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耳其地震验证地震路线图:被忽视的警告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8级地震。在一天之内发生2次7.8级地震之后,截至当地时间2月9日,土耳其和叙利亚北部地区6日发生的大地震已造成近2万人遇难。
令人担忧的是,土耳其地震专家多甘·佩里塞克(Dogan Perincek)警告称,另一场7级地震可能很快会在土耳其西部发生,根据他在马尔马拉海的观察,它随时都可能发生。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佩里塞克表示,土耳其港口城市恰纳卡莱周围地区,大约每25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而据他称,该地区最后一次大地震是在287年前,这意味着“时机已到”。
“在过去的十天里,我从马尔马拉海方向记录到恰纳卡莱的地震活动有所增加。我从事国内地震活动的日常监测和分析工作已有十多年,主要使用专用地图。三年来,我一直在预测恰纳卡莱会发生地震,”这位科学家说。
https://news.ifeng.com/c/8NH6HQ0E04y
我们在2月7日指出,2月16-20日强潮汐组合与2月2-5日强潮汐组合类型和地球形变方式相同,强度更大,可能引发震级更大的地震,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5253.html
土耳其地形复杂,从沿海平原到山区草场,从雪松林到绵延的大草原。这里是世界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阿勒山(又译作亚拉腊山或亚拉拉特山)高达5,165米,山顶终年积雪覆盖。
土耳其处于亚欧大陆的交界处,即小亚细亚半岛岛上.北临时世上最大的湖--黑海.西北与巴尔干半岛上相接.土耳其海峡相隔.土耳其海峡由两个海峡和一个世界上最小的海主成的.分别是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在欧洲的领地上与希腊.保加利亚等相临.西隔地中海.南接地中海和阿拉伯半岛上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东连西亚.阿曼,伊朗和另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格鲁及亚等国.
土耳其在地理位置上应属亚洲.近代西方人都叫其为近东.即相对远东和中东而言的.因为它离欧洲最近.可由于横跨亚欧大陆,有一部份土地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上,
土耳其地处欧亚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土耳其大震的元凶:土耳其西洛山近五成冰川融化
土耳其《墙报》援引土耳其官方阿纳多卢通讯社的报道称,土耳其东南部哈卡里省西洛山(Cilo Dagi)冰川正在加速融化。土耳其总统2019年时宣布西洛山冰川为“国家公园”和“受保护的敏感地区”。
在土耳其最大的山谷冰川上工作的科学家发现,在过去的31年里,山上48%的冰川已经融化。
Van Yüzüncü Yıl大学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奥努尔·沙特尔(Onur Satir)表示,他们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西洛山冰川层持续融化的研究。
“我们检查了获得的数据,发现(气候)变暖对冰川有明显的影响。”
“在31年时间里,48%的冰川已经融化了,(冰川)有明显的损害,这种损害也破坏了冰川的完整性。”沙特尔在解释全球变暖对冰川的影响时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0年12月7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这是智利3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这是阿拉斯加3次发生特大地震的原因),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值得关注),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值得关注)、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值得关注)。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卸载的山地冰川上升,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150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
值得关注的是,土耳其西洛山近五成冰川融化是本次土耳其大震的元凶。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quickforward=1&id=1375527
我们在2008年和2011年给出的特大地震路线图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事实上,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2012年印尼发生8.6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两次7.8地震再次证实地震路线图的可靠性,并预示更大地震的危险性。
不能忽视特大地震路线图的警告。
||
特大地震的轨迹:能量积累、前兆和爆发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全球869-2012年8.5级以上地震在14世纪发生1次,16世纪发生1次,17世纪发生4次,18世纪9次,19世纪发生7次,20世纪发生10次,21世纪发生6次。小冰期高潮的17世纪地震进入活跃期,温暖期的20-21世纪数量激增,
我们在2019年12月3日指出,全球8.5级以上地震有三大统计特征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见表1-2)。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二个统计特征是,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1-2)。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过去20年,发生了6次8.5级以上地震。2020-2030年的后十年值得警惕。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三个统计特征是,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2012年的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事实上,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2012年印尼发生8.6级地震。
历史数据表明,8.5级以上特大地震总是在亚洲的日本、印尼苏门答腊、俄国的勘察加、中国和美洲的智利、美国特别是阿拉斯加、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反复发生。其中,智利12次,印尼苏门答腊6次,日本6次,美国4次,频率最大。
我们在2008年和2011年给出的特大地震路线图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事实上,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2012年印尼发生8.6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大面积长时间的异常高温干旱和山火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
特大地震需要的能量巨大,应该有一个大面积长时间的能量积累过程:高温、干旱和山火。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141.html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5890.html
印度遇122年来最高温!2022极端高温季开始:与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
中新网2022年1月21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日前,印度气象局的研究显示,印度过去19年来气温显著升高,其中2000年是导致气候变暖的转折点,进而引发近年的天灾。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印度到2040年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印度气象局(IMD)最新《印度2018年气候声明》报告指出,印度近年天然灾害明显增加,包括2018年克勒拉省的洪水及北部出现的沙尘暴,都与2000年以来的气温显著升高有关。印度气象局这份报告把19年来印度气温明显增加及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发现印度的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模式类似。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2018年全球气候概况》报告,地表气温从2000年以来出现气温上升最快趋势,20个“最热”的一年都出现在过去22年间。来自印度政府及独立机构的科学家警告,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040年,印度的气温将上升1.5摄氏度,可能影响印度的农业,对沿海地区也将造成危害,且将使一些物种灭绝。
数据表明,2004-2012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与2000-2012年全球气温快速上升密切相关。
2022年4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文称,酷热正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影响着这个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的数亿人。
据世界气象组织,印度气象部门表示,4月28日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3-46摄氏度,这种高温将持续到5月2日。
巴基斯坦也出现了类似的温度。巴基斯坦气象部门表示,在该国的大部分地区,白天的温度可能比正常温度高5摄氏度至8摄氏度。该部门警告说,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的山区,异常的高温会加速冰雪融化,并可能在脆弱地区引发冰湖溃决洪水或山洪暴发。空气质量已经恶化,大片土地面临极度的火灾危险。
今年,印度出现了有史以来最热的3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3.1摄氏度,比长期平均气温高出1.86摄氏度。巴基斯坦也记录了至少60年来最热的3月,许多气象站打破了纪录。 譬如,巴基斯南部城市土尔巴特(Turbat)在2017年5月28日就记录了世界第四高的温度——53.7摄氏度。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预计21世纪印度季风季节前的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覆盖面积将大幅增加,而热浪是由高压系统触发的。
世界气象组织并解释道,在季风季节前,印度和巴基斯坦都经常出现高温,尤其是在5月。但热浪发生在4月的情况,不太常见。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仅仅归因于气候变化还为时过早。然而,这与该组织对气候变化的预期是一致的。热浪比过去更频繁、更强烈、开始得更早。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第六次评估报告中说,本世纪南亚的热浪和湿热压力将更加强烈和频繁。印度地球科学部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印度气候变化的公开出版物。它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温度变化。
1951年至2015年期间,印度极端温暖天气的频率增加,在1986年至2015年的近30年期间,变暖趋势加速(高度可信)。自1986年以来,最热的一天、最热的一夜和最冷的一夜都出现了显著的变暖。
印度季风季节前的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覆盖面积预计在21世纪将显著增加(高度可信)。
据第一财经5月1日报道,当地时间30日,印度气象局预测,5月,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可能高达50摄氏度,对作物和工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这一读数已经接近印度122年来最高水平了。
https://new.qq.com/rain/a/20220502A0056500
我们讨论了全球增温与特大地震的对应关系,也讨论了中国增温与8级以上地震对应关系,还讨论了美国高温山火与地下热能的对应关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48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33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236.html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仅仅归因于气候变化还为时过早。
事实上,印度高温与全球特大地震活跃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951年至2015年期间,印度极端温暖天气的频率增加,对应1950-1965年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8.5级特大地震7次)和2004-2012年(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特大地震活跃期;在1986年至2015年的近30年期间,变暖趋势加速(高度可信)。自1986年以来,最热的一天、最热的一夜和最冷的一夜都出现了显著的变暖(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见表1-3)。
显然,1950-1965年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8.5级特大地震7次)增强了印度的高温发展,也为2004-2012年(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特大地震活跃期积累了能量。
2022年 4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文称,酷热正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影响着这个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的数亿人。
据世界气象组织,印度气象部门表示,2022年4月28日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3-46摄氏度,这种高温将持续到5月2日。
巴基斯南部城市土尔巴特(Turbat)在2017年5月28日就记录了世界第四高的温度——53.7摄氏度。
印度增温过程开始于1951年,即1950年8月15日中国西藏8.6级地震之后,表明此次地震导致青藏高原地震带开裂,大量能量开始释放,导致印度高温开始异常。
印度高温与全球特大地震活跃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951年至2015年期间,印度极端温暖天气的频率增加,对应1950-1965年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8.5级特大地震7次)和2004-2012年(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特大地震活跃期;在1986年至2015年的近30年期间,变暖趋势加速(高度可信)。自1986年以来,最热的一天、最热的一夜和最冷的一夜都出现了显著的变暖(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见表1-3)。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2024-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可能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北美特大地震能量积累开始于2012年美国加州异常干旱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震级差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差30倍,即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8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倍)。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表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PDO)冷位相时期(杨冬红,杨学祥;2006)
时 间 | 1890-1924 | 1925-1946 | 1947-1976 | 1977-1999 | 2000-2030 |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冷位相 |
地震次数 | 6(4) | 1(1) | 11(7) | 0(0) | 2(2) |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8)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12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2016年是8.5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活跃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5975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298.html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震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
2000-2035 | 6(6) | 0 | 2 | 2000-2035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预计2023-2025年全球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日本和美国大震将在其中爆发(见表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236.html
表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震级 | 拉马德雷 | 月亮赤纬角 |
1895-1897 | 发生1次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 | 1896-06-15 | 日本 | 8.5 | 冷位相 | |
1904-1906 | 发生1次 | 冷位相 | 最小值 | ||
2 | 1906-01-31 | 厄瓜多尔 | 8.8 | 冷位相 | |
1913-1915 | 未发生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922-1924 | 发生2次 | 冷位相 | 最小值 | ||
3 | 1922-11-11 | 智利 | 8.5 | 冷位相 | |
4 | 1923-02-03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8.5 | 冷位相 | |
1931-1932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大值 | ||
5 | 1938-02-01 | 印尼班大海 | 8.5 | 暖位相 | |
1940-1942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1950-1952 | 发生2次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6 | 1950-08-15 | 中国西藏 | 8.6 | 冷位相 | 最大值 |
7 | 1952-11-04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9.0 | 冷位相 | 最大值 |
8 | 1957-03-09 | 阿拉斯加 | 8.6 | 冷位相 | |
1959-1960 | 发生1次 | 冷位相 | 最小值 | ||
9 | 1960-05-22 | 智利 | 9.5 | 冷位相 | 最小值 |
10 | 1963-10-13 | 俄罗斯库页岛 | 8.5 | 冷位相 | |
11 | 1964-03-27 |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 9.2 | 冷位相 | |
12 | 1965-02-04 | 阿拉斯加 | 8.7 | 冷位相 | |
1968-1970 | 未发生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977-1979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1986-1988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大值 | ||
1995-1997 | 未发生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2005-2007 | 发生3次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3 | 2004-12-26 | 印尼苏门答腊 | 9.1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4 | 2005-03-28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5 | 2007-09-12 | 印尼苏门答腊 | 8.5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6 | 2010-02-27 | 智利 | 8.8 | 冷位相 | |
17 | 2011-03-11 | 日本 | 9.0 | 冷位相 | |
18 | 2012-04-11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 ? |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5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50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514.html
印度和巴基斯坦高温提供了特大地震周期的新的证据,特别最值得关注的是,增大青藏高原地震发生概率。
特大地震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既是能源也是前兆
图1 1880-2018年全球气温变化曲线
https://www.sohu.com/a/356959349_120451429
图1给出的全球气温最明显峰值为1896年、1900、1906、1915、1921、1926、1931、1937-1939、1941、1944、1952-1953、1957-1958、1961、1962、1963、1969年、1973年、1978年、1982年、1984、1989年、1991-1992年、1997-1998年、2002-2003、2005、2007、 2010年、2014-2016年。
表3给出了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年份为1896、1906、1922、1923、1938、1950、1952、1957、1960、1963、1964、1965、2004、2005、2007、2010、2011、2012年。总计18次8.5级以上地震,有13次发生在全球气温峰年,占72.22%。
数据分析表明,全球气温的升高包含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所以全球气温的异常增高,可能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特大地震释放的地下热能也是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因为温室气体的上升是平稳的,所以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温上升与特大地震造成的气温上升截然不同,突发是后者的最大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在特大地震发生前几年,最热年就接连发生,为特大地震积蓄能量。例如,1998年20世纪最热年为2004-2007年特大地震群积蓄能量。
全球温度异常升高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2017-2021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次数的成倍增加提供了新的证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352.html
月亮赤纬角极值导致8级以上地震发生
图2 是根据张家诚等人的公元前426年至公元1980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14]。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8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9年变化周期:1897- 1906- 1914- 1923- 1932- 1941- 1950- 1960- 1971- 1978年。应该说明的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南部发生9.5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8.5级地震的30倍。因此,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59-1960年地震活动也很强烈。这是地震与地球扁率变化和自转速度变化相对应的原因,也是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原因。
图2 1896-1978年8级以上地震分布(杨冬红等,2008)
全球气温变化的18.6年周期
我们在2008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中指出,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20],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我在2014年1月4日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9.5级地震。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形成大气和海洋潮汐南北震荡的最大振幅(南北纬28.6度之间),形成赤道和两极最强烈的冷热交换,导致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变冷,两极和高纬度地区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形成大气和海洋潮汐南北震荡的最小振幅(南北纬18.6度之间,比最大值减少了三分之一还强),形成赤道和两极最微弱的冷热交换,导致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变暖,两极和高纬度地区变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地震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1],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2]。
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
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及日本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127.html
过去四年史上最热 未来五年可能更热
图3 1960-2020年全球气温变化曲线
上图以1850年至1900年的工业化前全球平均气温为基线,图中黑色曲线代表观测到的全球年平均气温数值,红色区域和紫色区域分别代表此前和未来5年的预测值。(图片来源:英国气象局官网)
多家权威机构2019年2月6日确认,2015年至2018年是自100多年前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年。英国气象局预测,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过去四年还要热。
https://www.sohu.com/a/293667233_348961
特大地震和厄尔尼诺叠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图2-3 给出的全球气温最明显峰值为1960-1965年、1969年、1976年、1979年、1982年、1986-1987年、1990-1992年、1997-1998年、2002- 2010年、2014-2016年。 其中,1963,1965,1969,1972,1976,1982,1986,1987,1991,1997,2002,2004,2006,2009,2014,2015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所以,1960年5月22日智利9.5级特大地震对全球增温作用最显著,1963-1965年三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伴随1963年和1965年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作用也很明显,2004、2005、2007、2010年4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伴随2004年、2006年、2009年三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作用也很突出。2011年和2012年的8.5级以上地震的增温作用,被2010-2011年强拉尼娜事件所抵消,形成一个显著的温度低谷。2016年的最高温归属于2014-2016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能否导致下一次特大地震有待于时间来解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5912.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 地球深部动力学说的意义与进展. 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等。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藤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14-318。
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LIU Cai. Relation between the Oscillation of Sea Level and Earthquakes. Global Geology. 2004, 23(4): 407-410. – (in Chinese)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林玎,杨学祥,杨冬红。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海洋预报。2005,22(3):5-10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2005,(12):37-43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学祥. 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 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Chen Dianyou. Motive forc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moving to east.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 (1/2): 123~125.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 Earthquakes, strong tide and global low temperatur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1/2): 126~132.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有多少人关注灾害预警。中国社会报。2006年8月14日,第二版。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http://cn.qikan.com/gbqikan/view_article.asp?id=kjch20060907&yuedu=1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 作者:杨学祥.《科技潮》2006年9期 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 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杨冬红, 杨学祥. 2007.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YANG Donghong, YANG Debin, YANG Xuexiang. Global influenza in cold phase of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Global Geology, 2010,13(2):104-10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杨学祥。透过专家看世界 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格式:PDF 页数:15 上传日期:2012-08-25 02:42:37
https://www.doc88.com/p-703920132830.html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 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 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杨学祥,杨冬红。2014年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曾佐勋,刘根深,李献瑞,贺赤诚,杨学祥,杨冬红。鲁甸地震(Ms6.5)临震预测、中期预测 及中地壳流变结构。DOI::10.3799/dqkx.2014.159。地球科学。2014,39(12):1751-1762.
杨冬红, 杨学祥. 灾害链警钟:长白山火山喷发和小冰期相互作用及其危害.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209-215.
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杨冬红, 杨学祥. 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 黑龙江气象. 2017.第34卷第4期P13-15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7089 次阅读 2008-5-10 11:08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6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3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514.html
相关报道
|||
全球变暖导致特大地震活跃期持续增强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公元1604-2012年8.5以上地震进入活跃期
表1-2显示,从1361年到1835年为小冰期时期,共发生8.5以上地震18次,平均26年发生一次;从1861年到2012年为温暖期,共发生8.5以上地震20次,平均7年发生一次。由此可见,8.5级以上地震发生频率,温暖期是小冰期的3倍以上。这意味着,小冰期与全球变暖的交替导致8.5以上地震进入持续活跃期。
表1 全球869-1835年8.5级以上地震与小冰期的对应性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气候特征 | 震级 |
1 | 869-07-09 | 日本东北海 | 8.9 | |
2 | 1361-08-03 | 日本四国 | 小冰期 | 8.5 |
3 | 1575-12-16 | 瓦尔迪维亚, 智利 | 小冰期 | 8.5 |
4 | 1604-11-24 | Arica, 智利 | 小冰期 | 8.5 |
5 | 1611-12-02 | 日本北海道 | 小冰期 | 8.9 |
6 | 1647-03-13 | Santiago, 智利 | 小冰期 | 8.5 |
7 | 1687-10-20 | 秘鲁利马 | 小冰期 | 8.5 |
8 | 1700-01-26 | 美国和加拿沿海 | 小冰期 | 8.7–9.2 |
9 | 1707-10-28 | 日本四国 | 小冰期 | 8.7 |
10 | 1730-07-08 | Valparaiso, 智利 | 小冰期 | 8.7 |
11 | 1737-10-17 | 俄罗斯堪察加 | 小冰期 | 8.5 |
12 | 1746-10-28 | 利马, 秘鲁 | 小冰期 | 8.5 |
13 | 1751-03-24 | Concepción, 智利 | 小冰期 | 8.8[3] |
14 | 1755-11-01 | 大西洋,里斯本 ,葡萄牙 | 小冰期 | 8.5–9.0 |
15 | 1762-04-02 | 孟加拉吉大港 | 小冰期 | 8.8 |
16 | 1787-03-28 | 瓦哈卡州,墨西哥 | 小冰期 | 8.6 |
17 | 1822-11-19 | Valparaíso, 智利 | 小冰期 | 8.5 |
18 | 1833-11-25 | 印尼苏门答腊 | 小冰期 | 8.8 |
19 | 1835-02-20 | Concepción,智利 | 小冰期 | 8.5 |
全球869-2012年8.5级以上地震在14世纪发生1次,16世纪发生1次,17世纪发生4次,18世纪9次,19世纪发生7次,20世纪发生10次,21世纪发生6次。小冰期高潮的17世纪地震进入活跃期,温暖期的20-21世纪数量激增,
表2 全球1861-2012年8.5级以上地震与温暖期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拉马德雷 | 震级 |
1 | 1861-02-16 | 印尼苏门答腊 | 8.5 | |
2 | 1868-08-13 | 智利阿里卡 | 9.0 | |
3 | 1877-03-09 | Iquique, 智利 | 8.5 | |
4 | 1896-06-15 | 日本东北海 | 冷位相 | 8.5 |
5 | 1906-01-31 | 厄瓜多尔,哥伦比亚 | 冷位相 | 8.8 |
6 | 1922-11-10 | Atacama Region, 智利 | 冷位相 | 8.5 |
7 | 1938-02-01 | 印尼班达海 | 暖位相 | 8.5 |
8 | 1950-08-15 | Assam, 印度,中国西藏 | 冷位相 | 8.7 |
9 | 1952-11-04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冷位相 | 9.0 |
10 | 1957-03-09 | 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阿拉斯加,美国 | 冷位相 | 8.6 |
11 | 1960-05-22 | Valdivia,Chile智利 | 冷位相 | 9.5 |
12 | 1963-10-13 | 俄罗斯千岛群岛 | 冷位相 | 8.5 |
13 | 1964-03-27 | 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 冷位相 | 9.2 |
14 | 1965-02-04 | 拉特岛, 阿拉斯加 美国 | 冷位相 | 8.7 |
15 | 2004-12-26 | 印尼苏门答腊 | 冷位相 | 9.1 |
16 | 2005-03-28 | 印尼苏门答腊 | 冷位相 | 8.6 |
17 | 2007-09-12 | 印尼苏门答腊 | 冷位相 | 8.5 |
18 | 2010-02-27 | Offshore Maule, 智利 | 冷位相 | 8.8 |
19 | 2011-02-11 | 日本东海 | 冷位相 | 9.0 |
20 | 2012-04-11 | 印尼苏门答腊 | 冷位相 | 8.6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是元凶
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可能将上升3.3米。对此,科学家警告,而上涨幅度一旦突破4米,世界上所有的沿海城市都必须搬迁,受影响人口数量远超此前估计的4.8亿。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全球8.5级以上大震集中发生在亚洲和美洲
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在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2次。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7次,亚洲发生3次,美洲发生4次。
在2000-201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6次,亚洲发生5次,美洲发生1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三大统计特征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见表1-2)。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二个统计特征是,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1-2)。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过去20年,发生了6次8.5级以上地震。2020-2030年的后十年值得警惕。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三个统计特征是,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2012年的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导致许多湖泊崩堤。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尼泊尔境内的三千二百五十二个冰川和二千三百二十三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观测显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升高了整整一摄氏度。研究表明,尼泊尔境内的二十个冰川湖和不丹境内的二十四个冰川湖的水位持续上升,五至十年内,这些湖泊将会崩堤,世界其它地区的许多冰川湖也面临同样的威胁。由山岳冰川融化而成的水是河流的源头。如果全球的冰川快速融化,世界上许多河流将会干涸,可饮用水的水源将迅速减少,人类以及动物的生存就会面临严重威胁。另外,全球水位上升也将减少人类的可用土地。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1英寸约合2.5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Sentinel-1A卫星4月29日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http://news.163.com/15/0508/14/AP3N46TO00014AED.html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事实上,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2012年印尼发生8.6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4月15日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1999年到2008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1999年到2008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Karakoram)冰川却在以每年11厘米到22厘米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http://gb.cri.cn/27824/2012/04/16/5105s3644102.htm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印度洋海平面上升也能导致印度洋地壳的下降运动,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
重要结论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使特大地震在美洲和亚洲集中发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3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60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77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8310.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oftheocesnic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warming.Progressin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geophysics(in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D H, Yang XX.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5. 杨冬红, 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西北地震学报, 2006, 28(1): 95~96
Yang D H, Yang X X. Earthquakes and disasters in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in Chinese), 2006, 28(1): 95~96
6. 杨冬红, 杨学祥, 刘 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72s (inChinese),2013,28(4): 1666-167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859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707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