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专家称日本可能发生更大规模地震:关注3月潮汐组合

已有 3426 次阅读 2012-3-16 01:5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地震, 日本

专家称日本可能发生更大规模地震
2012-03-15 18:29:59   来源:中国日报网
  据日本媒体3月15日报道,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当天指出,14日发生在东京近郊千叶县近海的6.1级地震和发生在岩手县三陆地区近海的6.8级地震,都是因为板块断层的滑蹋造成的,他警告说,这意味着大陆板块和大平洋板块的交叉部位已经遭到破坏,相互间的力量失衡,这一情况很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地震。
  小原一成教授是著名的地震学家,专门从事地震学的研究。他15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千叶县近海发生的地震可以理解为是从福岛县到茨城县一带最近活跃频繁的地震的一部分,这很值得引起关注。他说,两大板块已经发生滑塌,这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地震。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日本解读14日地震认为或再有大震 要继续注意
2012年03月15日19:41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3月15日电 据日本《读卖新闻》网站报道,14日发生的日本三陆海域和千叶县以东海域的地震,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和其陆地一侧的板块内部给地壳施加了压力,从而导致断层移位的结果。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时,之前相互重叠的两大板块交界处发生断裂、受力方式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如果是这样,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大地震发生。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地震学教授小原一成就此表示:“千叶县以东海域的地震属于东日本大地震后福岛县至茨城县一带的地震活动的一部分。今后还需继续保持关注。”(赵文杰 编译)
(责任编辑:刘军涛)
日本东北沿海连续发生6级以上地震:3月强震初见端倪
2012-3-15 03:49
日本东北沿海连续发生6级以上地震:3月强震初见端倪
                                杨学祥
 
    我在2012年3月4日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9.1级地震和海啸,2005年3月28日和2007年9月12日又接连发生8.6级和8.5级两次以上地震。后两次的潮汐位相与第一次相反,这表明第一次地震的能量已释放完毕,后续两次地震是反方向的调整。
    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发生8.6级地震,1964年3月27日和1965年2月4日又接连发生9.2级和8.7级两次地震。三次地震的潮汐位相相同,这表明第一次地震是前震,第二次地震是主震,第三次地震是余震,没有调整过程。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现象值得关注。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发生后,至今未发生8级以上地震,表明其能量还未释放完毕,属于阿拉斯加类型,但由于半岛和岛之间有区别,间隔时间不会太长,不会超过7年,3月和9月为最可能的发震时段。
    2012年3月6日,日本科学界警告东京不久将发生大地震。三个相同的警告值得关注。
    我在2012年3月9日指出,2012年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2014年1月为最大潮汐时期,全球可能发生9级地震;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中国可能发生严重干旱;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太阳活动高峰年可增强大震活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频繁交替,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激发环太平洋地震带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2012年3月1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2.0326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1年3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82247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2012年3月14日日本6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的潮汐位相与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的潮汐位相相同,地震能量继续释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3月和9月仍是发震的危险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8196.html

上一篇: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6.4级地震:关注地震的潮汐波动规律
下一篇:2012年3月15日拉尼娜减弱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张骥 钟炳 黄安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