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带、海岭和海沟的引力异常
杨学祥
地球的引力异常反映了地球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与地震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可是,地球的引力异常与地震火山带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地球引力变化的高值区有强震发生,地球引力变化的低值区也有强震发生,引力低值区和高值区都有地震火山带的分布。
一个重要的区别已经被发现,海岭对应地球引力变化的低值区,海沟(北美除外,它覆盖在海岭之上)对应地球引力变化的高值区,它们分别处于地球的三大地震带上。通过海岭和海沟,地球引力变化图与地震火山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欧亚地震带:又名“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还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岭地震带: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地震火山带
海岭和海沟的引力异常
杨学祥,杨冬红
欧洲空间局地球重力场和海洋环流探测卫星(GOCE卫星)绘制了一幅令人吃惊的地图,揭示出引力如何随地区不同发生变化。GOCE卫星装有重力梯度仪,能够感知最小10万亿分之一的引力变化,进而对从山脉到海底的引力拖拽差异进行测绘。
GOCE引力场模型每两个月进入一个新周期,现在已到了利用GOCE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时候了。研究发现有助于加深对自然灾害的了解,为类似日本遭受的灾难制定应对计划。虽然构造板块移动无法从太空直接观测,但引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过程,并最终进行预测。
http://tech.sina.com.cn/d/2011-04-02/07595363472.shtml
地球引力变化图
图1 地球引力变化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西太平洋地震带和东太平洋南美洲沿海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欧洲部分是引力的高值区,其中西南太平洋地震带、欧洲地震带和小部分南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引力值最大。印度洋苏门答腊和青藏高原的引力值最低,加勒比海和北美西海岸太平洋地震带的引力值也较低。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9.1级地震、2005年3月29日苏门答腊岛8.6级地震,2007年9月12日苏门答腊岛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都发生在引力最高值区和最低值区以及其最近交界处。
海岭和海沟
图2 环太平洋海沟(北美除外)是地球引力高值区 太平洋海岭是低值区
如果将地球引力变化图与海岭(亦称大洋中脊)和海沟对比,我们发现,扩张的海岭是引力低值区,收缩的海沟(北美除外)是引力高值区,它们都分布在地震火山带上。
大洋中脊和海沟
图3 大洋中脊是地球引力的低值区 印度洋海岭引力最低
大西洋海岭、太平洋海岭和印度洋海岭是地球引力的低值区,其中印度洋海岭的交叉处引力值最低,北美西海岸覆盖在北太平洋海岭上,是唯一一个有海沟存在的地球引力的低值区,美国黄石公园是著名的热幔柱上涌区。东非大裂谷也是一个显著的热幔柱上涌区,也对应地球引力低值区。
热幔柱上涌,导致其上方地壳增温变热,密度变小,是引力值降低的可能原因。但是,扩张的海岭只有8级以下地震,8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海沟附近。
欧亚地震带西段欧洲部分和东段亚洲海岛部分处于引力高值区,中段亚洲大陆部分处于引力低值区,中段和东段地区历史上也有8.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
中国夹在地球引力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距最高值和最低值的距离最短,引力的异常变化值得关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情况更为显著。GOCE引力场模型每两个月进入一个新周期,我们必须进一步观测引力变化异常区。
地球引力变化图:
http://www.esa.int/SPECIALS/GOCE/SEM1AK6UPLG_0.html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quickforward=1&id=42946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