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发生了什么?太阳在6天内爆发3次最高级别耀斑,2021年一年才两次

已有 1294 次阅读 2023-2-1 10:15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发生了什么?太阳在6天内爆发3次最高级别耀斑,2021年一年才两次

2023-01-12 13:56:05

科普大世界

太阳表面的活动近期异常活跃,1月5日到1月11日的六天内发出了三次X级耀斑,激发出三场强大的太阳风暴,从太阳表面向外高速吹动,这种等离子气体团秒速可达600~1200公里,是地表大气音速(秒速0.34公里)的1700~3500倍。

X级耀斑是太阳在常规状态下发出的最高级别的耀斑。最早在2023年1月3日,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的SOHO(太阳和日球层天文台)探测器公开观测发现,在太阳的东南角出现一块耀斑,1月5日,该位置发出了X1.2级耀斑,并于美国东部时间19点57分达到顶峰,大团的等离子气体从太阳表面喷出,向着太阳之外高速进发。

之后,天文学家们正忙于研究这次的耀斑喷发,没想到到了1月9日又来了一场更大能量的耀斑喷发,莫斯科时间1月9日21点37分,太阳表面发出了X1.9级耀斑,并于21点50分达到顶峰。

五天内出现两次X级别的耀斑爆发这已经够罕见的了,没想到在北京时间1月11日6点47分又爆发了一个级别为1.0级的大耀斑,位置是太阳黑子群N22E62区域内。

实际上太阳耀斑爆发并不算罕见,但是出现X级的耀斑却并不多,2021年全年仅出现了两次,2022年是二三十年来出现最多的一年,但也只有7次,如今2023年刚刚开始,就在六天之内出现了3次,这样的频率是十分罕见的。

对天文不是很熟悉的朋友应该不太了解太阳耀斑是怎么回事?它其实是太阳表面局部区域突然大规模的能量释放过程,释放时来自太阳内部的能量突破太阳色球层的束缚,将大量的等离子气体猛烈地向外喷发,喷发区域亮度陡然升高数十倍,同时向外发射各种电磁辐射,所辐射出的光的波长几乎横跨整个电磁波谱。

多数耀斑都来自于太阳黑子及其附近区域,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活动最不活跃的地方,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束缚了其下面的能量活动,并且使得能量得以大量积累,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如同地球上的火山喷发一样突破表面喷发出来,就形成了太阳耀斑。

太阳耀斑是来自太阳内部的能量释放,连续喷发最高级别耀斑也说明太阳的内部活动正处于活跃阶段,其实目前正是太阳一个活动周期的上升期时间段内,表面出现数量多级别大的耀斑,也是正常现象,6天内出现三次X级耀斑,只能说这样的情况比较罕见而已。

通常太阳耀斑爆发较多的年份都比较热,2022年就比2021年热,部分原因也是与耀斑有关,因为2021年是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结束期,耀斑数量很少,2022年是开始期,光斑的数量大幅增加,而耀斑较多的时期,太阳活动相对活跃,表面亮度也稍高一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光照,耀斑释放的大量热量和高速粒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热内太阳系的平均温度,这对地球气候和环境也会有一定影响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些大级别耀斑的连续喷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球温度,只是幅度较小而已,因为地球磁场会阻挡大部分的太阳风粒子,主要是强光会作用于地球表面,今年夏天会不会更热,目前还不易估测,但通常太阳活动活跃期内会稍热一些。

相对于气候,耀斑爆发更明显的是直接作用于地球外太空的卫星乃至地球表面的一些电力设施,这种能量释放对它们来说是有一定的破坏性的,2022年2月4日,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携带49颗星链卫星升空,但是其中的40颗卫星未能准确进入轨道,调查发现是因为太阳耀斑激发的地磁风暴导致这40颗卫星报废了。

此外,还曾经有过强大的太阳风暴导致欧美或俄罗斯等国的地面供电设施以及雷达等系统或设备瘫痪或报废的事件。

好在大多数大级别太阳风暴爆发都并不会向着地球喷发,所以也不用过于担心太阳这种大级别的能量释放事件,刚刚过去的太阳于6天内爆发的3次X级别的耀斑也并没有直接向着地球喷发,虽然部分太阳风可能会波及地球,但预估不会对地球外太空的航天器以及地表设施造成破坏。

参考资料:

《青蜂侠》1月11日视频《太阳4天内爆发两次X级耀斑,或引发地磁风暴》

https://3g.163.com/dy/article_so/HQSRVFM20512HORJ.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4363.html

上一篇:2023年2月1日午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太阳黑子异常:2023年1月太阳黑子出现133高值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