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极地科考专家丁琛:预计70年全球冰川将融化殆尽海平面将抬升150米左右

已有 3935 次阅读 2022-9-17 05:5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极地科考专家丁琛:预计70年全球冰川将融化殆尽海平面将抬升150米左右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在工业时代之前,没有大范围使用化石燃料的几千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是百万分之280(ppm)。但到了2021年5月,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水平达到415 ppm 。

       极地科考专家丁琛表示,“目前地球两级冰层融化加速,按照目前的速度,预计70年将融化殆尽,届时海平面将抬升150米左右,这也意味着很多陆地将沉入海洋。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这个趋势不可逆。因此,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减碳,必须低碳。

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258-211210-1.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地震火山集中发生是由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海平面上升150米,海洋地壳将均衡下降50米,大规模的破坏性地震和火山活动不可避免。

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相应的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目前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频繁的原因。

全球变暖并不仅仅引发气候问题,由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极冰和海水的转换)会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将造成对人类社会的更大伤害。

海平面上升只能威胁沿海地区,特大地震不仅威胁沿海地区,而且深入内陆,其破坏强度远远高于海平面上升。这是全球变暖对世界的最大威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相关报道

“拉尼娜”三连击拉响寒冬警报,卓宝不惧严寒,悠然过冬!

绿色节能的 卓宝绿建 2022-09-14 17:37 发表于湖北

2022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疫情反复,我国夏季南方持续的高温,导致目前多地将出现“夏秋连旱”的特殊情况,北方的水灾,重庆的山火……不仅如此整个北半球大范围地区都遭受极端性高温,北极最后一块冰区”融化、南极洲18.3℃刷新记录,为何今年的天气如此异常呢?



近日,中国气象局举行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对此进行了回应,今年夏季高温发生在拉尼娜事件的背景下,本次拉尼娜事件很可能至少持续到年底,成为本世纪首个“三峰”拉尼娜事件。(三年连续出现拉尼娜)拉尼娜事件发生后,通常在冬季达到峰值,我国秋季降水容易出现“北多南少”的特征,而冬季气温偏低的概率高。


何为拉尼娜?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是“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学家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

图片


拉尼娜影响如何?


全球影响来看,多数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南美沿岸附近地区降水减少,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降水增多;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则容易出现洪涝。


至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而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会导致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会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差,不利于形成降水,易出现干旱的现象。


图片

(图片来源于中国气象局)


拉尼娜、厄尔尼诺、全球极端灾害频发,灾情让人揪心,也让人反思,地球到底怎么了?


这一切都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在工业时代之前,没有大范围使用化石燃料的几千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是百万分之280(ppm)。但到了2021年5月,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水平达到415 ppm 。极地科考专家丁琛表示,“目前地球两级冰层融化加速,按照目前的速度,预计70年将融化殆尽,届时海平面将抬升150米左右,这也意味着很多陆地将沉入海洋。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这个趋势不可逆。因此,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减碳,必须低碳。

图片


近两年,各行业发展也都陆续提出了绿色低碳新要求。建筑行业也是产生碳排放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从建设到运营,我国建筑行业碳排放约占总碳排放量的5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碳排放“大户”,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业将迎来重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就是建筑行业的当务之急。


卓宝装饰节能自2009年起入局深耕,把握住建筑领域行业向绿色集约、降本增效、智慧建造等转型发展方向,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自身优势研发出了卓宝板®外墙装饰节能一体化系统,装效果丰富,节能环保更优,多次荣获“中国绿色节能建材产品”称号,公司已然成为新型绿色建材优质供应商。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63362310&ver=4048&signature=CKYRn5wpS8O2os11HcDqebmEuPTnve5ERm9tdM0AcOnvhWM68MOJFVbTTnOpncENl72*LAuNcJ9klL3uiSq1rzgggtJzuIMyYl1IJnwbhd9PuX8jBnQ9NmSmDgO1VbOp&new=1

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258-211210-1.html

南极“末日冰川”融化速度加倍 恐将导致海平面上升3米:海洋地壳平均下降1米

已有 699 次阅读 2022-9-13 16:0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南极“末日冰川”融化速度加倍 恐将导致海平面上升3米:海洋地壳平均下降1米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 张佳欣)世界上最大冰川之一正“岌岌可危”。根据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由于温暖的深水密集地将热量输送到今天的冰架洞穴,并从下方融化冰架,南极洲西部阿蒙森海的思韦茨冰川(也被称为“世界末日冰川”)融化的速度比之前认为的要快,恐将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3米。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根据冰川地壳均衡理论,海平面上升3米,海洋地壳将平均下降1米,由此引发剧烈的地震火山活动。

       

相关报道

南极“末日冰川”融化速度加倍 恐将导致海平面上升3米

2022年09月13日 05:04 中国新闻网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 张佳欣)世界上最大冰川之一正“岌岌可危”。根据近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由于温暖的深水密集地将热量输送到今天的冰架洞穴,并从下方融化冰架,南极洲西部阿蒙森海的思韦茨冰川(也被称为“世界末日冰川”)融化的速度比之前认为的要快,恐将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3米。

  研究人员称,思韦茨冰川是南极洲地区变化最快的冰川之一,与同样位于阿蒙森海的松岛冰川一起,这两大重要冰川对南极洲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最大。

  面积相当于佛罗里达州的思韦茨冰川正在迅速崩溃。研究人员为其绘制了一份消融历史轨迹图,从中可以推测冰川未来的演变趋势。

  2020年发布的松岛冰川和思韦茨冰川的卫星图像显示,这两个冰川毗邻而立,出现了高度破裂的区域和开放的断裂。这两个迹象都表明,在过去十年中,冰架较薄的两个冰川上的剪切带在结构上已经变弱。

  根据这项研究,科学家们现在发现,思韦茨冰川从搁浅带的退缩速度接近每年2.1公里,是从2011—2019年间卫星图像上观测到的最快退缩速度的两倍。

  研究人员记录了160多个平行的山脊,这些山脊是由于冰川的前沿后退并随着每日的潮汐上下波动而形成的。此外,他们分析了水下约半英里处的肋状构造,确定每一条新肋状构造可能都是在一天内形成的。

  2018年10月和2020年2月,思韦茨冰川发生了大规模的崩解事件,当时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冰架撤退。这使得松岛冰川和思韦茨冰川上的冰架对海洋、大气和海冰中的极端气候变化更加敏感。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思韦茨和松岛发生动荡,邻近的几个地区也会四分五裂,导致大范围的崩塌。仅思韦茨冰川就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约10英尺(约3米)。

  去年12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人员预测,思韦茨冰川再“存活”几年就会坍塌。

  该研究论文合著者、英国南极调查局海洋地球物理学家罗伯特·拉特说:“思韦茨冰川今天真的是靠着它的‘指甲’紧紧扣在那里坚挺着,应该可以预料到,一旦冰川退缩到海床上的一个浅脊,我们就会在未来短期内看到巨大的变化,甚至就发生在下一年。”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https://news.sina.com.cn/w/2022-09-13/doc-imqqsmrn8844845.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6&r=0&rfunc=65&tj=cxvertical_pc_hp&tr=181

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被忽视的变暖后果

已有 4264 次阅读 2017-11-5 12:14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特大地震, 冰川地壳均衡

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被忽视的变暖后果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

据人民网2016113日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预测称,60年后地球上将发生世界性洪水,大洋水平面将会上升2米,导致众多大城市被淹没。

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已经或行将成为海岸带的重大灾害。过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2厘米左右。100年后,大约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米。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首先要淹没大片土地和许多沿海城市。位于其上的许多世界名城,例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东京、里约热内卢、天津、上海、广洲等等都将被淹没。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一些低平的岛国将处于半淹没状态。

http://city.shenchuang.com/guonei/20160113/300829.shtml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http://news.mydrivers.com/1/462/462185.htm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地壳均衡理论

据网上资料,地壳均衡(isostasy)地质学基本理论,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

1749年,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 (P.Bouguer)在南美的秘鲁测量子午线弧长时,发现安第斯山脉的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似乎特别小。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1854年英国大地测量学家普拉特(J.H.Pratt)分析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大地测量结果,发现实测的垂线偏差值比由可见地形质量算得的数值要小得多。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假设地壳的密度随地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并认为山脉象发酵的面包一样,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一深度向上膨胀形成的。185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里(G.B.Airy)推论,象喜马拉雅山这样大的山脉,物质的重量是不能由地壳来支持的,必定从地壳以下的某一深处就开始得到支撑,因此他认为地壳物质就象浮在水中的木块。木块高出水面越多,相应地陷入水中越深。1889 年,美国地质学家C.E.达顿第一次提出地壳均衡这个词,并作了详细的讨论。20世纪初,J.F.海福德、海伊斯卡宁(W.A.Heiskanen)和韦宁·迈内兹(F.A.Vening Meinesz)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普拉特和艾里的假想,形成3种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均衡的普拉特模式和艾里模式

冰川地壳均衡理论

据中国科学报张章20150827日报道,美国西部地震频繁,很可能是因为地幔对流的缘故。

为什么某些地震会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本周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这种板块内的地震与地壳下的对流有关,这种对流叫作地幔对流。

在美国西部,板块内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从北到南的叫作山间带的区域当中。南加州大学Thorsten Becker和研究团队使用最近从地震波计算出的地幔流动模型预测该区域中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幔中的物质的运动与对流,尤其是地幔的主动上涌都可能有助于引起地震。

这项研究提出的分析地震活动的方法有应用于其他出现大陆变形的地区的潜力。这些研究结果突出了地幔流在塑造地貌从而导致大陆变形和构造板块地震活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对于研究板块内地震和相关危害有重要意义。

http://tech.qq.com/a/20150827/019368.htm

冰川地壳均衡、地幔对流和美国地震分布图对比

我们的研究表明,近期美国西部地幔上涌是由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见图2)。冰川增加导致的地幔对流见图3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50-60年拉马德雷周期,20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1800年潮汐长周期,以及2410万年冰期周期。

10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冰川增加导致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地幔对流

 

冰川地壳均衡理论的发展:球面垂直运动可以产生水平运动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米,并将继续上升200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米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由图4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CD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AB弧扩张到AE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CD弧上升到AB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BE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4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1988;杨冬红等,2011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搅动海底冷水上翻,使气候变冷,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4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特大地震的拉马德雷气候周期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使地震具有明显的气候周期。目前研究的结果表明,特大地震具有55年拉马德雷周期。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11次(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0次(0次),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气候变冷周期。1952年、1957年(国外数据低于9级)、1960年、1964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不仅如此,一个理论可查事实可见的转化机制是:陆地冰川融化和大洋海平面升高会导致地壳均衡的破坏,引发强震和火山活动频发,深海强震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低气温,吸收温室气体,导致冷周期的到来。这就是地震学家郭增建2002年提出的“海震降温说”。控制气候变化的地质活动不仅仅是火山活。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和大于Ms 8.5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海洋及其周边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2004年、2005年、2007年、苏门答腊三次Ms 8.5级以上强震和2009930日南大洋萨摩亚群岛Ms 8级地震海啸,是2005年中国18年暖冬终结、2006年初低温寒流、2008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2010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2010227日智利Ms 8.8级地震和海啸与201012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半岛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70年代低温期以及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21世纪最强的特大地震发生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和2011年日本,与全球变暖停滞期和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笔者认为,冰岛火山喷发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它不仅导致洪水泛滥,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冰岛地区的地壳均衡,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认真调查全球变暖和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相关关系可以预防更大的灾害发生。

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相应的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目前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频繁的原因。

全球变暖并不仅仅引发气候问题,由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极冰和海水的转换)会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将造成对人类社会的更大伤害。

海平面上升只能威胁沿海地区,特大地震不仅威胁沿海地区,而且深入内陆,其破坏强度远远高于海平面上升。这是全球变暖对世界的最大威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可怕的冰川消融数据!

地球表面1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其中,90%位于南极大陆、8%位于格陵兰岛、少部在北美和亚洲地区,但北美与亚洲其总和也不及全球冰川的1%。科学家在测量格陵兰岛冰川消融速度的时候发现,1996年格陵兰岛的冰川体积减少了22立方英里、而2006年冰川体积减少了53立方英里。10年间消融速度翻了一倍还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fb39c0100jjxu.html

  新华社内罗毕2002417日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7日在此间发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http://news.sina.com.cn/w/2002-04-18/0354550005.html

  中新网20081218日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16日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见明显。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2010127日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7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呼吁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减小冰川消融对高山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

http://finance.qq.com/a/20101209/001070.htm

据《今日美国报》2010127日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http://news.163.com/10/1208/14/6NCUCV3V00014JB5.html

20110410日东方早报报道,近期,关于世界冰川、冰原融化加速的研究报告在英国、美国陆续出炉,其暗示的淡水危机与海平面上升再次向人类敲响生存警钟。日前,英国《独立报》援引以英国为首的研究报告称,近30年部分山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过去350年要快100倍。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4/10/5646596_0.shtml

事实上,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

全球特大地震发生在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国际在线专稿:据《今日美国报》2010127日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过去40年,亚洲地区每年约有5000人死于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泛滥。而随着冰川逐渐消融,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将受到威胁,总有一天,将会面临无水灌溉农田、无合适的饮用水的困境。

http://news.sohu.com/20101209/n278189816.shtml

科技日報紐約2010127日電 (記者卞晨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合作伙伴今天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現場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冰川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將對人類的淡水供應、糧食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150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不過,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局部地區降雨增多,也有少數地區的冰川出現了擴大的跡象,如挪威西部、新西蘭的南島和南美洲的火地島等。

http://wwwbig5.hinews.cn/news/system/2010/12/09/011643283.shtml

从表1中可以看到,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并且是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美洲

亚洲

1890-1924

4

 2

2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1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7

 4

3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

 1

5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2  全球1900-20128.5级以上地震表(按震级大小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4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5

2011-03-11

日本

8.9-9.0

冷位相

亚洲

6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7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11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2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1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16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7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8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61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亚洲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上: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5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67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38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16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5659.html

上一篇:9月17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下一篇:从海城地震到唐山大地震:地壳的折断机制及其地球物理征兆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2 周少祥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