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极端天气肆虐全球,我们如何应对?

已有 1343 次阅读 2023-6-27 08:45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极端天气肆虐全球,我们如何应对?

2023年06月27日 06:31 环球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高温天气横扫北半球多国,还在印度两个邦造成上百人死亡;加拿大有的地区气候干旱、野火频发,而有的地区气温就像过山车,暖气和空调无缝衔接;西班牙今年春天的气温创造了历史纪录,而法国2/3的地下水低于正常水位;南非近期遭暴雨袭击,而肯尼亚正在经历干旱;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加速融化,亚马孙雨林也可能在本世纪面临灾难性崩溃……极端天气正在全球肆虐,而且越来越频繁。世界气象组织警告称,全球气温可能在未来5年内升至历史新高,并突破《巴黎协定》规定的1.5摄氏度升温阈值。极端天气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和人员损失,威胁能源、粮食以及水资源安全,还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有专家表示,应对极端天气,要从减缓与适应两个方面入手,而且需要全球一起行动。

  加拿大西部6月飘雪:一边开暖气,一边装空调

  6月23日,《环球时报》驻加拿大记者家里正在抓紧时间安装空调。如今已是6月下旬,记者住在位于北半球的温哥华,此时装空调自然是为了享受冷气,但在距离记者家几十公里的班夫,最近罕见降下的一场“六月雪”尚未完全融化。在一些海拔较高地区,地上的积雪竟厚达60厘米。

  其实直到6月22日,温哥华的大部分民众都还不得不开着暖气,该市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位于加拿大西部,今年气温比往年低。不过,加政府日前发布了温哥华地区之后将面临“高温”的气象预报。在记者家装空调的前一夜,当地气温就陡然从10摄氏度以下直冲到30摄氏度左右。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此前预测,2023年夏季有近90%的可能性成为加拿大172年以来第五热的夏季。在这一背景下,素来认为没有必要装空调的温哥华地区民众,才会在罕见的6月低温下一边开着暖气,一边约师傅装空调。

  西部并非加拿大唯一遭极端天气侵袭的地区:加拿大中部的萨斯喀彻温省和曼尼托巴省等地遭遇了劈头盖脸的特大冰雹和呼啸而过的龙卷风袭击;魁北克等东部省份的北部地区位置已接近极地,往年即便在夏季气温也不高,不过位于哈德逊湾的拉格兰德里维耶尔和靠近北极圈的库朱瓦克,今年的气温竟比往年平均气温高出很多;艾伯塔省位于加拿大西部,而该省中部的埃德蒙顿地区日前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此前该地区还饱受中至重度旱灾和野火的困扰。

  同样位于北美的美国,也饱受极端天气的困扰。据CNN报道,近期,密西西比河下游流域和墨西哥湾中部沿岸各州遭遇暴风雨、冰雹和破坏性风暴的袭击,导致多地断电、房屋损毁。在得州,部分地区的气温已超过49摄氏度,给当地用电造成巨大压力。科罗拉多、怀俄明和内布拉斯加等3个州共出现了8场龙卷风。美国国家气象局指出,恶劣天气预计将持续席卷全美,超过4200万人可能遭受到影响。

  极端天气频发或成欧洲夏季的“家常便饭”

  “看,根几乎都干了。”住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北部的约翰逊一边拔起一棵植物,一边这样说。从1989年到现在,他一直经营着一家农场,养猪并种植大麦。约翰逊表示,自己所在地区今年非常干燥,春天很少下雨,5月23日以来更是滴雨未见。由于干旱,约翰逊估计今年他的大麦产量将比去年低30%,而他可能不得不通过裁员来降低损失。

  受干旱影响的不只是这位农场主所在地区。根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截至5月底,丹麦90%的地区受到干旱的影响。芬兰51%的土地、瑞典48%的土地都在经历旱情,而这些国家一直以气候温和出名。在芬兰6月12日到18日的一周,首都赫尔辛基的气温徘徊在30摄氏度左右,远高于正常水平。专家警告说,像2018年肆虐瑞典中部的野火一样,北欧国家今年发生森林火灾的风险很高。

  西欧和南欧国家也在遭受极端天气的困扰。西班牙今年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以及第二干燥的春天。有机构预测,葡萄牙今年出现破纪录热浪的可能性“至少增加100倍”。法国2/3的地下水低于正常水位。2023年1月到5月,意大利发生极端天气事件122 起,而去年同期仅为55起。世界气象组织称,欧洲成为全球暖化速度最快的大陆。自1990年以来,欧洲以每10年增加0.5摄氏度的速度变暖,是全球其他五个气象区域平均速度的两倍。欧洲环境署日前表示,热浪、洪灾、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或成欧洲夏季的“家常便饭”。

  亚马孙雨林的“灾难性崩溃”可能来得比预计的更早

  除北美和欧洲外,全球很多地区都在遭受极端天气的影响。据巴西媒体日前报道,巴西北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干旱加剧,而东南部和南部降雨量急剧增加,预计8月至9月有极端降雨的可能。在南亚,近期受高温天气影响,印度全国有上百人死亡。

  非洲也未能幸免。《环球时报》驻阿尔及利亚记者发现,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阿尔及利亚许多地区的降雨量出现4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而突尼斯自去年9月以来的总降雨量仅为正常降雨量的1/5。据澳大利亚“对话”新闻网6月25日报道,南非近期遭暴雨打击,尼日利亚发生了洪灾。飓风袭击了莫桑比克、马拉维、津巴布韦和马达加斯加,而肯尼亚正在经历干旱。

  “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加快融化”,据法新社报道,有科学家警告说,从2011年到2020年,该地区冰川消失的速度比前一个10年快了65%。按照目前的碳排放趋势,到本世纪末,喜马拉雅地区冰川的体积可能比现在减少80%。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冰川是印度恒河、我国黄河等10个重要河流系统的源头,为近20亿人提供水源。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亚马孙雨林的生态系统可能在2100年前出现临界点。不过有学者认为,该雨林出现灾难性崩溃的时间要比上述预测时间早。

  或在未来5年造成3.4万亿美元的损失

  近年来,全球各地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据美国线上杂志《耶鲁环境360》报道,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9年,全球共发生重大自然灾害7348起,造成123万人死亡。相比之下,从1980年到1999年,全球发生了4212起自然灾害,造成119万人死亡。

  广东省气象台学者曾智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极端天气频发与全球变暖有关。随着全球持续变暖,2003至2019年全球陆表蒸散发量增加了约10%,且陆地降雨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蒸散发量而不是径流,全球地表升温是这一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这造成了一些地方热浪和干旱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加,从而更容易衍生野火等灾害。更多水分进入大气,也意味着同样的风暴将带来更多的降雨,从而增加洪水风险。曾智琳认为,诸如此类的异常天气与气候事件未来可能成为一种常态。美国国家气象局认为,近期的恶劣天气和热浪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厄尔尼诺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会导致全球气温和降雨模式变化。

  极端天气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给各国的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水资源以及能源安全等带来严重影响。以美国为例,去年,该国遭遇18起重大灾害以及一系列的风暴、洪水、火灾和干旱,造成了约1650亿美元的损失,成为自1980年有记录以来此类灾害损失第三高的一年。据法新社6月14日报道,欧洲环保署表示,1980年以来,欧洲的极端天气已造成近19.5万人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600亿欧元。还有研究显示,从今年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在未来5年给全球经济造成高达3.4万亿美元的损失。

  根据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报告,极端天气可能影响印度、澳大利亚、非洲西部和南部以及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在智利,大雨将限制占全球铜产量近30%的矿山生产,产量减少和发货延迟将影响计算机芯片、汽车等产品价格。

  干旱等极端天气还造成一些地区能源和水资源供应短缺。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报告,葡萄牙和挪威等国的水电大坝已经干涸。由于缺乏水来冷却反应堆,预计欧洲核电站发电量将减少。作为欧洲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国的挪威警告称,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可能不得不限制能源出口。有报道称,意大利供水系统正承受重压,40%人口遭受缺水之苦,气候变化使情况变得更糟。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冯慧兰在该组织网站上发文称,全球升温2到4摄氏度,就可能导致40多亿人遭遇某种程度的缺水。

  发展中国家更脆弱,但未来仍有希望

  虽然全球都在遭受极端天气的影响,但气候问题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比对发达国家更大。世界气象组织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1970年至2021年,与极端天气等相关的事件至少造成1.17万起灾害,死亡人数略高于200万,经济损失达4.3万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报告的死亡人数90%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尽管有60%多的经济损失来自发达经济体,但这些损失占它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却相对较小,占发展中国家GDP的比例较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未来10年,大约50个低收入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公共部门,每年所需要的适应气变资金将超过其GDP的1%。对于一些小型岛屿国家来说,成本可能更高,将达到其GDP的20%。不幸的是,最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往往更缺乏所需的资源。

  曾智琳认为,发达国家对于气候变暖负有更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节能减排技术,既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举措,也是其使命。


  世卫组织呼吁制定一项化石燃料不扩散条约。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在未来8年内,清洁能源电力供应必须翻倍才能限制全球温度上升。有观点认为,考虑到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以及生产优势,应对气候变化和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应该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亮点。不过,美国现在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说服其盟友与中国“脱钩”,这会给全球能源转型造成障碍。美国及其盟友应该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减少政治对新能源产业的干扰,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危机。

  曾智琳建议说,为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我们应从减缓与适应两方面进行努力。从减缓的角度来说,要制定并努力履行长远的减排目标,从而降低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这需要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从适应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需要加强极端天气及其衍生灾害的科学与技术研究,提升各类极端天气与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预警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的响应与联动机制,加快推动农业、工业以及社会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全面提升承灾与抗灾能力。

  “现在仍有希望。”世卫组织去年11月曾表示,如果各国政府现在采取行动兑现2021年11月在格拉斯哥作出的各项承诺,情况就可能出现转机,气候危机就有可能得到缓解。

  [环球时报驻加拿大、美国、阿尔及利亚、意大利、巴西特约特派记者 陶短房 郑可 王传宝 谢亚宏 邵世均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责任编辑:祝加贝

https://news.sina.com.cn/w/2023-06-27/doc-imyysnsz3814378.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9&r=0&rfunc=65&tj=cxvertical_pc_hp&tr=12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已有 2059 次阅读 2022-2-26 11:22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杨冬红1,杨学祥2 

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长春  130026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  130026

 

  要: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2004200520072012印尼48.5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单一因素很难精准确定灾害的时间和强度,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关键词:超级灾害链,太阳黑子,强震,低温,流感,经济危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7115.html

参考文献

冯利华, 陈立人. 20世纪长江的3次巨洪 [J]. 自然灾害学报2001, 10(1): 8-11.

冯利华 ;骆高远.1997年长江,黄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预警.《水文科技信息》, 1996, 13(2): 53-56.

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韩延本韩永刚马利华等. 2003.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60年周期. //中国地球物理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62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2010,第2期:16-18

任振球. 1997.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43-48.

许靖华。1998.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284):366-384.

杨冬红,杨学祥. 2006a.“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81):95-9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6b. 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13):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杨学祥。2008. 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3 (6): 18131818.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2013.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 2014.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地球物理学进展, 29(2): 610-615.

杨学祥,杨冬红. 2007.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

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04.

杨学祥杨冬红. 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7):8-9.

Keeling C D, Whorf T P. 2000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97(8): 3814~3819.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 al.Solar cycle according 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J],S 365,2006:827-832


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2016-中国防灾减灾之路

主编:高建国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7-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3139.html

上一篇:2023年6月27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下一篇:2023年6月27日午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孙颉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