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日本科学家再发警告东京四年内或遇7级大地震:4年还是7年?

已有 3232 次阅读 2012-3-7 10:4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日本, 东京

日本科学家再发警告:东京四年内或遇7级大地震
2012年03月07日04:03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资料图:清理地震废墟的工人
  东京4年内强震概率为50%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近日称,居住着3500万人口的大东京地区未来4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是50%。官方的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中心负责人平朝敦促说:“我们必须为肯定会发生的地震做好准备。”
  东京地处4个地壳构造板块的交界处,根据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中心的模拟实验,如果东京湾北部在某个工作日的夜晚发生7.3级地震,那么死亡人数将达6400人,受伤人数将有16万人;47.1万所房屋和建筑物将被损毁,而且多数是大火或填海地带液化塌陷所致。
  强震将让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模拟实验显示,地震将立即制造大约9600万吨垃圾,比去年侵袭日本东北海岸的大海啸所制造的垃圾还多。受地震影响,数百万人将无家可归,紧急避难所供不应求。100多万个家庭将连续好几天没有水电和煤气供应,通讯也将中断。
  该中心估计,在东京发生的这样—场地震将导致日本蒙受1.45万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这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
  科学家称,自去年3月11日的9级大地震以来,大东京地区地震活动增加了两倍。在东京市内和周边区域,当局每天平均测到1.5次地震,但东京人早就对床或桌子的震动习以为常,因此大部分地震并没有造成恐慌。
  据统计,地球每年发生的强烈地震中,有1/5发生在日本。日本曾因地震而“失去”首都~~~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就把东京夷为平地。美国地质勘探局曾表示,那场7.9级的地震及地震引发的大火,估计夺走了逾14万条生命。
  日本科学家近日再次发出东京不久将发生大地震的警告,称未来4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高达50%,望有关方面提高警惕,做好相应准备。
  实际上,日本早就在考虑寻找“后备”首都了,东京以西550公里的大阪被视为最佳选择。不过,设立后备首都的庞大费用,令历届政府都不敢采取任何实质行动,更何况日本已经债台高筑,经济也萎靡不振。
  但科学家警告,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来降低风险。不过,—些专家也表示,其他地区的地震风险同样不能忽略。东京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教授盖勒坦言,日本拥有54座核反应堆,因此日本无论何处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都不该被忽略。据中国日报
(责任编辑:UN002)
http://news.sohu.com/20120307/n336909333.shtml
2012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一周年:后续地震何时发生?
2012-3-4 07:0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日本 地震 潮汐组合
2012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一周年:后续地震何时发生?
                 杨学祥
    太阳潮在3月末的春分和9月末的秋分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造成低纬度圈张裂,高纬度圈收
缩;在6月末的夏至和12月末的冬至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造成低纬度圈收缩,高纬度圈张裂。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9.1级地震和海啸,2005年3月28日和2007年9月12日又接连发
生8.6级和8.5级两次以上地震。后两次的潮汐位相与第一次相反,这表明第一次地震的能量已释放完毕
,后续两次地震是反方向的调整。
    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发生8.6级地震,1964年3月27日和1965年2月4日又接连发生9.2级和8.7级两
次地震。三次地震的潮汐位相相同,这表明第一次地震是前震,第二次地震是主震,第三次地震是余震
,没有调整过程。
    海岛特大地震连续发生的现象值得关注。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发生后,至今未发生8级以上地震,表明其能量还未释放完毕,属于阿
拉斯加类型,但由于半岛和岛之间有区别,间隔时间不会太长,不会超过7年,3月和9月为最可能的发
震时段。
    关注日本9级地震一周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4960.html

上一篇:认识气候变化规律是低碳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4)
下一篇:拉尼娜处于削弱阶段而不是结束状态:正在消失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钟炳 许培扬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