具有不确定性,但连续不发生大洪水的时间越长,发生接近周期频率量级大洪水的可能性越大。”他表示。

海河流域的汛情同样需要高度警惕。尽管自1963年以来已有近50年没有发生大洪水,但从自然规律来看,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增加。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多雨范围较去年明显偏大,预计海河流域东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1999年至今,松花江流域已经历了12年的枯水期,按照松花江流域水文的周期规律,新一轮的丰水期即将到来。有专家预计,今年盛夏黑龙江省平均降水量正常略多,夏汛洪水总趋势为中水。然而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可能多发局地洪涝。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07-23/4051553.shtml

2012720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引发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北京暴雨和河北最强降雨为中国北方降雨增强提供了有力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14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493.html

上一篇:我国北涝南旱或成未来趋势: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之争
下一篇:杨学祥关于南旱北涝的争鸣博客部分目录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