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英著名科学家承认气候变暖被夸大:争论的历史回顾

已有 5258 次阅读 2012-4-26 14:01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气候变冷, 历史争论

    我在2004年3月18日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气候变暖被夸大,争论的历史已经得到事实的检验:英著名科学家承认先前研究失误,气候变暖被夸大。
 
相关新闻:
 
中国气象局>新闻资讯>气候变化>动态信息
 
英著名科学家承认先前研究失误 气候变暖被夸大
来源:每日邮报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5日
  网易探索4月25日报道 92岁的英国环境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在50年前提出备受争议的“盖亚理论”,认为气候变化将对地球产生灾难性影响。现在,洛夫洛克推翻了自己的理论,承认此前的预测是在“杞人忧天”。但他同时也强调气候变化仍在发生,只是没有他此前认为的那么快速,所产生的影响也没有他预测的那么可怕。
  上世纪60年代,洛夫洛克在就职于美国宇航局期间提出了所谓的“盖亚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地球上的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一的自调节系统。这个“活系统”自动控制全球温度、大气中的氧量、海洋盐度以及其他因素。洛夫洛克曾指出,如果按照当前的现状发展下去,人类文明将无法长久存在。在这个世纪结束前,将有数十亿人从地球上消失,只剩下少数人生活在气候仍可以忍受的北极地区。
  根据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到了2040年,欧洲的夏季温度将在110到120华氏度之间,植物无法生长,从此失去粮食来源;欧洲中部地区——巴黎和柏林——将变成沙漠;由于海平面上升,英国人将不得不逃离家园;中国将变成一个不适于居住的国家;美国佛罗里达州可能从地图上消失。面对未来的灾难,人类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坐等噩梦来临。
  不久前,洛夫洛克在接受msnbc.com网站采访时承认:“我的预测有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地球的气候,20年前,我们一度认为做到这一点。这种不了解导致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做出错误的预测,也因此出版了一些杞人忧天的著作。我们预测的可怕影响并没有出现。当前的气候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一度认为地球将变成一个酷热的星球,但事情并非如此。地球的温度较为稳定。不过,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增多,气温确实有所升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洛夫洛克曾出版两部著作——《盖亚的复仇》和《消失的盖亚》,现正在撰写第三部著作。这部著作并不围绕气候变化展开,而是承认他此前的预测夸大其词。书中,洛夫洛克将阐述人类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地球的自然系统保持和谐。他指出预测有误的人并不只有他一个,包括美国前总统阿尔·戈尔和澳大利亚科学家蒂姆·弗兰纳里在内的一些环境评论人士在预测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时都出现失误或者说夸大。
  对于气候变化的支持派来说,洛夫洛克的这种表态无疑让他们遭受重创,因为他们一直将洛夫洛克视为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人物。洛夫洛克说:“我们仍面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但变暖速度低于我此前的预测。”长久以来,他就提倡发展核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洛夫洛克曾在耶鲁和哈佛大学进行研究,一直就是学术界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上世纪60年代,他发现了大气中存在有害化学物质氟氯化碳。2007年,美国《时代》杂志在文章《环境英雄》中将他评为13位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和幻想家之一。1990年,他获封英国最高级巴思爵士,由女王亲自授爵。2003年,英国女王又授予他荣誉勋爵封号,表彰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气候监测负责人彼得·斯科特在接受msnbc.com网站采访时表示,洛夫洛克确实过于杞人忧天。但他也指出洛夫洛克提出过“很多非常好并且有趣的想法”。“他的想法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人们思考这些问题。这一点我很欣赏。”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地球平均气温自1900年以来升高了大约1.5华氏度。截至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还将升高2到11.5华氏度。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指出,卫星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仍在继续升高。热浪和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将更为频繁,降雪量也将减少,冰川继续消融。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称,21世纪走过的11个年头气温都在132年来13个最热年份之列,整个20世纪只有1998年的气温超过2011年。
  (来源:英国《每日邮报》 编译:shooter 责任编辑:苏杰西)
 
杨学祥: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0:43 光明网
 
    杨学祥
  近30年来,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人们对变暖后果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全球变暖将持续多久?真得那么可怕吗?俄国科学家最近又给全球变暖的观点泼一瓢冷水。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 

  据俄罗斯新闻网8月27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普尔科夫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在对太阳辐射情况进行持续观测后宣称,地球有可能在50年后遭遇全球性的气候变冷,而且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二十二世纪初。该天文台的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博士表示:“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我们开发出了一套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程序表,即全球气候将在本世纪中叶前开始变冷,而从二十二世纪初开始,将进入下一轮为期200年的变暖周期。”普尔科夫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早些时候曾得出结论称,在2012-2015年期间,全球温度将会缓慢地降低,并且在2055-2060年间达到最低值。50年后,全球气温有可能会下降到十七世纪下半叶时的水平:当时,荷兰境内的所有运河均被冻结,而格陵兰岛上的大部分居民也被迫迁移。阿布杜萨马托夫博士指出,他还从外国同行那里获得了有关全球气候正在变冷的证据。他表示:“日前,我收到了一封非常重要的电子邮件。西方的同行们指出,在2003-2005年期间,海洋上层水域的温度有略微下降,而这完全符合我们的研究结果。”他认为,全球性的气温下降将在2012-2015年期间到来[1]。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没有争论的科学是死亡了的科学,是无法向前发展的。日前,一批美国科学家提出所谓的黑洞根本是子虚乌有的观点,引发激烈讨论。某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这是为传统的黑洞理论敲响的第一声丧钟[2]。俄罗斯科学家伊戈尔-彼得罗维奇-科普洛夫教授则认为,宇宙从未发生过“大爆炸”。根据大爆炸理论,星系连同其它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都产生于一个所谓的奇异点。这个奇异点中集中了所有宇宙最原始的物质[3]。与这种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相对照的是,中国研究生质疑相对论被批为“想当然”,我们提出的“黑洞佯谬”观点长期受到冷落[4]。缺乏创新精神的中国科学面临生死抉择。
  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三期《行星摄动与黑洞佯谬》一文中提出,数学抽象是客观实际的一种近似,数学奇点是这种近似导致的谬误。数学抽象造成的物质隐身术在黑洞理论中得以实现,该理论创造出一个没有形状不占据空间的巨量物质和无穷能量。当某种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时,人们也接受了某些不该接受的东西,这正是新理论的出发点[4]。马克思说得好:谬误构成了科学的阶梯。
 
  从科学家打赌说起
  据俄罗斯新闻网援引英国《卫报》报道,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坚持认为,全球变暖的危险过于夸张,今后10年全球气候将变冷,决定下注1万美元,与反对他们观点的英国气象专家打赌[5]。
  俄罗斯科学院太阳地球物理研究所(伊尔库茨克市)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巴什基尔采夫和加琳娜-马什尼奇认为,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系活动的变化,而不是温室气体的排 放,地球变暖和回冷是对太阳黑子数量和大小变化的反应。由于今后数十年太阳将进入活动消极期,地球温度将会随之下降。大部分气象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其中包括正在为日本横滨市“地球模拟器”超级计算机项目工作的英国气象专家詹姆斯-安南博士。他与俄罗斯科学家正式打赌。安南博士曾向美国气象学教授理查德-林森发起挑战,后者认为人类活动并未对气候产生强烈的影响,今后20年地球温度将会下降。林森教授表示愿意与安南打赌,但因为赌注比例问题未能正式订立赌约。英国环境保护运动积极推动者、《卫报》观察家乔治-蒙比奥特在BBC广播节目中,向全球变暖问题专家迈伦-埃贝尔发起挑战,打赌5000英镑。看来,科学界绝不会仅仅存在一种声音,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全球冷暖争论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
  人们可能对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6,7]。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年3月3日《东洋经济周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彼得森。他们的理论现在变为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可以不足500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8]。纵观历史多歧路,未来的主流又会是谁呢?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媒体披露的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2.8摄氏度,北欧下降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2.2摄氏度。自然自有自我调节机制,争论仍在继续中。
 
  科学的不确定性:科学争论中的数学模拟漏洞
  李崇银院士说,现在对全球增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IPCC的一些报告。在IPCC报告里面,就是全球增暖,各种因素对增暖的贡献,你可以看到一张图,那里面就有不确定的地方,布什就利用这个东西,应该说是这样的一个问题,由于你科学上还没有完全确定。美国因为从科学界来讲,还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不同意全球增暖是温室气体造成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科学家持这样的一种观点。我认识的很有名的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好多年前就有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热带的云和辐射的作用比温室气体的作用还大[9]。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10]。
  近14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和我国近1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表明,1890-1924年是低温期,1925-1946年是高温期,1947-1976(在中国为1986年)年是低温期,1977-2000年为高温期[11]。温室效应无法解释其中的两个低温期的产生原因。在IPCC的各种因子造成的辐射强迫一览表中,有温室气体、平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硫化物、矿物燃料产生的有机碳气溶胶、矿物燃料产生的烟尘气溶胶、火山、太阳共8种因子。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因子都没有考虑。
  提出温室效应的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潮汐气候效应。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12]。潮汐有13.6天、27.21天、27.55天、29.53天、2.2年、11年、22年、55年、60.6年、220年、1800年和5000年的强弱变化周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后,异常寒流突袭全球。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13]。
  我们发现,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预测, 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这看似对立的两种现象共存正是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发生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引发全球变冷。同样,全球变暖导致云层厚度增加,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表,又导致全球变冷;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这都是大自然的自组织和自调节作用。没有考虑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因子的数学气候模拟,其可靠性应当受到质疑。
 
  全球变暖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危害
  在中国,主张全球温度将变冷的声音非常微弱,与主张全球变暖的主流派不成比例,即使偶尔出现的一点客观报道[8,14,15],也会被淹没在一片全球变暖的喧嚣之中。问题在于,中国人感兴趣的是研究结果,而不是研究过程。这恰恰是中国长期科技落后的原因: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出一个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真理,一切都在伴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一切都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来判定是非。单凭科普知识,无法评论科学界的争论,人们需要掌握评价科学争论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符合程度[16-18]。认真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能够认清人类的弱点和偏见。
  科学的规律具有对立统一性、否定之否定性和螺旋式上升性。其中,周期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科学实践的主要依据。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有人夸张地认为,全球将进入6000万年前的大温暖期,这是误解,人类还没有这么大的加速能力。温室效应仅仅是全球变暖的一种因素,它不能解释全球气候冷暖变化的波动历史。历史上比现在规模更大的全球变暖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消失的?目前的全球变暖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全球变暖说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近期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有六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19,20]。
  按照全球变暖说,准60年周期的全球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期不再出现,今后禽流感不会在人类间爆发。肯定地说,这种预测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地球进入30年冷周期的预测上,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与部分中国气象学家(如,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和任振球等)的观点是一致的[21],至少到2020年,低温和禽流感就会光顾人类世界。同样一个观点,由外国人说出就比由中国人说出更起作用。这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迷信。在资源和能源日渐短缺并成为战争根源的今天,全球变冷比全球变暖具有更大的风险,会给人类造成更多的伤害。科学的争论会减少人类更多的历史遗憾。
  参考文献
  1.伊凡 编译。俄科学家称:2012开始全球将遭遇气候变冷50年。2006年08月28日 11时39分?来源:TOM科技tech.tom.com/2006-08-28/04BF/13190153.html
  2.久亮。美科学家称宇宙间不存在黑洞 引发激烈讨论。 2006年08月02日 14:24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d/2006-08-02/14241067267.shtml
  3.久亮。俄罗斯科学家称宇宙从未发生过大爆炸(图)。2006年07月27日 07:05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d/2006-07-27/07051057345.shtml
  4.杨学祥。行星摄动与黑洞佯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2000,6(3):365-367
  5.固山。俄英学者下注1万美元 赌10年后全球是否变冷。 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 15:13 中国新闻网tech.sina.com.cn/d/2005-08-20/1513699173.shtml
  6.Dansgaard, W., Johnsen, S.J., Clausen, H.B. & Langway, C.C., Climatic record revealed by the Camp Century ice core. in Turekian, K.K., ed., The Late Cenozic Glacial Ages., Yale Univ. Press, New Haven, 1971, 37~56
  7.赵希涛, 杨达源.,等. 全球海面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48~149
  8.预测不一 下次冰期何时到来仍是未解之谜。网易科技报道 tech.163.com 前往科技论坛tech.163.com/04/1121/14/15NFVBSP0009rt.html
  9.李崇银,潘锋。李崇银:关注全球环境变化。中国科学院网站。2005年7月22日 www.cas.cn/html/Dir/2005/07/22/1840.htm
  10.周光召. 若干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 1996, 48(5): 4~7
  11.丁一汇,张锦,徐影,宋亚芳。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7,31,70。
  12.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J]. PNAS, 2000, 97(8): 3814-3819
  13.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J].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14.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2004-5-2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76
  15.杨学祥,杨冬红。冷静看待全球变暖:谁控制了21世纪全球温度变化? 2005-8-15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观点. show.aspx?id=3695
  16.杨学祥. 全球变暖:从科学到神话. 2005-3-16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观点. show.aspx?id=1844
  17.杨学祥。全球变暖:从科学到神话。国家气候中心。关于我们-相关消息专栏。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83&NewsID=792
  18.杨学祥。科学家间的较量:全球变暖与全球变冷的一场特殊争论。 2005-8-2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419.htm
  19.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20.杨冬红,杨学祥. 禽流感爆发的六大特征及灾害预警. 气象港-科技文章-理论.2006年6月5日 qxg.com.cn/n/?fc=an&tid=74&id=6223
  21.杨学祥。再论跟风派的尴尬。 2005-9-10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468
 
http://news.sina.com.cn/c/pl/2006-08-31/104310882681.shtml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4-3-18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杨学祥
   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历史教训:从小冰期的惊呼到对温室效应的曲解
    人们可能对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71年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1,2]。但是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关于人工温室效应研究的发展。
    1977年Kellogy的气候模型预告:在气候自然变化的背景下,由于人类对大气的污染,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大于要增高4摄氏度,有人称之为“超间冰期”[3]。在美国,由能源部牵头,引导和支持一些大学、国家实验室、工业界和其他系统的研究机构开展有关二氧化碳问题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先后组织了两个专门小组进行研究,他们估计,二氧化碳倍增将使地球平均温度至少上升1.5摄氏度,但不超过4.5摄氏度。2001年联合国上海公报和日内瓦公报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变化趋势。
    与温室效应同样著名的南极臭氧洞曾引起全球的臭氧洞恐慌。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造化合物氟里昂破坏了南极臭氧层。对二氧化碳和氟里昂排放限制的各种国际方案,给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新技术新产品的输出为美国的新经济增添了活力,使美国经济连续增长超过8年;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温室气体的研究,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既有科学问题,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应轻易做出结论[4]。
    近期观测表明,太阳风对臭氧的破坏作用比氟利昂大的多;海底甲烷水合物的释放可造成更强烈的自然温室效应[5,6]。人类活动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全球气候的冷暖变化,主要受大自然的支配。
 
                 气候变化的自然周期
    对过去100年的数据的回顾指出,太平洋每25年要经历一次温暖的“沙丁鱼期”到寒冷的“凤尾鱼期”的周期性变化。目前正处于从1990年左右开始的一个凤尾鱼丰富的阶段。在寒冷的阶段,东太平洋的强洋流和养分的增加使得凤尾鱼、鲑鱼、石斑鱼和海鸟的种群大量增加。西太平洋情况则刚好相反。同时,气温、大气环流和二氧化碳的释放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在暖期,太平洋的东西两部分的物理条件正好倒过来,使得沙丁鱼在太平洋中大量繁殖[7]。
    南极海冰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变化。近30余年来南纬50度以南各区域都存在着一个变暖倾向,1957~1993年10年平均变化趋势为0.20摄氏度,增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每百年0.3~0.6摄氏度。其中在南极半岛地区近30余年来, 尤其是近10余年来增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导致南极大陆海冰的同一趋势变化。根据1973年到1993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南极地区从1973年到1989年,海冰范围有一个约0.16纬度/10年的减少趋势,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1973年以来南极海冰总体平均仍为微弱的减少趋势[8]。
    与太平洋温度的周期变化类似,太平洋上空的气流也有近似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2000年为“暖位相”。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9]。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年到1944年,1978年至2000年。20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1925-1944年,1978-2000年)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但是它们都明显地滞后于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
 
                                 全球变冷的信号及其危险性预警
    近30年来全球迅速增温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的力量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交替反复证明自然力量的存在。值得借鉴的是,1947-1976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发生。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10]。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走出了第四纪大冰期;但是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8],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11]。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和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和57万km;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和2000年)分别缩短了76和44万km。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12]。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7oC,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13]。
 
             寒冷天气初露锋芒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从2004年3月4日下午开始,百年来3月份最大的一场暴雪袭击了包括韩国首都汉城在内的中部地区,部分地区积雪厚达30厘米,导致道路交通瘫痪,学校被迫停课。自2003年11月以来,暴雪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2003年11月7日天津大暴雪70年罕见;2004年1月末,欧洲大部分地区遭暴雪袭击[14]。
    新华社索非亚2月14日电(记者郭爽)巴尔干国家近日遭受暴风雪袭击,致使这些国家的海、空和陆路运输受到严重影响。保海港城市瓦尔纳和布尔加斯的港口因暴风雪在13日被迫关闭,保首都索非亚机场也因强风被迫取消了大部分航班。在保加利亚南部邻国土耳其,暴风雪阻断了土耳其2700个村庄通往城镇的公路,并使该国的铁路和机场陷于瘫痪。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80%地区的电力、自来水和供暖因暴风雪而中断。希腊首都雅典也遭受近10年来最严重的暴风雪袭击,市内积雪深达50厘米。气象专家说,雅典和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的温度已降至冰点。罗马尼亚近日气温骤降,罗中部城市米耶尔库雷亚丘克市的气温已达零下32摄氏度。
    2000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8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与往年相比,其发生频率、涉及范围已大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16]。2004年中国的沙尘暴又趋于强烈,截至2004年3月12日,已发生6次沙尘暴。
    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参考文献
1. Dansgaard, W., Johnsen, S.J., Clausen, H.B. & Langway, C.C., Climatic
record revealed by the Camp Century ice core. in Turekian, K.K., ed., The Late
Cenozic Glacial Ages., Yale Univ. Press, New Haven, 1971, 37~56
2. 赵希涛, 杨达源.,等. 全球海面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48~149
3. Kellogy, W W.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global climate. W M O
Bulletin. 1977, 26 (4): 229~240
4. 周光召. 若干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 1996, 48(5): 4~7
5. 杨学祥.关注全球灾害频发的地磁境境 (2004-2-24),光明观察,2004,第8期
6. 杨学祥. 火星探测对地球的警示 (2004-3-9), 光明观察,2004,第10期
7. Francisco P. Chavez, John Ryan, Salvador E. Lluch-Cota, et al. From
Anchovies to Sardines and Back: Multidecadal Change in the Pacific Ocean.
Science. 2003, 299: 217-221.
8. 周秀骥, 陆龙骅 主编. 1996,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北京: 气
象出版社. 2, 12, 44, 133, 271, 380, 381~392.
9.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2(4): 380-384
10. 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11.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4): 366~384
12. 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见: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
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13. 汪品先, 翦知湣.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第四纪研究. 1999,(1): 1~17
14. 信莲. 韩国汉城遇百年罕见暴雪 交通瘫痪学校停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5日14:09. http://news.sina.com.cn/w/2004-03-05/14091973584s.shtml
15. 郭爽. 暴雪席卷巴尔干国家保加利亚等四国海陆空交通受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10:24 海南新闻网-南国都市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4-02-16/10241812694s.shtml
16. 主编:刘英健 编著:黄宇 王长锁. 《小学环境教育丛书--抚平大地创伤》.
http://www.pep.com.cn/200304/ca191075.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3862.html

上一篇:火山喷发继续敲响自然灾害警钟:关注5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中科院院士称今年全球地震频发无关世界末日:关注拉马德雷周期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7 许培扬 钱磊 张骥 杨文祥 钟炳 丁裕国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1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