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新冠检测阳性数波动增加 临床医生:“二阳”症状普遍轻于首次感染

已有 1391 次阅读 2023-5-5 11:55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新冠检测阳性数波动增加 临床医生:“二阳”症状普遍轻于首次感染

2023年05月04日 22:39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4月21日至4月27日,国内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和抗原检测阳性率波动增加,核酸检测阳性人数在一周内增加153.74%。

  5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以及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市感染科主任医师处得知,近期临床上新冠感染人数的确增加了。

  彭劼表示,感染新冠的症状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但普遍比首次感染要轻。是否感染新冠,免疫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直接提高人体免疫力,提高免疫力的最好办法是保证充足睡眠,不要过于焦虑、劳累。

  4月中旬开始,新冠核酸及抗原检测阳性数波动增加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4月29日)数据,目前整体感染病例数相较于去年12月的高峰仍有明显下降,且未出现明显增长趋势,但4月21日至4月27日,国内新冠核酸检测阳性率和抗原检测阳性率波动增加。

  具体来说,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数在2022年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降至2661例,4月21日-4月27日呈上升趋势,4月27日增至6752例,一周增长153.74%;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1日-4月27日波动增加,4月27日为4.4%。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图片来源:国家疾控中心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图片来源:国家疾控中心

  各省份报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量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4月27日的1.7万,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在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1日-4月27日波动增加,4月27日阳性数为249例(阳性率为1.5%)。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图片来源:国家疾控中心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  图片来源:国家疾控中心

  临床医生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即“感染人数自4月中旬起渐进式增加”。据彭劼统计,目前,其所在医院门诊每天大概有70多个发热病人,其中约50个为新冠阳性,50个阳性患者中约有30~35个是首次感染,15~20个患者为再次感染,其中大多数患者的首次感染时间为去年12月,包括个别医护人员。

  彭劼称,目前判断患者是否为首次感染仍以患者口述为准,考虑到部分患者首次感染为无症状或没有进行过核酸/抗原检测,首次感染患者人数或有偏差,再次感染患者人数可靠性较高。

  另外,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市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对记者透露,“最近(临床的新冠感染率)确实增加了,约90%是初阳,不到10%是二阳”,不知道未来几天阳性人数是否会更多。

  “二阳”症状普遍更轻,脆弱人群可考虑接种疫苗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4月以来,钟南山、吴尊友、张文宏等多位传染病专家就新冠二次感染公开发表观点,其中张文宏呼吁“做好药物储备应对二次感染”,表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需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并建议脆弱人群在6个月以后再次接种疫苗。

  上文提到的两位临床医生均对记者表示,二次感染的患者症状普遍要轻于首次感染,比如持续的时间更短,发烧的热度更低,但也不排除个体差异导致的特殊情况。

  对于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抗病毒药物仍是治疗首选;对于普通人群,没有必要使用新冠抗病毒药物,可以适量储备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解热镇痛、止咳化痰药物、抗原试剂等。

  彭劼表示,现在新冠疫情还在流行,公众不能对新冠感染放松警惕,要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比如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开窗通风透气,去公共场所或密闭环境继续佩戴口罩等。另外,距离上次新冠感染已满6个月的人群,可以考虑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

  “很难说是哪个单一的因素导致了二次感染,但免疫力是最重要的。”彭劼告诉记者,对于此前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半年之内,其体内的中和抗体理论上能对新冠病毒起到交叉免疫的作用,但如果该个体体内的抗体水平下降比较快,新冠病毒载量比较高或者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劳累,都可能形成合力导致个体再次感染新冠。

  不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秘方”可以直接提高人体免疫力。彭劼称,提高免疫力的最好办法是保证充足睡眠,不要过于焦虑、劳累,尤其是年轻人不要连续加班加点,要调节好作息时间,不要熬夜刷手机。

  “建议大家正面和科学地看待现在的新冠感染问题。”彭劼说。

https://news.sina.com.cn/c/2023-05-05/doc-imyssmri9557767.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1&r=0&rfunc=65&tj=cxvertical_pc_hp&tr=181

2023年1-4月太阳黑子增减与印度和新加坡疫情起伏对应

                                                                     杨学祥

关键提示

       继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出现110高值之后,2023年1月太阳黑子再次出现高值133.35,但是2023年2月减少,降为130.64,3月更少,降为108.55。4月最少,跌破100,降为88.33。

       数据对比可知,印度和新加坡的新冠疫情在2023年1月太阳黑子最高值时进入谷值,在2023年4月太阳黑子谷值时出现小高峰。


相关图表

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png

图1  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异常峰值110,2023年1月出现更高值133.35,2月降为130.64,3月降为108.55,4月降为88.3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086.html

https://news.sina.com.cn/c/2023-01-01/doc-imxysqvc2427697.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3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3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60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86423.html


     据202304/2011:23上观新闻报道,当全球都逐渐遗忘新冠病毒、重返常态生活后,印度部分地区却又开始推行“强制佩戴口罩”的指令。只因为一株被称为“大角星”的新型毒株XBB.1.16再度席卷而来。

       从各项数据来看,小规模感染似乎难以避免,但不至于大面积扩散。

       早在2021年,印度病毒学家雅各布·约翰便称,印度是世界上首个战胜新冠疫情的国家,已有超过90%的人口感染了病毒,进入全体免疫阶段。

       但近一个月来,印度新增感染人数激增。根据印度卫生部公布的17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印度单日新增病例数已超过1万例,创近8个月来新高。

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印度疫情.jpg

并且,尽管今年1月下旬才在印度被发现,但根据GISAID的数据,目前XBB.1.16已扩散至全球34个国家/地区。除印度外,新加坡病例也有所增加,XBB.1.1占新增病例的30.43%。

2022年2月至2023年4月新加坡疫情.jpg

【1】Yamasoba, D., Uriu, K., Plianchaisuk, A., Kosugi, Y., Pan, L., Zahradnik, J., ... & Sato, K. (2023).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RS-CoV-2 Omicron XBB. 1.16 variant. bioRxiv, 2023-04.

https://new.qq.com/rain/a/20230420A00LUV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86867.html

上一篇:2023年5月5日午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3年5月5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