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新冠病毒快速变异的原因及方向

已有 17793 次阅读 2022-12-30 14:4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新冠病毒快速变异的原因及方向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近日,有流行病学专家发表言论认为,新冠病毒的突变基本上已饱和了。新冠病毒当真已经“变无可变”了吗?

在此前的学术会议上,多位专家也曾讨论过新冠病毒变异将往何处去的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强调机体免疫力对病毒突变的压力。他表示,病毒一直都有突变的“冲动”,但人类的主动免疫或感染及重复感染产生的免疫力会制约新冠病毒变异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从整个自然界的广阔范围内看待病毒的变异,他表示,新冠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从老虎、狮子到老鼠、兔子,而且仍在进一步扩大,不能忽视新冠病毒可能带来的更大的挑战。

无论是人类免疫对病毒变异方向的制约,还是在物种间“反复横跳”的可能性,两位专家的观点均表明,对新冠病毒进行变异预测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

那么,新冠病毒突变会发生“饱和”吗?科技日报记者连线采访了病毒学专家。平均每年变异24个位点

“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为平均每年变异24个位点。”病毒学专家、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意味着3年过去了,现有新冠病毒的序列与原始株序列比较,突变碱基的数量平均为七八十个。

为什么新冠病毒会以相对稳定的速度发生变异呢?

https://zx.sina.cn/2022-12-29/detail-imxykcye9379174.d.html?cre=tianyi&mod=pchp&loc=9&r=0&rfunc=65&tj=cxvertical_pc_hp&tr=145

 

天文环境的改变是新冠病毒快速变异的原因

太阳黑子缺席带来的灾害:2009年甲型流感和2019年新冠疫情

如果我们记录太阳黑子在每年当中的缺席天数,就可以得到下面数据(截止20191228):

从表1可以看到,在2019年内已经有288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在太阳黑子缺席的历史上,属于第二长的时段,排第一的是1913年,太阳黑子缺席天数高达311天(5年后,1918-1920年爆发了死亡人数最多的西班牙大流感)。这是2019年爆发新冠疫情的重要条件。

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68和260天没有出现太阳黑子,2009年全球爆发了甲型流感。

<img border="0" width="800" height="543" src="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overflow-wrap:="" break-word'="">'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0/v2-44a616579a39636dc306100e4cedb587_720w.webp" >

1 2007-2019年太阳黑子缺席记录

https://www.sohu.com/a/363725630_100082182

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2008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2.9也是自1913年的1.4以来,95年后的最低点。而20098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0,更是创下了19136月以来96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2.4,也是96年以来的低点,这岂止是“50年一遇?美国宇航局修正为大致百年一遇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8/3826983.shtml

2019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88

2019年的314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1225)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1225,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两个新的太阳黑子,这标志着太阳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动周期,这次的太阳无黑子活动持续的时间达到了288天,是1913年以来消失时间最长的一次,创造了一个106年的记录。接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太阳黑子出现新的活跃时期。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9927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78.html

2009年甲型流感暴发和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828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551.html

我们在202047指出,新冠病毒是太阳黑子谷值的产物,惧怕紫外线是其最大的弱点。伴随太阳黑子峰值的到来,新冠病毒必然消失,直到下一次太阳黑子谷值2030年可能卷土重来。伴随太阳活动的增强,疫情减弱将非常明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7246.html

新冠病毒变异的必然性

2019年太阳黑子最小值已经过去,2025年太阳黑子最大值就要到来。新冠病毒是太阳黑子极小值的产物,天生惧怕太阳黑子。印度发现240种变种病毒,应对和适应太阳黑子不断增强,这是新冠病毒继续生存的必然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380.html

病毒变异的一般趋势:适应性增强,毒性变弱,最后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0301.html

新冠变异病毒再变异:适应性增强,毒性减弱,最后消失

我们在202021指出,太阳在20191114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23,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447.html

202111-21930天没有太阳黑子,约占总天数的3/5。与2019年相比,2021年太阳活动增强非常明显。紫外线杀毒作用增强,导致新冠病毒频繁变异以适应2020年和2021年太阳活动增强。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全球气候变冷,有利于病毒繁殖和传播;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时期,病毒变异达到峰值,形成大爆发(冠状病毒2002SARS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

2030-2035年为可能的太阳黑子谷值时期,新冠病毒可能重返地球。

20202月观察计算:太阳表面已经几乎330天没有出现明显太阳黑子了。也就是说,过去一年中有90%的时间太阳活动处于完全低迷状态。

20206-12月没有太阳黑子158天,占总天数214天的73.8%。太阳黑子活动增强明显。

2024-2025年为太阳黑子峰值时期,病毒变异达到峰值。一旦太阳黑子转向极小期,太阳黑子减少,就会形成变异病毒大爆发(冠状病毒2002SARS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症都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时期)。这种可能存在,另一种可能是2023-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时期的太阳风暴足够强烈,彻底杀灭新冠病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16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38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


太阳射线可以诱发新冠病毒基因突变

 

太阳光中包括了电磁波谱中几乎所有频段的射线。

太阳光谱按波长长短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赤、橙、黄、绿、青、兰、紫七色光。

不过由于地球有大气层的过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以红外线的能量最多,约占50-70%,可见光比例其次,约占46-30%,紫外线最少,只占4-0.1%。而X射线和γ射线就没有了。

我们在1999年撰文提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大量太阳射线和紫外线可以灭杀病毒,或导致病毒求生变异。


证据:X射线外、γ射线、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线导致病毒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发生的改变,又称点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代将出现遗传性改变。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只在体细胞上发生效应,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机体中不会造成遗传后果。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前者的后果是形成多倍体,后者有缺失、重复、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也可以人为地实现。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每10万个或 1亿个碱基在每一世代才发生一次基因突变。诱发突变是指用诱变剂所产生的人工突变。诱发突变实验始于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用X射线处理果蝇精子,获得比自发突变高915倍的突变率。此后,除 X射线外,γ射线、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线,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亚硝酸等化学物质,以及超高温、超低温,都可被用作诱变剂,以提高突变率。

 

相关博文

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两极同时异常变暖的原因

已有 1281 次阅读 2022-3-30 16:1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两极同时异常变暖的原因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我们在1999年撰文提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

20223月,两极地区同时异常增温只能用两极臭氧洞异常扩大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来解释。

199820世纪最热纪录的条件:1997-1998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1977-1998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1998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21997年北极出现臭氧洞。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纪录的条件: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3-2016年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2015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4

2022319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2020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12位),2020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

彗星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受太阳风压力作用,在近日点彗尾最长,在远日点彗尾最短。同样,地球轨道也是一个椭圆,在近日点气尾最长,在远日点气尾最短。这是南极臭氧洞比北极臭氧洞面积大,存在时间长的原因(见图1)。 

     臭氧洞的形成

      1999年我们就撰文就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5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3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 

       臭氧洞的存在和扩大与地球公转轨道有关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922-24日)到冬至(12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春分(320-22日)到夏至(6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其中,2010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134日,远日点在723日,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

      事实上,地球南北极都出现过臭氧洞,证实了我们的理论。彗星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受太阳风压力作用,在近日点彗尾最长,在远日点彗尾最短。同样,地球轨道也是一个椭圆,在近日点气尾最长,在远日点气尾最短。这是南极臭氧洞比北极臭氧洞面积大,存在时间长的原因(见图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形成臭氧洞和气尾.png  

 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流动形成两极地区极昼时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和极夜时气尾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57km;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2000年)分别缩短了7644km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这是2020年地球南北极都出罕见臭氧洞的天文原因。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方向形成气尾,向光方向形成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这是大气异常流动的结果。南极大陆沿海强烈的海洋西风漂流增强南极大气涡旋,增加南极臭氧洞的扩大。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北半球大陆集中,人口稠密,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努力只是将臭氧洞从南极迁移到北极,这项成功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

地球的气尾和磁尾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地磁场可以保护大气,地磁增强可以使臭氧洞变小,地磁减弱可以使臭氧洞扩大。

      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全球迅速变暖与平流层臭氧急剧减少密切相关,而60年代降温与同期平流层臭氧含量增加一一对应。地磁偶极矩近百年来减少5%,与气温变暖和臭氧减少相对应,而60年代地磁偶极矩波动变化。这表明,地磁变化、臭氧变化和气温变化起源于同一变化机制。地磁层阻挡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大气层是强地磁场对应冷气候的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154.html

       与南极每年春季都会出现臭氧洞不同,北极臭氧洞出现频次非常少,基本上10年才会出现一次。2020年春季北极上空的臭氧洞规模达到10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史上最大的北极臭氧洞。这次臭氧洞的产生和新冠疫情无关,主要是源自平流层极区异常强大的极涡,极涡隔绝了南北热量和空气交换,在极区低温环境里形成臭氧洞,随着春末极涡的分裂,臭氧洞也随之消失。

北极上一次大规模臭氧洞出现在2011年,当时即引起广泛关注,从国际顶级学术刊物 Nature  Science 到街边小报,都报道了当时的北极臭氧洞事件。20203月,当再一次更大的北极臭氧洞出现后,Nature 杂志也立即进行了报道,然后……就淹没在新冠疫情的新闻洪流里了。

南极臭氧洞最强数值出现在1994年,臭氧总量数值降低到92DU,而最大面积数值出现在2006年,其面积达到2700万平方公里,2019年仅有900万平方公里,是过去30年的最低值。

一般而言,极区的臭氧总量大概为300DU(多布森单位),当这一数值低于220 DU时,即可以看做臭氧洞形成。2020年冬季125-27日时,极区的臭氧最小值达到187DU,但是持续时间比较短,区域非常小,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进入3月后,随着平流层维持一个强大的极涡,逐渐形成了规模可观的臭氧洞,其中312臭氧洞中心最小数值达到205DU,这成为这次北极臭氧洞的最低数值,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最鼎盛期,臭氧低值区覆盖面积超过3个格陵兰岛,臭氧洞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

423,随着平流层极涡的分裂,大量中纬度富含臭氧的空气涌入极区,北极臭氧洞随之消失。这个臭氧洞持续了约1个半月,被看作是历史上最大的北极臭氧洞。

南极臭氧洞最强数值出现在1994年,臭氧总量数值降低到92DU,而最大面积数值出现在2006年,其面积达到2700万平方公里,2019年仅有900万平方公里,是过去30年的最低值。

尽管臭氧洞主要出现在南半球,但是北半球也可以出现臭氧洞事件,出现的频率大约为10年一次,在1997年和2011年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臭氧洞。

 1997年3月,2011年3月和2020年3月,北极地区都出现了臭氧洞.jpg

2 19973月,20113月和20203月,北极地区都出现了臭氧洞。图片来自于https://ozonewatch.gsfc.nasa.gov/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48624535&ver=3707&signature=jwBZKBDI*5E97iBDNY6rHFYqFZdVOBWFX2gkcaA30MxfQBp75v*27INiHgT8lgKbmOqxAZcENc8MUYo3Wu5A2VsAxWacrZZvqIKjAIoU5CFuWy5waTwZtUdT5r2c9BuS&new=1 

太阳风暴对臭氧洞的影响 

200310月末,太阳黑子连续爆发产生的太阳风暴袭击了地球。这场罕见的太阳黑子爆发堪称一场天文奇观。

按照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规律,太阳活动达到顶峰后会回落,在第23号的十一年周期中,太阳周期的高峰在2000年左右,其后应该进入削弱期。但是,此次太阳却异常爆发了,在200310月和11月,太阳黑子不寻常地连续产生巨大的太阳风暴袭击了地球,这就像在非龙卷风季节刮起了一场巨大的龙卷风。

根据文献记载,此前最严重的一次日冕喷发现象发生在20004月,不过那次太阳磁暴产生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直接袭向地球。而此次太阳磁暴过程中,有将近100亿吨的物质被抛向地球,儿玉通信卫星一度通讯中断就是因为这次太阳风暴。风暴引起的地磁暴,导致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停电一小时,约两万个家庭受影响。

天文学家证实,2003114的太阳爆发是天文史上最强烈的一次,NOAA监测太阳的GOES卫星X射线探测器一度饱和,指针一直指向最高值。此次太阳爆发喷射而出的冠状物以大约每秒2300千米的速度离开太阳表面,向太空抛射了数十亿吨的超热气体,冲向地球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https://www.cdstm.cn/popularize/tgtw/201806/t20180606_795936.html

根据图12003年发生了面积第3位的最大南极臭氧洞。2003年最强太阳风暴证实了我们提出的观点:太阳风暴破坏臭氧层。

http://202.84.17.73/st/htm/20001005/14762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912.html

由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于2011214拍摄,呈现了5年来最猛烈的太阳耀斑,太阳中部的黑子是此次耀斑的源头。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9消息,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观测到5年来最猛烈的太阳辐射大爆发,抵达地球后可引发中度地磁暴,影响卫星通讯和地球上的电力供应。根据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的观测,除了一次小型辐射风暴外,此次太阳爆发还伴随一次耀斑以及一次日冕物质喷发。

  美国国家气象局空间天气预报中心项目协调人比尔·穆塔夫表示:这一次的大爆发非常具有戏剧性。他指出中型太阳耀斑在6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141(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凌晨541)达到峰值。我们最初观测到的耀斑规模并不大,在随后出现的喷发过程中,我们观测到高能粒子辐射以及大规模日冕物质喷发。你能观察到从太阳表面喷出的所有物质,景象非常壮观。

  穆塔夫指出,空间天气分析人员正密切关注此次太阳爆发,以确定是否导致太阳与地球之间发生磁场碰撞。日地距离在大约1.5亿公里左右。他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的部分工作是进行监视同时确定此次太阳爆发的物质是否飞向地球,因为喷射的物质基本上都是气体并且带有磁场。在一两天时间内,我们将看到太阳喷射的一些物质对地球产生影响,形成地磁暴。我们并不认为这将是一次非常剧烈的地磁暴,但强度还是可以达到中等水平。

空间天气预报中心表示,此次太阳爆发将在8日引发小型到中型地磁暴,大约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18点开始。任何地磁暴活动都将在24小时内结束。国家气象局说:太阳辐射风暴中存在大量高能质子,这种类型的活动自200612月以来还是第一次观测到。

宇航局表示,在8日晚上和9日,极地地区还可能观察到北极光和南极光。

https://tech.sina.com.cn/d/2011-06-09/07475626628.shtml

事实上,2011年太阳风暴导致了2011年出现了较大的北极臭氧洞和南极臭氧洞。南极臭氧洞面积在1993-202028年中排位第8

200612月初连续爆发的太阳耀斑对我国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传播造成严重影响,短波通信、广播等电子信息系统发生大面积中断或受到较长时间的严重干扰。1213北京时间1040分前后,太阳又爆发一次大耀斑,广州、海南、重庆等电波观测站的短波探测信号从1020分左右起发生全波段中断,直至1115分以后才逐步出现信号,1330分以后基本恢复正常。

2006年太阳耀斑和南极寒流的共同影响,导致南极臭氧洞面积最大,排在第1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151.html

19984月底至5月,太阳风暴不断。在此期间,多颗飞行器发生异常或者失效,最显著的是银河Ⅳ号通讯卫星的失效,它造成美国80%的寻呼业务的损失,无数的通信中断,并使金融交易陷入混乱。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1/03-09/2893113.shtml

1998年的太阳风暴与1998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序第2位对应。

2008年12月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发现磁气圈破了个大洞,比地球宽四倍且还在扩大中。外层空间射向地球的各种有害粒子将更直接的冲击到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过去已经发生过几次。

https://dili.chazidian.com/s13527/

这是2008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5位的原因。 

1显示,南极臭氧洞面积最大的前8名都受到较强太阳风暴作用,其中2003年最强烈,2006年、2015年、1998年、2008年和2011年次之。

 

臭氧洞、太阳活动、异常寒流、月亮赤纬角极值、最热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比 

 

序号

年份

臭氧洞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

太阳活动或太阳黑子缺席   最热年

厄尔尼诺或

拉尼娜

异常寒流或月亮赤纬角极值

1

2006

26.6

12月太阳耀斑

厄尔尼诺

南极寒流

极大值

2

1998

25.9

最热年 4-5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

长江大洪水

3

2003

25.8

11月最强太阳风暴

弱厄尔尼诺


4

2015

25.6

峰值0缺席

最热年 3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

极小值

5

2008

25.2

谷值268缺席 12月磁气圈破洞

拉尼娜

中国雨雪冰冻灾害

6

2001

25

4月太阳耀斑和CME

拉尼娜


7

2000

24.8

峰值 4月太阳磁暴

拉尼娜


8

2011

24.7

峰值2缺席2月太阳风暴

拉尼娜


9

2005

24.4

最热年

拉尼娜

极大值

10

1993

24.2


弱厄尔尼诺


11

1994

23.6


弱厄尔尼诺


12

2020

23.5

谷值

拉尼娜


13

1999

23.3


拉尼娜


14

2018

22.9

221缺席3月地磁风暴

弱拉尼娜


15

1996

22.8

谷值

弱拉尼娜

极小值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1473.html 

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 

我们在1999年撰文提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

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9%.80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γ射线和X射线被N2O2/O3所吸收,1555km高度的臭氧层,99%的紫外线被O3所吸收.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到达地表的γ射线、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近年来,全球暖化的问题一直沸沸扬扬。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都被视为海平面上升的关键因素。这里的冰盖说是宏观方面,指连续覆盖5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冰川。层级如下:冰盖-冰帽冰原冰川冰架海冰。日前有研究指出,南极洲海冰面积从2014以来急减,突然从历史最高点跌至历史最低点,令科学家困惑不已。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NASA)周一发表研究报告,称南极洲海冰面积在2014年创下40年新高,到2017年一路缩水至40年新低。过去4年消失的海冰面积已追上北冰洋过去34年内失去的海冰面积。锐减原因仍不清楚,但恐怕会影响极地的生态系统。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研究报告显示,团队通过NASA和军方卫星的微波测量,建立至今关于海冰覆盖面积(不含厚度)的最精确描绘。数据显示,在19792014年间,南极洲海冰面积一直在扩大。2014年海冰平均为490万平方英里(1270万平方公里),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

但到2017年,南极洲海冰的面积锐减到410万平方英里(1060万平方公里),短短3年间,缩减了210万平方公里。虽然海冰在2018年略有增加,但仍然是自1979年以来的第二低。而到了20195月和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超过了2017年。

负责研究的NASA女科学家Clarie Parkinson表示:海冰对地球气候极其重要,能反射70%的太阳光,但海冰的消失会令海水温度上升,导致全球暖化更严重,恐影响极地生态,包括企鹅、鲸鱼等海洋动物和植物。

https://www.360kuai.com/pc/91dc46549a2d17334?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98727.html

 

2  1999-2012年南极海冰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

  

9月的平均程度

(百万平方公里)

2月平均范围

(百万平方公里)

南极臭氧洞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

气象事件

1979–2000 mean

18.7

2.9



1999/2000

19.0

2.8

23.3

拉尼娜

2000/2001

19.1

3.7

24.8

拉尼娜

2001/2002

18.4

2.9

25

厄尔尼诺

2002/2003

18.2

3.9


厄尔尼诺

2003/2004

18.6

3.6

25.8

厄尔尼诺

2004/2005

19.1

2.9



2005/2006

19.1

2.7

24.4 


2006/2007

19.4

2.9

26.6

厄尔尼诺

2007/2008

19.3

3.9


拉尼娜

2008/2009

18.5

2.9

25.2

厄尔尼诺

2009/2010

19.2

3.2


拉尼娜

2010/2011

19.2

2.5


拉尼娜

2011/2012

18.9

3.5

24.7

拉尼娜

2012/2013

19.44



拉尼娜

2013/2014

19.50



拉尼娜

2014/2015

20.11


25.6

厄尔尼诺

: 2014年海冰平均为490万平方英里(1270万平方公里),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2017年,南极洲海冰的面积锐减到410万平方英里(1060万平方公里),短短3年间,缩减了210万平方公里。虽然海冰在2018年略有增加,但仍然是自1979年以来的第二低。而到了20195月和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超过了2017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64c19e0101ihif.html

http://weather.news.qq.com/a/20140109/012127.htm

http://roll.sohu.com/20140718/n402426913.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5043.html

 

1-2显示,2015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28年中为第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5.6百万平方公里,根据臭氧洞漏能效应,大量高能太阳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南极,导致南极海冰融化在2017年达到最大值。

2018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1993-202028年中为第14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22.9百万平方公里,进一步导致20195月和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南极海冰面积的最低水平,超过了2017年。

我们在1999年提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被实践证实。根据拉马德雷周期,2022-2035年南极海冰面积将逐渐增大,并达到新的峰值。 

两极异常变暖与两极臭氧洞异常扩大有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2022319报道,题为“南极洲和北极分别比正常温度高出40 ℃和30 ℃(Hot poles: Antarctica, Arctic 40 and 30 degrees Celsius above normal)。”报道称与此同时,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南极洲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70度(40),北极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50度(30 ℃)。

随着南极洲接近秋季,该地区的气象站周五(2022318)打破了记录。根据极端天气记录追踪者马克西米利亚诺·赫雷拉(Maximiliano Herrera)的推特消息,高2英里(3234 m)的肯考迪娅站(Concordia station)温度为10度(-12.2),比平均温度高70度(40 ℃),而更高的沃斯托克站(Vostok station)温度为0度(-17.7)以上,比其历史记录高出27度(15)。

沿海的特拉·诺瓦基地(Terra Nova Base)温度远高于冰点,为44.6度(℃)。

使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in Boulder, Colorado, USA)的官员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关注北极温度,它比平均温度高50,在北极(North Pole)地区周围接近或处于熔点,这在3月中旬是不寻常的,该中心冰科学家沃尔特·迈耶(Walt Meier)说。

沃尔特·迈耶周五(2022318)晚上告诉相关媒体记者说:“它们是相反的季节。你不会看到南北(两极)同时融化。这绝对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沃尔特·迈耶补充道:“这非常令人震惊!”

最近刚从南极考察回来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冰科学家泰德·斯坎博斯(Ted Scambos)说:“哇!我在南极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气象学家马修·拉扎拉(Matthew Lazzara)说:“当你看到这种事情发生时,这不是一个好迹象。”

马修·拉扎拉监测了东南极洲圆顶C-iiEast Antarctica's Dome C-ii)区的温度,周五记录了14 (-10),而正常情况下是-45 (-43 ):“这种温度应该在1月份出现,而不是3月份。那里的一月是夏天。这是戏剧性的。

马修·拉扎拉和沃尔特·迈耶都表示,在南极洲发生的事情可能只是一个随机的天气事件,而不是气候变化的迹象。

但如果这种情况再次或反复发生,而且是全球变暖的一部分,那么就可能需要担心,他们说。也有媒体对南极暖流有报道。

根据美国缅因大学(University of Maine)的气候再分析仪(Climate Reanalyzer)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U.S. National Oceanic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天气模型,周五整个南极大陆的温度比1979年至2000年之间的基准温度高了约8.6(4.8 )。沃尔特·迈耶说,在已经变暖的平均气温上上升8度是不寻常的,就像整个美国比正常温度水平高了8度一样。

与此同时,周五的北极整体气温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气温高6(3.3 )

相比之下,世界整体气温仅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气温高1.1(0.6 )。从全球来看,1979年到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20世纪的平均气温还要高0.5(0.3 )

沃尔特·迈耶说,南极变暖的真正怪异之处在于,除了其脆弱的半岛以外,南极大陆的变暖程度并不高,尤其是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

据冰雪数据中心报道,南极洲在1979年创下了夏季海冰面积最低的记录,2月底的海冰面积缩小至74.1万平方英里(190万平方公里)

沃尔特·迈耶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一条巨大的大气河从太平洋向南泵入温暖潮湿的空气。

20211214有报道称,北极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其它地区的两到三倍(which has been warming two to three times faster),被认为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温暖的大西洋空气正从格陵兰岛(Greenland)海岸向北移动。

Last month was hottest January on record, US scientists say(February 13, 20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1330269.html

两极地区同时异常增温只能用两极臭氧洞异常扩大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来解释。

199820世纪最热纪录的条件:1997-1998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1977-1998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1998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21997年北极出现臭氧洞。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纪录的条件: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3-2016年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2015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4

2022319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2020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12位),2020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 

结论 

科学家称地球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已减弱了15%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和地磁层,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臭氧层和地磁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两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

地球的气尾和磁尾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地磁场可以保护大气,地磁增强可以使臭氧洞变小,地磁减弱可以使臭氧洞扩大。

数据显示,在19792014年间,南极洲海冰面积一直在扩大。2014年海冰平均为490万平方英里(1270万平方公里),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但到2017年,南极洲海冰的面积锐减到410万平方英里(1060万平方公里),短短3年间,缩减了210万平方公里。虽然海冰在2018年略有增加,但仍然是自1979年以来的第二低。而到了20195月和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超过了2017年。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2022319报道,题为“南极洲和北极分别比正常温度高出40 ℃和30 ℃(Hot poles: Antarctica, Arctic 40 and 30 degrees Celsius above normal)。”报道称与此同时,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南极洲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70度(40),北极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50度(30 ℃)。

这与频繁出现的南极臭氧洞有关,臭氧洞面积在2015年、2018年、2020年分别为第4位、第14位、第12位。

两极地区同时异常增温只能用两极臭氧洞异常扩大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来解释。

199820世纪最热纪录的条件:1997-1998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1977-1998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1998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21997年北极出现臭氧洞。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纪录的条件:2014-2016年连续三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3-2016年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2015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4

2022319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2020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12位),2020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85-89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1999, 5):58~59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杨学祥陈殿友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陈殿友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学祥臭氧洞与厄尔尼诺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0):1301~1303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 191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同上, 326

陈殿友杨学祥宋秀环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同上, 256.*

杨学祥陈殿友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2):199~201

杨学祥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70~371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5~617

杨学祥,张启文,陈震.预测中国巨灾的综合效应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3.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8.Yang Xxuexiang, Zhang Qiwen, Chen Zhen. Integrating Effect for Chinese Greatest Disaster Forecast. In: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Annu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2003.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3.358.

杨学祥. 预测重大灾害的天文学方法与能量放大器.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1.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327.Astronomical Methods for Prediction of Great Disasters and Amplifiers of Energy   

相关文献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杨学祥  

【摘要】:正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9%.80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γ射线和X射线被N2O2/O3所吸收,1555km高度的臭氧层,99%的紫外线被O3所吸收.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到达地表的γ射线、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全文: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7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9783.html

上一篇: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生5.2级地震:关注12月30日弱潮汐组合
下一篇:12月30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与12月30日弱潮汐组合对应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