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暖冬预测失败无人过问:中国距离创新性国家有多远?

已有 3224 次阅读 2013-3-6 03:12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争论, 科技创新, 暖冬预测

暖冬预测失败无人过问:中国距离创新性国家有多远? 
                杨学祥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3月3日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我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科技奖,涉及多方面因素。一度以来,我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制度体制、大环境都是有利于模仿而不利于创新的。在文化氛围上,我们也缺少创新的精神,大家都学老师、学经典、学古人,不求与众不同、不敢特立独行。如今,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场革命,革自己头脑的命,从模仿、抄袭、借鉴,转型到自己发明、创造、创意,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历史的积淀。
    我在《多重因素致我国迄今无缘诺贝尔科技类奖》一文的评论中指出,气象部门简单模仿国外的全球变暖理论,导致三次暖冬预测失败。2004-2005年冬天,气象部门预报是暖冬,但却经历了全球变暖后的第一个寒冬,2009年也是一样,刚报出来暖冬,华北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寒冬。2012-2013年冬天,气象部门和气象局局长预测为暖冬,据监测数据显示,2012/2013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3.8℃,较常年同期(-3.4℃)偏低0.4℃。其中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东北部、新疆北部和西藏西部局部等地偏低2~4℃,局部偏低4℃以上,远远超过冷冬的标准。导致冷冬频发的原因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由于拉马德雷理论(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理论)承认全球气温的周期性波动,突破了全球变暖理论的底线,因而遭到主流气象界的封杀。中国的全球变暖信徒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理论的独霸和僵化导致错误预测频出。三次暖冬预测失败应该深刻反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217.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67205
    在科技界,学者总是避免科学争论,只是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小圈子里自圆自说,好看不实用导致权威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错误百出;在新闻界,科技观点宣传缺乏多样性,没有科技争论的报道,导致公众被流行观点蒙蔽,使流行观点唱独角戏,一手遮天,创新观点没有生存之地,科学研究缺少新闻界的讨论和争论的平台,不利于科技问题的新闻监督。典型的事例是,相关部门2004-2005年、2009-2010年、2012-2013年三次预测暖冬失误,至今没有相关新闻报道,也没有相关部门的道歉和解释。
    正确观点得不到与公众见面的机会,错误观点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无是无非、无对无错,这种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的状态何谈科技创新?
    气象界的科技权威应该拿出追求真理的科学勇气,承认三次暖冬预测失败的现实,总结教训,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和观点,避免更大的失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6619.html
相关报道:
 
多重因素致我国迄今无缘诺贝尔科技类奖
 
作者:顾瑞珍 任沁沁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3-4 10:45:50

 
   专利申请量达到世界第一的中国,距离创新性国家还有多远?为何我国迄今“缺位”诺贝尔科技类奖?华为中兴遭遇美国知识产权指责怎么看?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3月3日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这些热点话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我国正处于“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型初期
 
   记者: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专利申请国,这意味着什么?
 
   田力普:2001年我国申请专利量就超过美国,2012年距离进一步拉大。去年全球申请了210多万件新的专利,我国有约65万件,占30%。
 
   但申请数量大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体现创新能力和意识的核心是专利拥有量:首先要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知识产权;其次是授权量,通过全球检索、审查,显示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还要实施,投产,获得回报。
 
   而我国的专利拥有量迄今只有80万,很少。从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到加深认识再到开始投入,从过去的模仿到现在的创新,从专利的申请到专利的授权拥有、实施投产,都需要一个转型过程,我们目前处于过程的初期。
 
   记者:专利申请量第一,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一流的创新力,一些专利被认为没有技术含量和生产力。我们离真正的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
 
   田力普:专利多、质量低,设计多、发明少,没有技术含量——占全球30%的专利申请量,是不是垃圾?有没有价值?我的回答很简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从他有第一件专利开始,哪怕是模仿别人的、低端的、发明度很低的大路货,但只要稍有微一点点改进,就值得赞许。我们鼓励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有了第一件,才会去开发第二件,一下子成为“苹果”可能吗?
 
   确实越来越多人在说,我国专利这么多却根本算不上一个创新型国家。他们忘了这需要一个过程,我国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而从十六大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至今不过十年。
 
   多重因素导致我国迄今无缘诺贝尔科技类奖
 
   记者:我国作家莫言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科技类的诺贝尔奖离我国有多远?
 
   田力普:我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科技奖,涉及多方面因素。一度以来,我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制度体制、大环境都是有利于模仿而不利于创新的。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让西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国却闭关自守,走向落后,核心人才、知识分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国家没有建立鼓励创新的法律体系、制度、环境……中国一步步从曾经的创新型国家走向模仿型国家。
 
   在文化氛围上,我们也缺少创新的精神,大家都学老师、学经典、学古人,不求与众不同、不敢特立独行。
 
   如今,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场革命,革自己头脑的命,从模仿、抄袭、借鉴,转型到自己发明、创造、创意,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历史的积淀。
 
   因此,由于历史、文化、时代、发展历程和各种原因,导致我们迄今缺位诺贝尔科技奖。对此,我们既要有紧迫感,也不能急于求成。
 
   反对知识产权政治化
 
   记者:近期,我国企业华为、中兴在美国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和调查,您怎么看?
 
   田力普: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我们反对知识产权政治化。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应该通过法治国家的法制手段,寻求司法途径,让企业之间自行解决。
 
   华为、中兴是全球领先的IT产业中的知识产权拥有者,是全球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的主要的申请人。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不亚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跨国企业。他们的经营也符合国际商业规则和各国安全规则。
 
   美国用知识产权来制裁我国企业,有点可笑,反映出某些人的焦躁和不理性。希望他们尽早改变这种做法。
 
   记者:发达国家正在力图主导新一轮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变革,将知识产权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什么?我们如何应对?
 
   田力普:西方对于中国的创新势头一直显示出担忧。近代以来都是发达国家以高投入、高回报,占据全球创新的制高点。因此,西方国家习惯于并希望中国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当我们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想自己创新,占据技术、知识产权的制高点时,他们内心是焦虑的。
 
   不难理解这样的悖论:为什么中国过去没有知识产权制度,没有专利时,没多少人指责,现在有这么多专利,反而有人说三道四了。因为知识产权背后的无形创造力,代表着西方的核心利益所在。
 
   而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国际社会要致力于一个全面均衡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使知识产权制度惠及全球各国人民,而非某个个别群体。人类的知识财富是全人类的。 (原标题:为何我国迄今缺位诺贝尔科技类奖)
 
相关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专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217.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7514.html

上一篇:多地气温将破历史同期记录: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决定气温变化
下一篇:人间:既有天堂也有地狱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5 戴德昌 李伟钢 周少祥 许培扬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