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极寒下的黑龙江:单元门变“冷库” 出门就变圣诞老人

已有 1829 次阅读 2023-1-24 09:44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极寒下的黑龙江:单元门变“冷库” 出门就变圣诞老人

文医载道 2023-01-24 09:04 发表于山东

1月22日7时,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气象站实测最低温度-53℃。

在极寒天气下,有网友发视频称出门冻成“圣诞老人”,帽子上的毛领瞬间结冰成一片白色。

当地到处都是一片大雪覆盖,马路上、树上,到处都是大雪,只要能看到的地方,都是大雪覆盖完了,有女子晒图回到娘家之后,发现大门结冰,冻成“冰窖门”了。

图片

不过专家表示,这种极寒天气不会维持太长时间,应该很快就会过去了。

在这波寒潮影响下,今天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吉林、辽宁等地降温明显,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到了10-16℃。

图片

大城市中,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北京最高气温均创入冬后新低,哈尔滨更是打破1月下旬最高气温最低纪录。

今天明天,南北方都将迎来春节假期的最冷时段,之后就会稍好一些了。

图片

同时随着寒潮南下,干冷空气占主导,大部地区的将迎来晴好天气,雨雪稀少的状态将持续到春节假期结束,后续几天大家就不用太担心出门遇到雨雪天气了,返程也更加顺心。

https://new.qq.com/rain/a/20230124A00P6F00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3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5125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907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1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020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558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279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311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31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3236.html

上一篇:2023年1月24日午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2023年1月24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