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4月9日至7月28日地球自转加速激发灾害频发

已有 5404 次阅读 2010-5-10 06:45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球自转, 厄尔尼诺, 灾害

               49日至728日地球自转加速激发灾害频发

                          杨冬红,杨学祥

由于潮汐形变,地球各圈层的转动惯量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引起各圈层的差异旋转。地球各圈层潮汐形变的规模不相同,大气圈的起伏约为80m,海洋圈的起伏大约为60cm,固体地球的起伏约为20cm,比例为40031。当日月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由于速度增量比不同,大气圈最慢,水圈其次,固体地球第三,形成赤道大气和海水相对固体地球向西的差异旋转运动。所以,大气和海洋相对固体地球向西运动,使赤道太平洋暖水由东向西运动,赤道信风加强,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形成;反之,月亮在南北纬28.6度和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情况正好相反,形成赤道大气和海水相对固体地球向东的差异旋转运动,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实际上,春分(320-22日)和秋分(922-24日)时,太阳在赤道,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大,每年125-4月7(72天)及730-11月6(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夏至(62122日)和冬至(1221-23日)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各圈层扁率变小,每年49-7月28(110天)及1118-1月23(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1]

 

每年发生的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在1225圣诞节前后,与1222冬至以及134日地球轨道近日点对应,与1118-1月23(66天)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对应,验证了潮汐形变导致的地球自转加速有利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结论,是季节性西太平洋暖水东移和赤道东风减弱西风加强的原因。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1-3]

 

计算表明,月亮在赤道时产生的半日潮使气圈和水圈分别有54181864 km343275km3的体积绕固体地球向西运动;太阳潮使地球在春分和秋分扁率变为最大,形成赤道大潮,两极高纬地区分别有13211996 km310502km3体积的大气和海水通过临界纬度(35o)流向赤道。潮汐形变导致巨量大气和海水相对固体地球作差异旋转运动。由于地球自转,太阳潮在南北回归线和月亮潮在最大赤纬角时引发的潮汐南北震荡也有同样数量级的流体运动[23]

 

201056为日月小潮,57为月亮远地潮,201059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02度,三者弱叠加,达到潮汐最小值,赤道潮汐变化幅度较大,可能影响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这使地球扁率变大和自转减慢的规模变小。2010520为月亮近地潮,2010521为日月小潮,2010522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12度。三者叠加,赤道潮汐变化较大。再次重复这一情况。

 

反之,2010514为日月大潮,2010516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5.05029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振荡幅度大,加强地球扁率变小和自转加快,可能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同样,2010528为日月大潮,2010529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5.02793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振荡幅度大,加强地球自转加快,可能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2159 )。

目前处于厄尔尼诺减弱时期,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都在调整,对地球自转变化非常敏感。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2.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3.  杨学祥。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2127.html

上一篇:苏门答腊北部发生7.4级地震和潮汐组合
下一篇:研究回顾:2009年厄尔尼诺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8 钟炳 陈国文 毛克彪 吉宗祥 杨正瓴 吕喆 侯成亚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