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耀斑导致强震频发:关注1月20-22日强潮汐组合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据媒体近日报道,太阳在最近4天内发出两次X级耀斑,几天后将指向地球,或引发强烈地磁暴。
俄新社当地时间9日报道,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太阳X射线天文学实验室网站上提供的信息,莫斯科时间1月9日21时37分太阳发出X1.9级的耀斑,并在21时50分达到顶峰,在21时57分结束。期间,还一共发生了11个C级耀斑和3个M级耀斑。
另据美国宇航局动力学天文台的消息,在美东时间1月5日晚,太阳发出X1.2级耀斑,并在19时57分达到顶峰。
据悉,太阳耀斑是太阳表面的强烈喷发,分为A、B、C、M、X五个级别,其中A为能量最小级别,X为最大级别。太阳耀斑会在地球上引起磁暴,进而扰乱电力系统并影响动物的迁徙路线等。
现在人们认为,地球磁层是由太阳风“挤压”地球磁场而形成的。在面向太阳的一侧,地球磁层的边界只有约10个地球半径,而背向太阳的一侧则延伸到200个地球半径之外,就像彗星的尾巴一样。当太阳风比较“微弱”时,磁层会膨胀;反之当太阳风较强时,磁层会受到压缩。当太阳活动发生比较剧烈的波动、导致地球磁层相应发生剧烈变化时,就可能导致地磁暴的发生。
太阳耀斑导致强震频发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1日6点47分,太阳日冕物质抛射区域以粒子球的形式缓慢移动,形成了1.0级的大耀斑。近10天之内,这已经是太阳第三次肆无忌惮的放飞自我了。
近期第一次的太阳大耀斑发生在2023年1月6日7点50分,耀斑级别达到X1.2级。这次耀斑在3天之后与地球发生了摩擦,造成了美洲中部和太平洋部分地区出现了停电,无线电也受到影响而中断。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T7R8PQ0543MBSX.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746.html
近期,太阳活动活跃。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数据,1月6日至今,太阳爆发了三次X级耀斑和多次M级耀斑。 6日、9日耀斑爆发并未引起地磁暴。
“1月6号和1月9号的这两次太阳爆发,发生的位置是在太阳的东边缘附近,它所产生的日冕物质抛射,不朝向地球。这两次爆发之后的最近这些天,从1月6号开始到现在,地磁指数还比较很平静,说明这两次大的太阳爆发都没有产生地磁暴。如果爆发的位置在太阳中心或者偏西边,那对地球的影响就比较大了。”对李川的判断,太阳物理专家刘煜教授也表示赞同。“由于这两个耀斑发生位置在太阳表面的边缘处,这种位置通常产生不了对地球的剧烈空间天气影响。”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TKJJRQ0514D3UH.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752.html
2023年1月5-11日,太阳爆发了三次X级耀斑和多次M级耀斑,太阳风在太阳耀斑中增强,压缩地磁层和大气层,导致全球大震频发(三天连发两次7级地震)。
震级(M) | 发震时刻(UTC+8) | 纬度(°) | 经度(°) | 深度(千米) | 参考位置 |
---|---|---|---|---|---|
5.4 | 2023-01-12 14:19:09 | -30.65 | -71.40 | 40 | 智利 |
震级(M) | 发震时刻(UTC+8) | 纬度(°) | 经度(°) | 深度(千米) | 参考位置 |
---|---|---|---|---|---|
5.8 | 2023-01-10 13:24:54 | -14.95 | 166.80 | 120 | 瓦努阿图群岛 |
震级(M) | 发震时刻(UTC+8) | 纬度(°) | 经度(°) | 深度(千米) | 参考位置 |
---|---|---|---|---|---|
7.6 | 2023-01-10 01:47:33 | -7.20 | 130.10 | 100 | 印尼班达海 |
震级(M) | 发震时刻(UTC+8) | 纬度(°) | 经度(°) | 深度(千米) | 参考位置 |
---|---|---|---|---|---|
7.0 | 2023-01-08 20:32:39 | -14.95 | 166.80 | 20 | 瓦努阿图群岛 |
震级(M) | 发震时刻(UTC+8) | 纬度(°) | 经度(°) | 深度(千米) | 参考位置 |
---|---|---|---|---|---|
5.9 | 2023-01-06 19:52:37 | -24.55 | 179.95 | 500 | 斐济群岛以南海域 |
6.0 | 2023-01-05 22:25:51 | 36.40 | 70.65 | 200 | 阿富汗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755.html
太阳黑子活动与地震和气候有很好的相关性
太阳黑子、潮汐和地震都具有11a和22a变化周期。太阳黑子活动与地震和气候有很好的相关性。太阳黑子和潮汐的相同变化周期和相关性增大了对地震和气候变化的激发作用:太阳黑子极小和潮汐极大都会导致气温下降。
太阳黑子活动受行星潮汐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有相同的周期变化,这也意味着地球轨道变化和月球轨道变化同样受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的影响。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1469.html
太阳黑子周期和潮汐周期的一一对应
对比图3和图4可以明显地看到,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1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100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edieval Minor Minimum)(1150-1200);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表4 太阳黑子极小期与潮汐极大期对比
太阳黑子极小期 | 时间(年) | 潮汐极大年时间 | 时间差 |
奥特极小期 | 1010-1080 | 1062 | 超前52年 |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 1150-1200 | 1100 | 滞后50年 |
沃尔夫极小期 | 1270-1350 | 1264 | 滞后6年 |
斯玻勒极小期 | 1430–1520 | 1425 | 滞后5年 |
蒙德极小期 | 1620-1710 | 1629 | 超前9年 |
道尔顿极小期 | 1787–1843 | 1770 | 滞后17年 |
21世纪极小期 | 2007- ?? | 1974 | 滞后33年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9426.html
太阳黑子活动和行星潮汐
有人认为,太阳黑子活动受行星潮汐的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有相同的周期变化,这也意味着地球轨道变化和月球轨道变化同样受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的影响。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
太阳活动在一个世纪比较活动,在另一个世纪相对比较平静,有约179年周期。Jose(1965)认为这个周期与行星运动的共振周期有关;Cohen(1974)认为这是一个拍频现象。徐道一等人指出,11年周期的成因可能是与行星对太阳的潮汐作用有关,180年、90年周期可能与就行连珠有关。通过11年周期和更长周期的研究可追溯九大行星与太阳的关系在几十亿年中有无变化。
水星的公转周期为87.96天,合0.24年,具有1.2、2.4、6、9.6、12、24、240年公共周期。金星公转周期为224.68天,合0.62年,具有3.1、9.3、12.4、25、250年公共周期。火星公转周期为1.88年,具有9.4、18.8、188年公共周期。木星公转周期为11.86年,有23.7、59.3、117、234年周期。土星公转周期为29.46年,有58.92、117、234年公共周期。天王星公转周期为84.07年,具有168、252年公共周期。海王星公转周期为164.81年,冥王星公转周期为248.53年。
太阳黑子活动的7-18年周期变化(平均为11年)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公转周期的叠加有关,其潮汐效应是太阳黑子活动变化的原因;长周期的太阳黑子活动是九大行星公共周期叠加的结果。
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这为行星天文作用的探讨提供了新思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34784.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29942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34784.html
强潮汐组合、太阳耀斑和强震同时发生
潮汐组合A:2023年1月6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7.43度,1月6日为日月大潮,1月8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的行星潮汐理论,太阳黑子活动受行星潮汐的影响。例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互引力,在地球上形成太阳潮,在太阳表面也形成地球潮,只是量级大小不同而已。量级虽小但客观存在,这可以解释,2023年1月5-11日三次太阳耀斑为什么发生在1月6-8日强潮汐组合的原因。
2023年1月20-22日强潮汐组合比6-8日强潮汐组合的力度更强,可以检验行星潮汐说是否成立。
关注2023年1月20-22日强潮汐组合对太阳耀斑和地震的影响。
相关博文
2023年1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
2023年1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潮汐组合A:2023年1月6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7.43度,1月6日为日月大潮,1月8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B:1月13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2度,1月15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1月20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7.48度,1月21日为日月大潮,1月2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极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极强)。
潮汐组合D:1月2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度,1月28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101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99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