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或将进入变冷期
杨学祥,杨冬红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6月23日报道,太阳活动迅速减少增强了在下一个50年内世界经历“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可能性。据信,太阳活动极小期是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出现所谓“小冰期”的部分原因。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根据“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以后全球气温将因为地震海啸和强潮汐南北震荡而降低。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西方科学家也承认2000-2010年气候的自然变化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效应这一客观事实。潮汐振荡可以解释全球气温的准60年变化,海洋及其边缘的强震能够将深海冷水翻上表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潮汐和太阳黑子活动不仅有相同的变化周期,而且都和气温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在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强震与低温冻害频繁发生。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16],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2000年查尔斯·季林(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17]。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潮汐、太阳黑子活动和全球气温变化不仅有相同的周期,而且有峰谷对应的历史记录。潮汐和全球气温变化都有11、22、200、1800a周期变化,与太阳黑子周期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800 a周期和200a周期的峰谷变化非常明显(见图1和表1)。除A、B、C、D四个潮汐最大峰值外,a、b、c三个潮汐小峰值与冷气候的对应关系值得关注和研究。
图1 潮汐强度变化1800年周期(据CharlesD. Keeling and Timothy P,2000)[17]
Fig. 1 The 1800-year oceanictidal cycle(after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2000)[17]
表1 太阳黑子和潮汐的对应关系
Table 1 The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sunspot and tide
太阳黑子极小期 | 时间(年) | 潮汐极大年时间 | 时间差 | 全球气温 |
欧特极小期 | 1040-1080 | 1062 | 超前22a | 低温 |
沃尔夫极小期 | 1280-1350 | 1264 | 滞后16a | 低温 |
史玻勒极小期 | 1450-1550 | 1425 | 滞后25a | 小冰期 |
蒙德极小期 | 1645-1715 | 1629 | 滞后16a | 小冰期 |
道尔顿极小期 | 1790-1820 | 1770 | 滞后20a | 低温 |
21世纪极小期 | 2007-?? | 1974 | 滞后33a | 低温? |
注:太阳黑子数据引自文献[23],潮汐资料引自文献[17],全球气温资料引自文献[24]。
太阳黑子、潮汐和地震都具有11a和22a变化周期。太阳黑子活动与地震和气候有很好的相关性[25]。太阳黑子和潮汐的相同变化周期和相关性增大了对地震和气候变化的激发作用:太阳黑子极小和潮汐极大都会导致气温下降。
太阳黑子活动受行星潮汐的影响[26]。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有相同的周期变化,这也意味着地球轨道变化和月球轨道变化同样受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的影响。行星通过行星摄动和行星潮汐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和地月轨道变化,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和地震活动。
由于潮汐最强时期已过去300多年,目前已进入潮汐较弱时期,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不会再现17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水平,并且会低于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水平,但变冷的趋势不会改变。公元3107年,类似于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才会再现。
全球变暖首先是一种自然趋势。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相关报道:
太阳或将进入变冷期欧洲将遭遇极端严冬
2015-06-29 14:55:02 来源:天气网 【字体:大中小】
太阳或将进入变冷期欧洲将遭遇极端严冬
天气网综合讯太阳将进入与300年前导致封冻的泰晤士河上能够举行“冰冻博览会”的那段时期相同的变冷期,这种可能性大概有20%。但科学家们警告,下一次太阳过渡期不足以拯救地球于全球变暖。
资料图:太阳表面巨大冕环细节照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6月23日报道,太阳活动迅速减少增强了在下一个50年内世界经历“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可能性。据信,太阳活动极小期是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出现所谓“小冰期”的部分原因。
然而,一项研究发现,与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的气温上升的预期相比,太阳活动周期自然而长期的起伏所导致的全球平均气温下降预期可谓小巫见大巫。
报道称,最后一次太阳活动极小期发生在大约1645年至1715年间,其特点是,太阳黑子11年周期实际上消失,同时,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总量略有下降但造成重大影响。
根据对过去9300年中受太阳辐射影响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计算表明,在过去数十年中,太阳处于活动极大期,但目前太阳活动正在迅速减少,在本世纪末进入极小期的可能性增加。
英国雷丁大学太阳物理学家迈克·洛克伍德教授说:“目前的发展轨迹是,未来50年内可能出现极小期,但总的可能性约为20%。然而,在未来100年内(出现极小期的)可能性上升至约50%。”
洛克伍德教授说:“我们在下一个50年内进入另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可能性很大,尽管这对全球平均气温影响不大,但可能导致欧洲人遭遇较为极端的严冬。”
在位于埃克塞特的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通过计算机模型进行的一项研究计算得出,即将到来的太阳活动极小期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约0.1摄氏度。与之相比,如果温室气体工业排放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由此导致的全球变暖将使温度上升数摄氏度。
英国气象局的研究人员、上述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莎拉·伊尼森博士说,然而,太阳活动极小期对北欧和北美等地区的影响可能要大得多,平均气温可能下降0.4至0.8摄氏度。
伊尼森说:“这项研究表明,太阳并不能挽救我们于全球变暖之中,但可能带来地区性影响。在就适应未来数十年的气候变化进行决策时,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她说:“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地区性影响可能要大于全球影响,但仍远远不足以压倒预期中由于人为变化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趋势。”
http://www.tianqi.com/news/9197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