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京创造30年来最长时间无降水量纪录:拉尼娜带来旱涝异常

已有 3087 次阅读 2011-1-24 15:3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干旱, 拉马德雷

北京创造30年来最长时间无降水量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4日01:30  京华时报
北京92天无有效降水,地面干涸
  本报讯 (记者王硕 文静) 入冬以来,北京一直没有出现一场像样的降雪。市气象台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已经3个月没有有效降水,创30年来最长时间无降水量纪录。受此影响,北京九成麦苗接近枯萎,密云水库蓄水持续走低。
  市气象台气候科科长陈大刚说,北京冬季的特点就是降水少,常年冬季的降水量不到全年的2%。而今年冬天的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入冬后,北京就没有形成有效降水。他说,北京最近一次有效降水是去年的10月23日~24日,降水量为7.3毫米,之后北京再未出现有效降水,即使是发生在去年12月29日的那次降雪,也是只见雪飘,不见降水量。
  陈大刚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今冬影响北京的冷空气速度快、强度大,一入冬就控制了局面,加之南方的暖湿气流弱,所以北京难以形成降水,导致干旱。他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已经整整3个月没有有效降水,创自1971年以来最长时间无有效降水纪录,为30年之最。
  据记载,1970年10月24日至1971年2月16日,北京曾出现连续114天无有效降水的纪录,是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的历史之最,而今年冬天的干旱情况目前已位列第二。
  >>释疑
  水汽不足 降雪难成
  问:南方连遭雨水侵袭,东北和新疆也都有降雪,而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黄淮等地为何却持续干旱少雨?
  答:南方近期降水较多缘于从孟加拉湾过来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了充沛的水汽,而北方两块相对多雨的区域东北和新疆的水汽来源分别为日本海和中亚地区。
  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两边都挨不着。这些地区在冷空气入侵时受西北气流控制,比较干燥,水汽条件很差,而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势力还不足以深入到更北的区域。这样的大气环流形势长期维持,导致华北、黄淮地区干旱少雨。制图/吴尚楠
  >>北京旱情
  九成麦苗枯萎严重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今年入冬以来的持续干旱天气,严重影响了北京农业墒情。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九成麦苗接近枯萎。
  上周,农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顺义、通州、大兴和房山等小麦主产区县的苗情进行了实地勘察,并对当前旱情、苗情进行了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全市90%以上的地块麦苗青枯较重,但区县间、地块间差异较大。其中,播期较晚、保水性差的地块麦苗青枯严重,基部几乎没有绿叶,个别地块还出现了茎部脱水萎蔫现象。
  农业专家建议密切监测麦田旱情动向和苗情变化,若后期仍无降雪,要在2月份天气回暖时“浇救命水”,保苗安全越冬、返青生长。如果持续到3月份仍无降雪天气,那麦田可能遭遇彻底枯萎的境地。
  密云水库蓄水走低
  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降雪原则上对北京市的水库蓄水没有太大影响,但是每年本市都尽量利用雨水增加蓄水。“今年持续干旱的天气,让水库的蓄水和各大湖泊几乎没有额外的蓄水”。
  按照市容委联合市水务局等多个部门商定的计划,今年要将雪收集利用起来,如把积雪运输到通惠河、永定河、清河、凉水河等4条河流的6段河道,实现增加蓄水。该负责人表示,如果有降雪,至少能够增加一定量的雪水用于开春后的河湖景观建设等,“但是未料想,今年入冬三个月以来,本市城区几乎没有降雪。”
  市水务局表示,自1999年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降水连年减少造成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密云水库存水由1999年的28亿立方米降低到目前的10.4亿立方米,北京水资源严重缺乏,主要依靠外来水和开采地下水来增加用水。
  水源地水位年降3米
  来自市水务局的统计显示,目前,北京的地下水位自1999年以来急剧下降10.9m,年均下降1.2m,应急水源地自2003年开采以来,年均下降3~5米。
  近日,记者从北京的应急水源地之一——平谷区了解到,平谷区从2004年8月起开始向北京供水,平均每年要向北京供水超过3000万立方米,这其中主要是来自地下水。平谷区水利局表示,目前,平谷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在39米左右,并以每年3米的速度在下降,深度在120米以下的农田水井已经很难打出水来。
山东遭遇50年一遇干旱全省350条河道断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4日08:08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济南1月24日消息(记者柴安东 山东台记者曹进)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雨雪冰冻侵袭,是这个冬天我国南方不少省份气候的主旋律。相比于南方的“千里冰封”,北方则“干旱少雪”。入冬以来,我国北京、山东、河南等九个省市降水持续偏少,旱情迅速发展。
  尤其是山东,从去年入秋开始,山东已经持续100多天无有效降水,全省大部的旱情超过50年一遇,其中,菏泽、济宁的旱情甚至达到200年一遇。日前,记者探访了山东聊城、济宁等重旱区,实地直击旱情。
  日前,记者来到山东聊城农民韩文芳的5亩麦田里,在这里记者看到部分麦苗已经枯卷,风一吹满地黄沙,往下挖了十公分依旧是稀松的干土。韩文芳告诉记者,家里的小麦本应浇一遍越冬水,可是至今也没有浇上。
  韩文芳:今年没下一点,俺都是北边这个河来水就浇。
  记者:不来水呢?
  韩文芳:不来水不浇。
  记者:这个村现在都是像你这样的情况吗?
  韩文芳:都这样,没人浇。以前没有这种一冬天不下一点雨雪的,它多少下点,地里就缓解一点。
  而在山东旱情最严重的济宁市,农民刘传立告诉记者,如果村里有抗旱水源的话,麦苗不至于旱的这么厉害。
  刘传立:只能靠天吃饭,根本一滴水浇不上,要是天气下雨还可以,不下雨就根本浇不上地。现在有啥办法,从河里提水很远,从附近井里提水有碱,虽然也有井但水质不行,不能浇,只能用深水井,打个深水井还是有必要的。
  济宁嘉祥县农民刘世安也非常着急,他告诉记者:“现在旱的很严重,旱到这个程度也是很着急,现在井里水不能用还得靠河里的水,井里水起碱,浇了麦子就死。要是没雨的话,俺还是得想办法。”
  旱情的愈演愈烈凸显出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难以担起灌溉农田重任的难题。据统计,自去年9月下旬以来,山东省除半岛东北部地区以外已一百多天无有效降水,累计平均降水仅为1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6%,目前全省干旱程度已超过50年一遇标准。
  山东省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杨振东表示:“若春节前旱区仍无有效降水,全省气象干旱概率将达到60年一遇。其中枣庄、泰安、莱芜、临沂、日照、聊城将达到100年一遇,菏泽、济宁将达到200年一遇。”
  由于干旱,山东地表蓄水迅速减少,全省已有391座小型水库干涸,350条河道断流,3万多眼机电井出水量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全省17市中已有16市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其中12个市的下降幅度在半米以上。
  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杨振东说:“随着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山前水源的枯竭,仍有24万人临时饮水困难。由于各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目前还没有发生群众不能正常吃水的情况。随着抗旱用水的增加,地表水源将会不断减少、地下水位也将持续下降,群众吃水困难问题很可能急剧扩大,部分城市可能出现供水紧张。”
  受干旱影响,山东目前仍有3016万亩冬小麦受旱,占到全国小麦受旱面积的一半,其中重旱面积543万亩,是全国受旱最严重的省份。如果到4月底山东省仍无有效降水,将导致4000多万亩农田持续受旱、50多万人出现临时性吃水困难。
  为抗击旱情,山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抗旱工作,省财政紧急拨付抗旱经费5000万元,向财政部、水利部争取的2000万元特大抗旱经费也已全部拨付到旱情严重的县乡。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各级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抗旱工作的重要性,绝对不可麻痹大意。
  姜大明:由于我省连续8年丰水,一些领导同志产生了麻痹思想,对当前干旱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现在我们是50年一遇的冬旱,如果连续大旱一年,我看事实将给我们一个严厉的教训,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高度的重视,所以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为应急抗旱,山东已投入2.75亿元资金,抓紧兴建一批小水利工程,可新增供水能力近2亿方。截至目前,全省共投入抗旱资金近7亿元,机动设备77万台套, 抗旱浇灌农田3196万多亩,及时解决了36万人、32万多头大牲畜临时性吃水困难问题。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5-14 7:22:29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杨学祥
 
北京德润林5月13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目前太平洋海面下的状况显示水温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说明海面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在冬末或春季形成。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显示,截止到5月10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0,相比之下,截止到4月26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6[1]。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2]。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3-6]。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7]。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1]。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8-11]。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12-14]。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有气象专家认为,2009-2010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15]。如果2010-2011年“真拉尼娜”发生,2009-2010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参考文献
 
1.  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日期:2010-05-13 13:46 作者: 来源:李磊工作室。 http://www.agri.gov.cn/gjdt/t20100513_1485018.htm
2.  杨学祥,杨冬红。厄尔尼诺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发表于 2010-4-7 4:13:1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9597
3.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迅速下降 。发表于 2010-5-12 13:10:28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3250
4.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继续降低。发表于 2010-5-8 4:18:45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303
5.  杨学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下降。发表于 2010-5-5 9:28:56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9960
6.  杨学祥。 厄尔尼诺进展。发表于 2010-4-23 4:20:03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5135
7.  杨学祥。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 发表于 2010-5-14 4:38:21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83
8.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9.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10.              杨冬红, 杨学祥.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1.              杨冬红,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4):5-12.
12.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2010-01-12 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13.              杨学祥,杨冬红. 2007年下半年地震趋强拉尼娜可能出现(修改稿). 2007-7-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envir.online.sh.cn/forum/2007/200711652.htm
14.              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2007-9-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71.htm
15.              气象局研究员称严寒天气难改气候变暖趋势。2010年01月26日03:34  21世纪经济报道。http://news.sina.com.cn/c/2010-01-26/033419544905.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07451.html

上一篇:塔吉克斯坦发生6级地震震源深度90公里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南方“冰封” 北方“干旱”:拉尼娜带来的礼物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