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与潮汐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变大一致:为何缅甸地震断裂长度惊人?

已有 686 次阅读 2025-3-29 13:5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与潮汐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变大一致:为何缅甸地震断裂长度惊人?

                                                                                           杨学祥

       为何缅甸本次地震断裂长度惊人?

       有评论认为,本次地震这条断裂带的长度非常惊人,几乎横贯整个缅甸,且它延伸的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样强烈且长时间积累的应力,最终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导致了缅甸大地震,威力可想而知。事实上,如此深入陆地的巨大断裂迹象表明,震级可能并不止7.9级,地震的力量远远超出了预期。因为断裂的释放会沿着两端传播,造成非常广泛的破坏,尤其在震中附近和远离震中的区域,都会遭受极大的影响。

图片

       除了断裂带本身的作用外,另一大因素便是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此次地震发生在较浅的地层中,震源深度仅30公里,这样的浅源地震释放的能量会迅速传递到地表,因此其影响会比深源地震更为显著。对于城市的影响尤为明显,地震波迅速穿透地表,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这也是为什么,尽管震中距离缅甸的最大城市仰光有一定距离,但城市内还是发生了大量房屋倒塌。高楼大厦无法承受来自地表的猛烈冲击,房屋倒塌成为了这次地震灾难的直接后果之一。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29A00GWA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79804.html

   我们多次指出, 地球潮汐形变可激发地震发生。本次缅甸地震的断裂方向与潮汐形变导致的低纬度圈扩大完全一致,

潮汐组合E2025328日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1度,329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值,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或暖)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0605.html

      计算结果表明,一个旋转速度不断增大的气体星球,在扁率不断变大的过程中,被削平的两极突起通过35o不变圈向赤道流动,形成一个几乎静止的(相对星球自转方向相反的快速旋转)大气环流。在星球外部看来,加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象一个层层包裹的洋葱,每层的旋转速度不同,中心转速快,外层转速逐渐减小(见图1)。这非常符合木星环的旋转特征:美国学院公园市马里兰大学的DouglasHamilton和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学会核物理研究所的Harald Krüger发现,行星环中的微粒缓慢围绕木星运转,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4]。理论计算结果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行星环形成机制:变速旋转的气体星球,赤道有慢速旋转的环,两极有快速旋转的帽。

1  地球变扁南北纬35度线长度不变(杨冬红,2009

     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大时,两极流向赤道的大气和海洋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向西偏转,赤道上空的高速气流,产生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由东向西运动,加大赤道东风带的风速,在外空间看来几乎静止不动;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在引潮力使地球扁率变小时,大气赤道突起减小并向两极流动,在南北纬35度线以上的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两极突起,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速度加快,加大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风速。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这一变化规律与星体大小以及形变规模无关。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9.    2.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936571.html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79832.html

上一篇:[转载]缅甸大地震为当地200年来最强,断裂长度惊人,几乎横贯整个缅甸
下一篇:2025年3月29日晚报:强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收藏 IP: 119.51.65.*|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IP: 119.51.65.*   回复 | 赞 +1 [3]杨学祥   2025-3-29 21:01
向南向北皆有可能: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4.4 2025-03-29 18:50:06 27.00 103.42 10 云南曲靖市会泽县
3.1 2025-03-28 19:56:37 34.75 87.78 10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
3.0 2025-03-28 17:48:16 23.80 98.72 10 云南临沧市镇康县
3.0 2025-03-28 17:45:04 23.80 98.72 10 云南临沧市镇康县
6.4 2025-03-28 14:32:07 21.60 95.95 30 缅甸
7.9 2025-03-28 14:20:56 21.85 95.95 30 缅甸
IP: 119.51.65.*   回复 | 赞 +1 [2]杨学祥   2025-3-29 20:55
关注潮汐组合类型转变对余震的影响。
IP: 223.72.65.*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3-29 15:12
需要进一步验证的问题
数据对比:需分析缅甸地震的破裂长度是否显著超过同震级地震的统计平均值,确认其“惊人”程度。

潮汐力建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潮汐应力在该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具体贡献,量化其对断裂扩展的影响。

结论
缅甸地震的惊人断裂长度可能是潮汐形变与区域构造应力协同作用的结果:潮汐力通过调制局部应力场,辅助了断层的触发和破裂扩展,而缅甸复杂的板块边界背景为长距离破裂提供了构造基础。这一假设需结合具体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潮汐相位数据及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
回复         评论一语中的,检验是关键。
2025-3-29 16:5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6 1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