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专家:中国要避免引发第二次金融危机(转载及点评)

已有 3796 次阅读 2009-11-11 08:4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金融危机, 股市, 房市

 专家:中国要避免引发第二次金融危机(转载及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9111106:49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11日言论版文章:上周的20国财政部长会议达成广泛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需要将注意力从应对经济危机转移到维持稳定、平衡的经济增长上来。对中国而言,这一共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增长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恢复。增速从第二季度的7.9%提高到第三季度的8.9%。不仅如此,中国的预算赤字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为政府继续实施宽松信贷政策,落实经济刺激计划提供了充足空间。

 

  但本周参加在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University of Nottinghams Ningbo campus)举行的全球化与经济政策中心论坛(Globalis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 Centre forum)的各位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避免一场可能由中国引发的第二次金融危机。

 

  我们面对的困难与转机并存。世界银行数据表明,中国政府今年宽松的信贷政策造就了创纪录的1.27万亿美元贷款。巨额流动资金为整个经济增长埋下隐患,催生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剧烈地震荡着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早已失控,均超过了除伦敦外,任何一座英国城市的房价水平。但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英国人的十分之一。

 

  常识表明这种局面是难以为继的。考虑到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中国房价不可能一直上涨。如果政府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间过久,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进而大幅提升贷款利率,普通中国公民将无力偿还房贷。经济增长的泡沫最终破裂,从而引发第二场全球金融危机。

 

  尽管不断有旨在限制投资的政策出台,但政府依然难以控制诸如钢铁和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引发的投资热潮。

 

  此外,有关人民币人为定价的争论由来已久。尽管经济危机初期一度转移了世界对该议题的注意,但随着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全球合作新时代的吁求日渐提高,有关人民币人为定价机制的争论又一次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议题。

 

  近一年多以来,中国始终坚定地将人民币对美元比率固定在6.81。目前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将在短期内调整汇率。这引起一向关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西方国家的不满。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对中国的首次正式访问议程中,必定涉及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问题。这并不奇怪。中国目前依然享受着巨大的贸易顺差。如果中国能够允许人民币升值,那么就可以为恢复全球贸易平衡做出巨大贡献。

 

  但汇率机制变化必将引发出口行业的震荡。中国领导人对汇率机制市场化可能带来一系列后果的担忧不无道理。中国严重依赖出口,如果出口受挫,热钱涌入,必定加速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爆裂,而这是中国政府始终竭力避免出现的局面。

 

  政府应当谨慎、分步调整人民币汇率,允许人民币每年升值两到三个百分点。这可以加速中国从严重依赖出口转向充分利用内需。执意保持当前的固定汇率只会阻碍中国经济自身的结构转型。

 

  为了避免资产泡沫破裂,中国在采取行动时需要足够的远见,应当提防市场“绑架”政策。中国政府决定调整利率时,应当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一道协商,起草协同一致而又透明的相关政策,以确定何时调整利率才是最佳时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拖再拖,直到迫于市场压力,被迫做出调整。

 

  要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困局,首先要禁止地方政府置百姓需要于不顾,以出售土地的方式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并刻意以高房价凸现地方经济繁荣。地方政府应当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提高低成本住房的供应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居住需求。

 

  对于居住面积较大的高收入人群应当适当提高税收。所得税款可用来资助居住面积较小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要。同理,政府对拥有私家车的人群也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排量汽车的车主应当缴纳更高的税款,以此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

 

  地方政府在选择投资及开发领域时应当更加慎重和明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及技术领域有利于维持经济长期增长。例如,高速轨道系统建设回报明显。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两地车程将减少至五小时,可以有效减少两地之间的班机数量。西部落后地区高速交通体系建设将会为促进国家平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将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不应再一味追求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而要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公平和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上来,实现社会和国家的平衡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端正发展观念。政府应当大力建设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区域发展核心城市,诸如西安、成都、昆明等,以带动周围中小城市群的发展。这将为当地居民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缓解全国范围内的民工潮,减少京沪等全国性大城市的人口及资源压力。

 

  中国经济估计将于2030年超过美国。但就长远来看,政府责无旁贷地需要为13亿人创造可持续的居住环境。社会公平对中国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中国的决策者应当展现出更大的政治智慧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作者为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院长,全球化及经济政策中心中国与世界经济项目协调人  姚树洁,编辑 裴培)

 

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1-11/064919020879.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8-10-4 11:46:11

 

美国神话的破灭:金融危机印证中国传统价值 

 

美国《侨报》102日发表社论文章说,此次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可以说,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1]

 

对那些鼓吹美国财富神话,极力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人,这篇文章堪称经典之作,值得一读。

 

我在922日指出,次债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人花未来的钱购买房产,超过了其偿还能力,导致次贷银行面临破产、相关银行危机四伏的金融风暴。

 

一个人未来可以挣到的钱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字,如果这种钱可以随便花,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再存在穷人。

 

资本的金融市场是一架可以买空卖空的魔术机器,近几年重返资本市场的中国社会一直在宣传这一神话:

 

在中国,一位退休的老太太高兴地说:我终于有钱可以买房了;在美国,一位退休的老太太高兴地说:我终于还清30年前买房的贷款了。神话的提示:美国老太太比中国老太太提前30年住进了自己的房子。美国金融界的贷款制度太有诱惑力了——投资者赚钱,银行得利息,贷款者得住房,三全其美!可是好景不长,美国人花未来的钱过了头,买房贷款者不能及时还贷,次贷银行面临破产,金融风暴突袭全球。事实告诉我们,未来的钱并不好花,借鸡生蛋可能是鸡飞蛋打。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花未来的钱,并不是全球的人都能化未来的钱。以未来的钱做赌注,只会周期性的引发金融危机。股市是这样,楼市也是这样!

 

中国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汲取教训,而不是匆匆忙忙去步美国的后尘,甚至去为美国次贷危机买单[2]

 

文章摘录如下:

 

101日夜,几经周折的救市案终于在参院投票过关,可以料想,在接下来的众院投票中,这个法案也会通过——哪怕它是碗毒药,美国经济现在也需要饮鸩止渴。

 

救市案出台如此艰难,是因为已经触及美国人的信心底线:7000亿(按新版本,实质已达到8000亿)投下去美国经济能有起色吗?救市到底是救华尔街的金融巨头?还是救主街(Main Street)的平民百姓?如果华尔街的贪婪无度被纵容,民众还要付出多少代价?

 

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风险已经从房屋市场,扩展到股票,扩展到保险业,乃至普通的储户和贷款人了。华尔街发明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透过种种杠杆,金融机构似乎可以无限创造信用,玩所谓钱生钱的把戏。然而,这些手段或可促进投资回报率,却无助于真正的财富增长。除了华尔街高管的薪酬能够按照他们画的饼那样飞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暴增。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此也有一个比喻,他在上周末天津举办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指出,7000亿只是快餐,暂时填肚子,真正需要的是精心烹调的中国式美味。他称中国的监管经验值得学习。刘明康此次尖锐批评美国金融监管,指其“非常荒唐”引外界侧目。但与其这说是中美监管体系的差异(中国金融业的漏洞何其多),不如说是消费模式、乃至民族传统的差异。

 

当美国金融业遇到危机时,中国式谨慎理财作风再次显现价值。在美国的华人对此有切身体会,在金融动荡中,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比如房价,930日刚刚公布的20城市住房指数下跌了16.3%,创历史之最;但华人社区的房价则基本稳定,有的还有微升。在全美法拍屋的浪潮中,华人所占比例也很小。这是因为华人很少过度依赖贷款,购买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经济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在股市、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华人遭受损失也较小,因为对风险过高的产品涉及不多。说到底,就是中国人抱持传统的“量入为出”观念,即便在美国这个崇尚消费的社会中,依然进行着自我风险调控。

 

无独有偶,与美国房贷市场相比,中国房贷市场虽然有泡沫,但尚未出现大的危机,原因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理财观念。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对房贷的首付比例要求非常严格,且贷款风险评估比较谨慎,加上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十分保守,因而与美国次贷存在根本性差异。

 

当消费远远超出经济增长的支撑,人们开始吞咽苦果。此次金融风暴说明,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难以为继。长期以来,“超前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作为美国模式向全世界推广,该模式是不成功的。

 

当然,美国人之所以敢于超前消费,一是有其发达的社会保障系统作后盾,二是有世界各国做垫底,万一出问题,美国可以凭借它的超强地位,尤其是美元的特殊地位,向世界各国转嫁危机。但是,这一模式有其内在的风险,当消费超出收入太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尤其被金融衍生工具所放大后,危机会以成倍的规模爆发,超出了金融系统本身所能抵挡的范围。本次由房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就源于此。

 

中国人的消费观一度被作为保守、落后的代表。过去,限制消费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反而限制了创造财富的动力。大陆个人消费贷款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很多争议,“借钱过日子”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而美国式过度消费引发的危机,印证了中国量入为出的理财观的价值。

 

当然,次贷危机并不否认适度消费的必要性。对于华人,重要的不是不花钱,而是有节制的、有风险控制的花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美国与其说是代表了两种消费模式,不如说共同促成了一个模式——就是说,美国的过度消费,以中国的过度生产为支撑;中国的内需不足,以美国的超前消费来补充。所以中国人省吃俭用攒的外汇都投进了美国国债。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应该学习的经验,除了避免金融风险的无监管外,还需要从刺激内需做起。否则,生产过剩带来的危险,也不亚于消费过度。(中新网103日电)[1]

 

参考文献

 

1.作者:yresfdgq143。美国《侨报》:金融危机印证中国传统价值。时间: 2008-10-03 10:22:29 来源: 中国新闻网。http://post.news.tom.com/D8000AAF47.html

 

2.杨学祥. 金融风暴和股市风险:有多少人在花未来的钱?发表于2008-9-22 5:52:3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888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36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0140.html

上一篇:河南山东等6省区将有大到暴雪 局部降温20℃(转载)
下一篇:石家庄遭遇54年最大降雪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橙色警报(转载)
收藏 IP: .*| 热度|

4 朱林 王号 杨秀海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