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我在2012年3月28日指出,29-31日潮汐组合进入倒计时:请日本同行关注。实际上,特大地震确实发生了,但不在日本,而在出乎意料的印尼,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发生了8.6级地震,该地区在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28日、2007年9月12日和2012年4月11日连续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一方面证实海岛强震连续发生的判断,另一方面也旁证了日本大震连续发生的判断正确性。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小组日前发表了一份惊人报告,日本或将发生强度超过去年的东日本大地震30倍的地震。
29-31日潮汐组合进入倒计时:请日本同行关注
杨学祥
潮汐组合E:3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1.89075度,3月3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与强震的对应性表明强震已经进入高潮,潮汐激发作用日益明显,值得关注。
关注201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相关新闻:
日本东北地区发生6.4级地震:关注29-31日潮汐组合
2012-3-28 03:5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日本 地震 推荐到群组
日本东北地区发生6.4级地震
2012-03-27 20:1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东京3月27日电 日本气象厅27日晚宣布,日本东北地区发生6.4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20时(北京时间19时)许,震中位于岩手县近海,震源深度10公里。岩手、宫城、青森、秋田、山形、福岛等县均有明显震感。
气象厅表示,受地震影响,东北沿岸近海部分地区会出现潮位变动,但预计不会发生海啸。
责编:王晓宇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3/t20120327_509338079.shtml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2-03-27 19:00:43 6.0 39.8 142.2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3-26 06:37:07 7.1 -35.1 -71.9 30 智利中部
地图 2012-03-22 06:15:04 6.6 -6.2 146.0 100 巴布亚新几内亚
地图 2012-03-21 02:02:49 7.6 16.7 -98.2 20 墨西哥
地图 2012-03-21 01:56:23 6.0 -3.8 140.2 70 印度尼西亚
地图 2012-03-15 05:13:09 6.3 -5.6 151.0 30 新不列颠地区
地图 2012-03-14 18:49:24 6.0 40.8 144.8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3-14 17:08:35 6.9 40.9 144.9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3-09 15:09:54 6.9 -19.1 169.6 3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2-03-09 06:50:09 6.0 39.4 81.3 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
地图 2012-03-05 15:46:07 6.2 -28.3 -63.3 550 阿根廷
地图 2012-03-03 20:19:56 6.9 -22.1 170.3 20 洛亚蒂群岛地区
http://www.ceic.ac.cn/墨西哥7.6级地震拉开强震序幕:下一个可能在日本
杨学祥
中新社纽约3月20日电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墨西哥于当地时间20日中午12点02分(北京时间21日凌晨2点02分)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
墨西哥7.6级地震拉开强震序幕:下一个可能在日本,根据有三:
其一,
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现象值得关注。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9.1级地震和海啸,2005年3月28日和2007年9月12日又接连发生8.6级和8.5级两次以上地震。后两次的潮汐位相与第一次相反,这表明第一次地震的能量已释放完毕,后续两次地震是反方向的调整。
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发生8.6级地震,1964年3月27日和1965年2月4日又接连发生9.2级和8.7级两次地震。三次地震的潮汐位相相同,这表明第一次地震是前震,第二次地震是主震,第三次地震是余震,没有调整过程。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现象值得关注。
其二,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频繁交替,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
我在2012年3月9日指出,2012年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2014年1月为最大潮汐时期,全球可能发生9级地震;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中国可能发生严重干旱;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太阳活动高峰年可增强大震活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频繁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激发环太平洋地震带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6357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太平洋的地壳均衡运动。墨西哥7.6级地震拉开强震序幕:下一个可能在日本,符合太平洋地震带东西震荡的特征。
其三,3月和9月为日本大震危险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发生后,至今未发生8级以上地震,表明其能量还未释放完毕,属于阿拉斯加类型,但由于半岛和岛之间有区别,间隔时间不会太长,不会超过7年,3月和9月为最可能的发震时段。
2011年3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82247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789 2012年3月1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2.0326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4484 2012年3月14日日本6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的潮汐位相与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的潮汐位相相同,地震能量继续释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3月和9月仍是发震的危险期。下一个危险期为:
3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1.89075度,3月3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关注201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潮汐组合与强震的对应性表明强震已经进入高潮,潮汐激发作用日益明显,值得关注。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9970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2091 2012年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2012-2-5 13:49
2012年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3月是上半年第1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5月进入地震高潮。今年冬春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2012年3月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3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2.14870度,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
潮汐组合B:2012年3月8日为日月大潮,8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85度,3月10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3月1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2.0326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D:3月22日为日月大潮,2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36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3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1.89075度,3月3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4484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0430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223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