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潮汐组合对太阳黑子的影响:关注2023-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

已有 4012 次阅读 2023-1-18 04:1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对太阳黑子的影响:关注2023-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

                                                     杨学祥

关键提示

太阳黑子活动和行星潮汐

有人认为,太阳黑子活动受行星潮汐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有相同的周期变化,这也意味着地球轨道变化和月球轨道变化同样受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的影响。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

太阳活动在一个世纪比较活动,在另一个世纪相对比较平静,有约198年周期。Jose1965)认为这个周期与行星运动的共振周期有关;Cohen1974)认为这是一个拍频现象。徐道一等人指出,11年周期的成因可能是与行星对太阳的潮汐作用有关,180年、90年周期可能与就行连珠有关。通过11年周期和更长周期的研究可追溯九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在几十亿年中有无变化。

水星的公转周期为87.96天,合0.24年,具有1.22.469.61224240年公共周期。金星公转周期为224.68天,合0.62年,具有3.19.312.425250年公共周期。火星公转周期为1.88年,具有9.418.8188年公共周期。木星公转周期为11.86年,有23.759.3117234年周期。土星公转周期为29.46年,有58.92117234年公共周期。天王星公转周期为84.07年,具有168252年公共周期。海王星公转周期为164.81年,冥王星公转周期为248.53年。

太阳黑子活动的7-18年周期变化(平均为11年)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公转周期的叠加有关,其潮汐效应是太阳黑子活动变化的原因;长周期的太阳黑子活动是九大行星公共周期叠加的结果。

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这为行星天文作用的探讨提供了新思路。

观测和理论分析表明,潮汐中、短周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性,这种对应性在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中也有很好的表现,成为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的证据[1]这是潮汐激发地震程度的客观尺度。

     根据罗时芳等人(1974)和任振球等人(1990)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11.169年对应11.2年太阳黑子周期、12.15年对应12.01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18.6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9.855年对应19.858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22.337年对应22.2年太阳磁周、29.783年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59.555年周期对应59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见表5)。

     198.72年是太阳黑子长周期和九大行星会聚(九星连珠)周期,被一些专家认定为灾害周期发生的天文原因。

     太阳黑子活动与潮汐组合的对应关系

202212月至2023116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影关系。特别是,20235-6日、9日和11日三次x级耀斑都发生在16-8日强潮汐组合这一时期。2023120-22日为极强潮汐组合,关注x级太阳耀斑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俄新社当地时间9日报道,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太阳X射线天文学实验室网站上提供的信息,莫斯科时间192137太阳发出X1.9级的耀斑,并在2150分达到顶峰,在2157分结束。期间,还一共发生了11C级耀斑和3M级耀斑。

另据美国宇航局动力学天文台的消息,在美东时间15日晚,太阳发出X1.2级耀斑,并在1957分达到顶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2060.html

北京时间2023111647,太阳日冕物质抛射区域以粒子球的形式缓慢移动,形成了1.0级的大耀斑。近10天之内,这已经是太阳第三次肆无忌惮的放飞自我了。

近期第一次的太阳大耀斑发生在202316750,耀斑级别达到X1.2级。这次耀斑在3天之后与地球发生了摩擦,造成了美洲中部和太平洋部分地区出现了停电,无线电也受到影响而中断。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T7R8PQ0543MBSX.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746.html

近期,太阳活动活跃。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数据,16至今,太阳爆发了三次X级耀斑和多次M级耀斑。 6日、9日耀斑爆发并未引起地磁暴。

“16号和19号的这两次太阳爆发,发生的位置是在太阳的东边缘附近,它所产生的日冕物质抛射,不朝向地球。这两次爆发之后的最近这些天,从16号开始到现在,地磁指数还比较很平静,说明这两次大的太阳爆发都没有产生地磁暴。如果爆发的位置在太阳中心或者偏西边,那对地球的影响就比较大了。对李川的判断,太阳物理专家刘煜教授也表示赞同。由于这两个耀斑发生位置在太阳表面的边缘处,这种位置通常产生不了对地球的剧烈空间天气影响。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TKJJRQ0514D3UH.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752.html

 

相关数据

:Product: Daily Solar Data            DSD.txt

:Issued: 0225 UT 01 Jan 2023

#

#  Prepared by theU.S.Dept. of Commerce, NOAA, 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  Please sen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SWPC.Webmaster@noaa.gov

#

#                Last 30 Days Daily Solar Data

#

#                         Sunspot       Stanford GOES15

#           Radio  SESC     Area          Solar  X-Ray  ------ Flares ------

#           Flux  Sunspot  10E-6   New     Mean  Bkgd    X-Ray      Optical

#  Date     10.7cm Number  Hemis. Regions Field  Flux   C  M  X  S  1  2  3

#---------------------------------------------------------------------------

1130-122弱潮汐组合

2022 12 01  119     49      330      3    -999      *   5  1  0  0  1  0  0

2022 12 02  124     66     1010      1    -999      *   5  0  0  1  0  0  0

2022 12 03  134     68     1170      1    -999      *  11  1  0  1  0  0  0

2022 12 04  144     93     1620      1    -999      *   6  0  0  3  0  0  0

2022 12 05  150     89     1160      0    -999      *  10  0  0 12  0  0  0

2022 12 06  144    123     1060      2    -999      *   2  0  0  0  0  0  0

2022 12 07  148    107      770      0    -999      *   8  0  0  3  0  0  0

128-12日强潮汐组合

2022 12 08  143    115     1140      1    -999      *   2  0  0  2  0  0  0

2022 12 09  149    116     1200      1    -999      *  16  0  0  0  0  0  0

2022 12 10  142    111     1290      1    -999      *   8  0  0 11  1  0  0

2022 12 11  148    141     1340      3    -999      *   8  0  0 10  0  0  0

2022 12 12  151    142     1410      0    -999      *   5  0  0  0  0  0  0

2022 12 13  153    159     1260      1    -999      *   3  0  0  3  1  0  0

2022 12 14  165    174     1240      1    -999      *  10 11  0  8  2  1  0

2022 12 15  166    140     1160      0    -999      *  14  6  0  9  2  0  0

1216-17日弱潮汐组合

2022 12 16   -1    108     1020      0    -999      *  11  8  0 18  1  0  0

2022 12 17  155    139     1290      2    -999      *  10  1  0 17  1  0  0

2022 12 18  156    128      930      0    -999      *   9  0  0  5  0  0  0

2022 12 19  152    132      890      1    -999      *  13  0  0 10  0  0  0

2022 12 20  146    119      910      0    -999      *   8  1  0 17  1  0  0

2022 12 21  139    103      880      1    -999      *   7  0  0  4  3  0  0

2022 12 22  131    108      470      2    -999      *   8  0  0  8  0  0  0

1223-24日强潮汐组合

2022 12 23  128    100      650      0    -999      *   9  0  0  9  0  0  0

2022 12 24  133     85      580      0    -999      *   7  0  0 11  0  0  0

2022 12 25  144    107      510      1    -999      *   8  0  0  5  1  0  0

2022 12 26  151     96      590      1    -999      *  17  0  0  4  1  0  0

2022 12 27  159     89     1110      0    -999      *  13  3  0 13  1  1  0

2022 12 28  160     88      750      1    -999      *   6  0  0  4  1  0  0

2022 12 29  163    113      710      2    -999      *   4  3  0  4  0  0  0

1230弱潮汐组合

2022 12 30  162    121      860      1    -999      *  14  2  0 12  2  1  0

2022 12 31  165     82     1320      0    -999      *  10  0  0 12  0  0  0

121-31日总数,3411;日平均数:110

 

202212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已有 2147 次阅读 2020-9-20 13:4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日月大潮, 近地潮, 月亮赤纬角

                          202212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20221-2月、5-9月、12月为强潮汐时期,3-4月、10-11月为弱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A122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1度,1130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B129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7.45度,128为日月大潮,1212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C1217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1度,1216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D1223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7.43度,1223为日月大潮,1224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E1230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23度,1230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1348.html

:Product: Daily Solar Data            DSD.txt

:Issued: 1425 UT 17 Jan 2023

#

#  Prepared by theU.S.Dept. of Commerce, NOAA, 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  Please sen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SWPC.Webmaster@noaa.gov

#

#                Last 30 Days Daily Solar Data

#

#                         Sunspot       Stanford GOES15

#           Radio  SESC     Area          Solar  X-Ray  ------ Flares ------

#           Flux  Sunspot  10E-6   New     Mean  Bkgd    X-Ray      Optical

#  Date     10.7cm Number  Hemis. Regions Field  Flux   C  M  X  S  1  2  3

#---------------------------------------------------------------------------

20221230弱潮汐组合

2022 12 30  162    121      860      1    -999      *  14  2  0 12  2  1  0

2022 12 31  165     82     1320      0    -999      *  10  0  0 12  0  0  0

2023 01 01  153     94     1220      1    -999      *   9  0  0 12  0  0  0

2023 01 02  146     94     1100      0    -999      *   9  0  0  7  1  0  0

2023 01 03  149     89      930      0    -999      *   5  0  0  1  0  0  0

2023 01 04  151     86      550      0    -999      *   3  0  0  4  0  1  0

2023 01 05  154    103      690      2    -999      *   7  0  0  6  0  0  0

202316-8日强潮汐组合

2023 01 06  172    101      920      0    -999      *   9  0  1 18  0  1  0

2023 01 07  179    104     1210      0    -999      *  13  1  0  7  1  0  0

2023 01 08  184    117     1810      1    -999      *  13  4  0 23  1  0  0

2023 01 09  191    142     2290      1    -999      *  13  3  1 14  3  0  1

2023 01 10  193    201     2180      2    -999      *  15  6  1 21  0  2  0

2023 01 11  195    183     2060      0    -999      *   5  4  0 16  2  0  0

2023 01 12  212    151     1430      1    -999      *  11  3  0 19  2  0  0

202313-15日弱潮汐组合

2023 01 13  209    181     1650      4    -999      *   7  2  0 20  3  0  0

2023 01 14  228    170     1750      0    -999      *   5  3  0 15  2  0  0

2023 01 15  234    177     1820      2    -999      *   3  2  0 16  0  1  0

2023 01 16  228    186     2410      0    -999      *   5  0  0  9  0  0  0

 

20231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已有 1803 次阅读 2021-6-13 15:11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31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潮汐组合A202316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7.43度,16为日月大潮,18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B113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2度,115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120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7.48度,121为日月大潮,122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极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极强)。 

       潮汐组合D126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度,128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1018.html

     关注2023120-22日极强潮汐组合对太阳黑子的影响。

 

相关博文

病毒流行和太阳黑子周期:11、30、60、90、200年

已有 15635 次阅读 2021-4-25 09:09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病毒流行和太阳黑子周期:11306090200

      吉林大学:杨学祥 杨冬红

 

关键提示:早在1843年天文爱好者施瓦布就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变化有十年的重复性。在1852年发现了黑字数连续两次极大的时间间隔从7.3年到17.1年,平均周期长度为11.1年。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耳发现了太阳黑子具有磁性,太阳活动磁周期为22年。太阳活动的长周期有306090200257430800年周期。 这些周期与病毒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潮汐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提供了相关地球物理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2398.html

 

太阳活动周期与病毒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云南天文台的丁有济等人在研究中国古代黑子记录中,得到公元以后太阳活动有七个极大期与六个极小期,其中有三个极大期与极小期同艾迪的太阳活动曲线是相符的(见表1-2)。

 

 太阳活动的长周期极大和极小年代(丁有济 等人,1982

 

极大期名称

峰年

周期长度

极小期名称

谷年

周期长度

(晋)永和极大期

350


(魏)始光极小期

425


(魏)景明极大期

 500

 150

中世纪极小期

680

 255

(唐)大中极大期

 850

 350

(宋)咸平极小期

1000

 320

 中世纪极大期

1150

300

(元)咸淳极小期

1265

 265

(明)洪武极大期

1375

 225

斯波勒极小期

1475

 210

(明)万历极大期

1610

 235

蒙德尔极小期

1740

 265

 现代极大期

1870

 260

(未来极小期)

1990

2007

 250

 267

(未来极大期)

2120

 250




平均周长

              252.9

 

早在1843年天文爱好者施瓦布就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变化有十年的重复性。在1852年发现了黑字数连续两次极大的时间间隔从7.3年到17.1年,平均周期长度为11.1年。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耳发现了太阳黑子具有磁性,太阳活动磁周期为22年。太阳活动的长周期有6180190257430800年周期,与病毒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5000年来太阳活动异常时期与病毒大流行(据张元东,李维宝,1989;杨学祥,杨冬红,2021

 

编号

  名称

可能的时间范围

瘟疫

补充

21世纪极小

公元2007~2070

新冠病毒

2019-2021

1

现代极大

公元1940~2000


订正

道尔顿次极小

 

 

 

道尔顿极小

公元1875~1940

 

 

 

公元1790~1830

西班牙流感

1918-1920

俄国斑疹伤寒

1917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1894-1940)

太平天国大瘟疫

1855-1870s

霍乱横行的19世纪

1817-1917

莫斯科黑死病

1771年)

2

蒙德尔极小

公元1645~1715

马赛大瘟疫

1720  1722

伦敦大瘟疫

1665-1666

明末的瘟疫

1633-1648

米兰大瘟疫

16291631

3

斯波勒极小

公元1460~1550

美洲瘟疫

16世纪)

黑死病

1347  1351

4

中世纪极大

公元1120~1280


5

中世纪极小

公元640~710

东汉末年的大瘟疫

(公元196-226年)

古罗马“安东尼瘟疫”

(公元164-180年)

查士丁尼瘟疫

541-580

6

罗马极大

公元前20~公元80


7

希腊极小

公元前440~360

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

8

荷马极小

公元前820~640


9

埃及极小

公元前1420~1260


10

石柱极大

公元前1870~1760


11

金字塔极大

公元前2370~2060


12

苏马极大

公元前2720~2610


 

流感大流行和太阳黑子的11年和60年周期

 

我们早在2006年就发现拉尼娜/厄尔尼诺与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对应关系。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12]1900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见表3)。

我们在2007年预测,2007-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5-2007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8年则是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2008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2006-2008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2007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3-4]

事实上,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比原来预测晚一年)和中国严重低温冷害年,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世界流感爆发(比原来预测晚一年),这表明世界流感爆发的6大统计特征具有可重复性。

 根据预测,2016-2017年将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低温冻害,2018-2019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20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18-2020年具备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5231.html

事实上,流感大流行具有6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周期和11年太阳黑子周期。其特点是,流感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还存在11年周期(见表3)。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不存在流感大流行。

 

3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1890-1924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1947-1976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2000-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低温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25.4, 13.1

26.7, 12.1

57.1, 103.9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4.4,38,141.7

93.8, 105.9

15.5, 12.6

2007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6

1975-1976

4.4,38,141.7

10.2,15.1,47

15.5,12.6

2007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6.8, 6.3

12.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190.2,184.8

105.9,105.5

12.6,27.5

2009

2015

2018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6.3

2.7

103.9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190.2

105.9

12.6

2008谷年

2013峰年

2020谷年?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1888o

1902o

1918o

6.8

5.0

80.6

1957o*

1969o*

1976o*

190.2

105.5

12.6

2008

2016

2018?

世界流感爆发年

 

1890

1900

1918-1919

7.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7

190.2,184.8

105.9,105.5

27.5

2009

2016

2019

 

病毒大流行的90年和200年周期

 

太阳黑子有约200年的变化周期,通常称之为延长极小期。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六次之多(以前查到四个,刚刚又查到一个,与潮汐高潮的一一对应令人激动),它们分别是: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10-1080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edieval Minor Minimum)(1150-1200

        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17871843)

        道尔顿次极小期(Dalton Minimum2(18751940)

        21世纪极小期 21th Century Minimum (2007-20??)

 

4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坏天时代、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瘟疫          全球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347-1351黑死病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519-1526美洲瘟疫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29-1631米兰大瘟疫

           1665-1666伦敦大瘟疫

          1720-1722马赛大瘟疫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918-1920西班牙流感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2019新冠病毒         次小冰期

 

 


 1 400-1000年太阳黑子观测: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极大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111558/answer/54892864

 

潮汐周期

 

早在2000年,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的美国科学家季林就指出,即使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未来300年是气候变暖的高峰时期,变化周期为1800年。

此外,潮汐还有1.12.21118.62231375556178200220年周期,我们称之为“潮汐调温效应”。其中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为50-60年,1890-1924年、1946-1976年、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与低温对应);1925-1946年、1988-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与变暖对应)。

自公元1000年以来,相应潮汐高潮年为106212641425162917701974年,其中1425年达到最大值,与15-17世纪小冰期气候相对应。1062-1974年的潮汐曲线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与相反的气温变化趋势相对应。

 


 潮汐强度变化1500-1800年周期(据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2000

 

太阳黑子周期和潮汐周期的一一对应

 

对比图1和图2可以明显地看到,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1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100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edieval Minor Minimum)(1150-1200);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太阳黑子活动和行星潮汐

 

有人认为,太阳黑子活动受行星潮汐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有相同的周期变化,这也意味着地球轨道变化和月球轨道变化同样受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的影响。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

太阳活动在一个世纪比较活动,在另一个世纪相对比较平静,有约198年周期。Jose1965)认为这个周期与行星运动的共振周期有关;Cohen1974)认为这是一个拍频现象。徐道一等人指出,11年周期的成因可能是与行星对太阳的潮汐作用有关,180年、90年周期可能与就行连珠有关。通过11年周期和更长周期的研究可追溯九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在几十亿年中有无变化。

水星的公转周期为87.96天,合0.24年,具有1.22.469.61224240年公共周期。金星公转周期为224.68天,合0.62年,具有3.19.312.425250年公共周期。火星公转周期为1.88年,具有9.418.8188年公共周期。木星公转周期为11.86年,有23.759.3117234年周期。土星公转周期为29.46年,有58.92117234年公共周期。天王星公转周期为84.07年,具有168252年公共周期。海王星公转周期为164.81年,冥王星公转周期为248.53年。

太阳黑子活动的7-18年周期变化(平均为11年)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公转周期的叠加有关,其潮汐效应是太阳黑子活动变化的原因;长周期的太阳黑子活动是九大行星公共周期叠加的结果。

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这为行星天文作用的探讨提供了新思路。

观测和理论分析表明,潮汐中、短周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很好的对应性,这种对应性在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中也有很好的表现,成为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的证据[1]这是潮汐激发地震程度的客观尺度。

    根据罗时芳等人(1974)和任振球等人(1990)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11.169年对应11.2年太阳黑子周期、12.15年对应12.01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18.6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9.855年对应19.858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22.337年对应22.2年太阳磁周、29.783年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59.555年周期对应59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见表5)。

    198.72年是太阳黑子长周期和九大行星会聚(九星连珠)周期,被一些专家认定为灾害周期发生的天文原因。

表5  地球自转变化的长周期 

(据罗时芳[2]1977;任振球[3]1990;杨学祥[4]1998;杨冬红修改,2009

地球自转周期(年)

    

(毫秒)

           对应天文周期(年)

 

198.698

89.348

59.555

 

 

45.0

 

34.503

 

29.783

 

22.337

19.855


18.6

12.15

11.169

 

9.2

0.385

0.803

1.239

 

 

0.304

 

0.215

 

0.521

 

0.434

0.189


0.521

0.141

0.162

 

0.184

198.72,太阳黑子长周期;九大行星会聚周期

89.757,太阳黑子长周期;89.36,九星会聚之半

57.119,太阳黑子长周期;59.573,木星、土星会合周期;5960,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59.88,潮汐混合周期*

45.39,土星、天王星会合周期;44.548,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4*

35.88,土星、海王星会合周期;37.22,月亮交点进动双周;

33.4,近点月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29.46,土星公转周期;30.02,土星相似会合周期;29.95,潮汐合成周期*

22.2,太阳磁周;22.014,朔望周期与交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274,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087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19.858,木星、土星会合周期;19.99,水星相似会合周期;19.96,交点月周期、近点月周期、朔望周期两两合成周期(2.05332.20142.2087)的会合周期*

18.61,月亮交点进动周期,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9.9-13.035,太阳黑子周期;12.01,木星相似会合周期

11.2,太阳黑子周期;11.007,朔望周期与月亮交点周期的合成周期*11.137,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11.043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8.9-9.4,太阳黑子周期;9.2多项潮汐合成周期*

注:带*号者为杨冬红计算得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49016.html


从西班牙流感到新冠疫情恰好是百年一遇的病毒大爆发周期

西班牙流感发生在太阳活动的第15周期(14周期的太阳活动达到谷值),与新冠疫情发生在太阳活动的第24周期一样,处于低值时期(19周期为峰值,以后递减),时间间隔恰好百年(见图3-5)。

所以,新冠疫情和西班牙流感一样,太阳活动低值,消杀病毒能力减弱,是主要原因。

图3 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发生在太阳活动的第15周期(14周期的太阳活动达到谷值) 

图4  新冠疫情爆发在2019年太阳黑子极小期

按照太阳黑子11年周期规律,下次新冠病毒将在下一次太阳黑子谷值2030年爆发。如果到2020年之后太阳黑子将持续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特别是,2022年前后太阳上将不会显现太阳黑子。那么,2020年以后,2022年前后太阳上将不会显现太阳黑子:新冠病毒季节性爆发将成为常态,直到2030年进入峰值。这种可能性不能忽视。

  

图5 新冠疫情爆发在太阳活动的第24周期(24周期的太阳活动达到谷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7715.html

 

  除了太阳黑子11年周期,有些11年周期太阳活动很多,但有些11年周期则相对安静。如图3-5所示。

      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发生在太阳活动的第15周期(14周期的太阳活动达到谷值),与2019-2021年新冠疫情发生在太阳活动的第24周期一样,处于低值时期(19周期为峰值,以后递减),时间间隔恰好百年。

       从西班牙流感到新冠疫情的百年周期表明,我们正处于百年未遇的自然病毒大爆发之中,走出这一困境,其它的113060年周期的病毒爆发,强度会越来越小,防御会越来越容易,前景会越来越光明。

       据观察计算(2020229日报道):太阳表面已经几乎330天没有出现明显太阳黑子了。也就是说,过去一年中有90%的时间太阳活动处于完全低迷状态。太阳黑子如此长时间的失踪正常吗?这是否意味着太阳进入了冬眠期?对地球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https://www.sohu.com/a/376706861_120331093

       2019年以来,地球发生了很多奇妙的变化,新冠肺炎、美国流感、埃博拉病毒、磁场偏移、地震、火山、山火、洪水、蝗灾等等灾难不断,与太阳黑子极小值和无黑子日增多密切相关。

      科学家预测了最近即将到来的太阳活动周期:下一次太阳活动极小期将在20204±6个月,即我们目前可能正处于太阳活动极小期。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6可见,西班牙流感和新冠疫情都发生在无黑子日最大值之后(1910-1915年为无黑子日最大值,2005-2010年为无黑子日次最大值,2015-2019年为无黑子日最大值),西班牙流感消失在无黑子日最小值之前,所以,2021-2022年无黑子日最小值出现后,新冠疫情也将消失。

图6  1849年以来每年无黑子日(蓝色)和年均黑子数(红色)  

 

结论

    

      病毒流行、太阳黑子、地球自转、潮汐变化等自然周期的一致性,证明自然周期的客观性和相关性,给出自然变化的科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韩延本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2  罗时芳梁世光叶叔华地球自转转率变化的周期分析[J]. 天文学报, 1974, 15(1): 79-84.

3  任振球全球变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60-77.

4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5.     徐道一 等。天文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94116

参考文献2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 陈震, 刘淑琴等.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Dong-hongYang X X.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 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13. 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2):53-58

17.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18.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538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362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2408.html

上一篇:2023年1月17日夜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下一篇:原创与来源: 疫情有望马上结束,新冠病毒可能被太阳风暴彻底绝杀???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