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科恩怪论:全球變暖导致這個冬天特別冷?

已有 2801 次阅读 2013-1-7 07:5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冷冬, 极寒

    美國“大氣和環境研究”機構負責季節預測的專家朱達·科恩介紹說,實際上2012年10月西伯利亞地區的強降雪就拉開了當年嚴冬的“序幕”。強降雪會影響極地急速運動氣流(又稱噴射氣流)的走向。冰雪覆蓋的西伯利亞地區上空形成強冷空氣,使得噴射氣流“跑偏”,這就好比河流中突遇大石。噴射氣流改道,其波動過程中產生的能量進入大氣同溫層,使得北極地區氣溫稍升。這又反過來削弱噴射氣流,促使其向低緯度移動,將冷空氣帶向北半球的更廣泛地區。這一歷程被稱作“負相位的北極濤動”,美國拉特格斯大學氣候學家戴維·羅賓遜介紹說,此時尤其有利於形成風暴系統。
  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北極附近冰層覆蓋面積“創新低紀錄”,2012年3月至9月融化海冰面積多達1183萬平方公裡,大於美國國土面積。海冰融化直接導致北極海域裸露出了大片的水域。深色系的海水顯然比雪白的海冰更加吸熱,因此北極海域上空的空氣也變得更加溫暖。裸露的水域會比冰凍時蒸發更快,而溫暖的空氣也能藏匿更多水分。富含水分的空氣移動到西伯利亞地區,導致了強降雪。
    按照科恩怪论,由于全球变暖,北极附近冰层越来越少,西伯利亚大雪越来越频繁,喷射流越来越跑偏,今后冬季也越来越冷:这还是全球变暖吗?
 
相关新闻:
 

全球不是正在變暖嗎?為何這個冬天特別冷?

2013010608:29    來源:健康報網   

  中國中東部許多地區,近日集體刷新入冬以來最低氣溫紀錄﹔俄羅斯籠罩在1938年以來的最強寒流之中,近10余天來至少88人被凍死﹔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白天最高氣溫接近零下30℃

  這個冬天特別冷?是的,寒冬才剛剛開始。氣象專家告訴我們,2012年包括美國東部在內的全球多地都將度過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

  全球不是正在變暖嗎?每一次冷空氣來襲時,人們都忍不住發問。沒錯,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能以冬天的嚴寒來否定全球變暖。寒冬是這一年的這一季,而變暖是地球正在經歷的長期性趨勢。極端的冷暖也恰恰是全球變暖下我們見証的更加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

  那麼,這一季為何如此之冷?美國大氣和環境研究機構負責季節預測的專家朱達·科恩介紹說,實際上201210月西伯利亞地區的強降雪就拉開了當年嚴冬的序幕。強降雪會影響極地急速運動氣流(又稱噴射氣流)的走向。冰雪覆蓋的西伯利亞地區上空形成強冷空氣,使得噴射氣流跑偏,這就好比河流中突遇大石。

  噴射氣流改道,其波動過程中產生的能量進入大氣同溫層,使得北極地區氣溫稍升。這又反過來削弱噴射氣流,促使其向低緯度移動,將冷空氣帶向北半球的更廣泛地區。這一歷程被稱作負相位的北極濤動,美國拉特格斯大學氣候學家戴維·羅賓遜介紹說,此時尤其有利於形成風暴系統。

  與晦澀的氣象學名詞相比,北極海冰融化與寒冬的關聯也許更容易理解。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北極附近冰層覆蓋面積創新低紀錄20123月至9月融化海冰面積多達1183萬平方公裡,大於美國國土面積。

  海冰融化直接導致北極海域裸露出了大片的水域。深色系的海水顯然比雪白的海冰更加吸熱,因此北極海域上空的空氣也變得更加溫暖。裸露的水域會比冰凍時蒸發更快,而溫暖的空氣也能藏匿更多水分。富含水分的空氣移動到西伯利亞地區,導致了強降雪。

  與此同時,科恩等氣象學家認為,北極地區的溫暖空氣也會從一定程度上減緩噴射氣流,使其向南移動。他們認為,美國大陸2012年夏天的大面積干旱以及冬季的超級嚴寒都與此有關系。

  總體看,北美、歐亞這幾年的嚴寒,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總趨勢。世界氣象組織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人類正處於極端天氣的適應期,除了嚴寒,還會遭遇炎熱的酷暑、狂暴的颶風、滔滔的洪水等。

(張忠霞)

http://health.people.com.cn/BIG5/n/2013/0106/c14739-2010281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0410.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信息:厄尔尼诺形成可能会在2013年5、6月?
下一篇:内蒙古局地最低温-46℃ 9日前后迎新股冷空气:9-12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4 李学宽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