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候预测机构不要避实就虚逃避责任:关注两年问责

已有 3184 次阅读 2012-2-5 07:36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变冷, 自然周期, 温室效应, 问责

气候预测机构不要避实就虚逃避责任:关注两年问责
          杨学祥
    我在2010年1月26日指出,均值是某一时期的平均状态,方差是某一时期的变化幅度。全球变暖趋势
是近百年来的全球气温平均状态,突发冷事件则表明同一时期的气候波动幅度。仅仅关注和研究全球变
暖的大趋势,只能用均值掩盖现实灾难。
    气温总体上升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和1947-1976年以及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
期有所不同,暖位相期间气温波动不大,直线上升,没有发生极端变冷事件;冷位相期间气温波动幅度
大,严重低温冻害事件频繁发生,如1954、1957、1969、1972、1976年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955、1964、1969、1972、1977、1984、2008、2010、2011、2012年长江下游长江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相对拉马德雷冷位相滞后8年)。温室效应难以解释气温的自然波动。
    1984-2007年长江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低值期和1955-1984年以及2008-2012年的高值期需要合理的解释,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值得关注。

1952-2008年长江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据丁一汇,2008)

   
    气象主流派承认阶段性低温,这是一个进步,如何预测阶段性低温,主流还是检讨一下温室效应的
局限性为好,不要坚持错误,无以应对。
    我在2010年1月26日又指出,公众不需要气象部门坚定的全球变暖立场,而需要准确的天气预报和突
发冷事件的预警。气象权威在发表学术观点的时候,要申明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气象部门,两者不
能混淆不清,误导公众。气象部门应该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对待科学争论,广泛地吸收各种观点和意
见,及时采纳正确的观点,改正已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在理论上和组织上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4]。
相关新闻:
再论均值掩盖现实灾难:避实就虚逃避责任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10-2-4
        再论均值掩盖现实灾难:避实就虚逃避责任
               杨学祥
 
我在2010年1月26日指出,均值是某一时期的平均状态,方差是某一时期的变化幅度。全球变暖趋势是近
百年来的全球气温平均状态,突发冷事件则表明同一时期的气候波动幅度。仅仅关注和研究全球变暖的
大趋势,只能用均值掩盖现实灾难。
 
事实上,从1980年全球迅速变暖以来,严重突发冷事件一直没有发生,直到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
腊9级地震海啸之前。这一时期对应1977-1999年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暖位相时期。
 
2000-2035年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2004-2010年突发冷事件才频繁发生。我们称为拉马德雷突
变。用1977-1999年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暖位相时期的均值来预测2004-2010年突发冷
事件,这不是科学的方法。均值只能预测渐变,不能预测突变[1]。
 
在全球变暖的定向思维模式指导下,气象部门已经错报2004-2005年为暖冬,2009-2010年的暖冬预报,
也降低了公众防范低温冷害的警惕性。现在,中国气象学界的主流派也不得不承认,极端冷事件多发给
我国敲响警钟——全球变暖下,一定要做好极端冷事件的防范。比如林业部门在引进树种时应该考虑既
能耐寒又能耐暖的树种;东北地区低温冷害频繁应种植耐暖、耐干能抗拒低温品种的作物[2]。
 
1月14日,国家气候中心召开“北半球极端冷事件及我国冬季气候预测技术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作了《全球变暖趋势是否已经停止或逆转》的专题报告,结论是即
便寒潮肆虐,全球变暖趋势仍将持续。在这次兼具答疑解惑和统一思想功用的报告之后,由国家气候中
心主任、副主任及多个处室负责人署名的文章出现在国家气候中心网站上,对今年冬天的低温降雪原因
进行了解释[3]。
 
我在1月26日又指出,公众不需要气象部门坚定的全球变暖立场,而需要准确的天气预报和突发冷事件的
预警。气象权威在发表学术观点的时候,要申明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气象部门,两者不能混淆不清
,误导公众。气象部门应该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对待科学争论,广泛地吸收各种观点和意见,及时采
纳正确的观点,改正已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在理论上和组织上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4]。
 
据采访气象权威的报道,2009年底,中国气象网上刚刚公布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又是一个暖冬,紧接
着华北就来了强暴风雪的寒冬。气候的不确定性确实为气象科学家们出了难题。2004-2005年冬天,我
们预报是暖冬,但却经历了全球变暖后的第一个寒冬,当时的媒体报道 “谁制造了暖冬的谎言”,我们
压力非常大。2009年也是一样,刚报出来暖冬,华北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寒冬。当时发布报告的时候
,还没有深入认识到假厄尔尼诺,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观察和分析,才得出结论。极端气候的出现,为
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下大功夫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
动相互作用的关系[5]。
 
面对低温暴雪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气象局不反思自己在暖冬预报中的误导作用,不反思对突
发冷事件的预报不力,反而用未来不可知的继续变暖来平均低温暴雪的冲击作用,这是避实就虚逃避责
任。未来的继续变暖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现在的继续变暖已经被事实所否定,温室效应造成的气温直
线上升并不存在,气温周期变化的自然规律仍然在起作用。
 
国家气候中心召开“北半球极端冷事件及我国冬季气候预测技术研讨会”,既没有总结国内外对低温暴
雪发生原因的各种观点,也没有总结国内外对低温暴雪的预测现状。所谓“在全球变暖情况下的极端气
候事件,是目前对今冬寒潮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夸大其词,其中没有任何可信的自然规律参与,因
而它对预测未来极端冷事件的频发毫无用途。
 
气象局有责任向公众说明:依照其坚持的全球变暖新解释,今后的极端冷事件发生规律是什么?最近的
预测和精度,持续的时间有多久?以便今后的检验和研究。“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你没有
抓住耗子,还硬说自己是好猫,有人相信吗?
 
中国气象局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下大功夫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5]。极端冷
事件多发给我国敲响警钟——全球变暖下,一定要做好极端冷事件的防范。比如林业部门在引进树种时
应该考虑既能耐寒又能耐暖的树种;东北地区低温冷害频繁应种植耐暖、耐干能抗拒低温品种的作物[2]
。我们并没有看到气象局将这些承诺付诸行动。因为它没有给出一次可信的极端冷事件预测。
 
别人预测对了,却不肯承认,自己预测错了,又不敢检讨。在理论上误导,在实践上误报:谁来承担误
导和误报的责任?未来的气温变暖能抵消这次低温暴雪造成的损失吗?
 
事实上,这次极端冷事件已经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气荒使地方政府和上游企业关系紧张,寒潮让农
业部门重新审视冬小麦北移战略,北疆暴雪考验牧民定居政策[3]。一直宣传全球变暖的气象界也不得不
改变腔调,大谈极端冷事件的预防。
 
早在2004年我们就发出了低温冷事件频发的警告。2004年3-5月我在多家网站上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
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
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6,7]。
 
难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气象界不成立?气象局为什么只有一个学派关起门来自说自话,
自吹自擂,听不到一点不同意见的呼声?科学的争论就这样困难吗,真理是可以垄断的吗?针对近来气
候变化科研中的一些错误,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约翰·贝丁顿说,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应该更加开放,
容忍更多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公信力[8]。面对国际上公平对待气候问题不同意见的呼
声,气象局的这种做法是否科学?
 
低温暴雪带来的启示使全球变暖处于冷热难料的尴尬处境,人的尴尬也导致物的尴尬:与人的广泛适应
性相反(特是专家理论的普适性),动植物都有热带、温带、寒带之分。面对不确定的忽冷忽热,有多
少“既能耐寒又能耐暖的树种”和“耐暖、耐干能抗拒低温品种的作物”可供人们选择?能保证其质量
和产量吗?
 
气象学家的高明理论提高了人类对动植物学家的学术要求标准:要培养既能防冷又能防热的新物种,这
样的物种在自然和人为的气候冷暖突变中都能生存,永不灭绝。
 
不过,如果能培养出这样的物种,人类为什么还要预防全球变暖?作为动植物学家,你不觉得气象学家
预防极端冷事件的措施不切实际,甚至完全无法实现吗?
 
当年有极端冷事件发生,就种耐寒的农作物;当年有极端暖事件发生,就种耐高温的农作物。我们做了
2008年和2009年的低温冻害预警[9-18],气象学家,你能预测当年极端冷事件的发生吗?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均值掩盖现实灾难:全球变暖大趋势下的寒流袭击。发表于 2010-1-26 7:41:42 科学网
2. 郭起豪,徐丽娜。今冬气候是“异常”中的“异常”。2010-01-27 08:37:54千龙网。来源:北京
3. 山旭。我国各地频现历史极限低温 主流观点仍坚持变暖。2010年02月02日16:28 新华社-瞭望东
4. 杨学祥。气象局应该向公众道歉:频频出错 立场坚定。发表于 2010-1-26 12:51:26 科学网。
5. 寒冬只是个小插曲。2010年01月20日20:00 南方周末。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1
-20/200019515519.shtml
6.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2004/5/27 11:34:00 光明博客。
7. 杨学祥.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2004-3-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
坛.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42732.htm
8. 黄堃。英政府首席科学顾问说气候变化科研应更开放。2010年01月28日 15:48 来源:新华网。
9. 2008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10.杨学祥. 2009年展望:英国气候专家称今年将是史上最热年份之一. 发表于2009-1
11.杨冬红 ,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
(4):5-12。
12.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
13.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地理教学》,2008, (5):1-3
14.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1818
15.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
2009,(11):4-7.
16.刘洪宇。对话杨学祥 地球在“瘦身”吗。辽宁日报,2009年11月12日A06版访谈。
17.杨学祥、杨冬红。4种原因可能是祸首。新文化报,2010年1月6日(第5版)。
18.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 来源: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380.html

上一篇:菲律宾中部萨马岛以东海域发生6.0级地震:关注2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如何科学评价冷暖程度:均值与方差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8 杨文祥 钟炳 杨华磊 周少祥 武夷山 张骥 wgq3867 sunxiaof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