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地震后有249公里未变化,科学家:仍有发生地震的可能
2022-06-29 00:41
在地球上,地震本来就是一个比较难以让人置信危害性的灾难,随时都可能在某个地方引发地震的发生,在2014年智利发生地震后,美国科学家就对这部分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发现本次的地震是发生在自1877年以来未断裂的断层上,并不是国际地质学家小组预测的那场地震。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KevinPFurlong称,2014年智利的地震比1877年的地震能量减少了大约9倍,无法释放所有的断层应力,也没有再次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伊基克地震发生在纳斯卡板块,在南美板块下滑动形成的俯冲带北部。这是地球上最长的不间断的板块边界之一,也是许多地震和火山的地方之一。
科学家表示,8,2级的地震只减轻了部分断层的压力,大部分仍然处于压力之下。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称,地震减轻了约161公里的断层压力。但仍然大约有249公里的断层保持不变。通过计算机更准确的建模分析,智利部分地区仍然具有大地震的可能性。
德国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称,智利地震频率高的原因在于太平洋地区,若干板块之一的海洋纳斯卡板块,在南美板块之下俯冲而下。这导致了在地震中释放的压力积累。在智利北部,距离1877年以来没有发生过大地震,总共有约550公里的断层(包含断裂和未断裂以及新增区域)。2014年的地震虽然被认为是特大地震,但是远远低于预期的9级以上的地震。
科学博士Geersen称,为了解2014年伊基克地震强度低的原因,他们研究了智利北部的海底地形和地震影像,解决了海底下的深部结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受灾地区的纳斯卡板块的海底并不是完全平坦的,而是有数不尽的火山,也就是所谓的海山,其中一些高达数千米。这些海山和纳斯卡板一起被推到南美板块之下。
巴塞罗那海洋科学研究所称,利用地震的资料我们清晰的确定几个前海隆,现在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界面,从而积极地改变这个界面和南美板块。智利北部地震缝隙未来发生特大地震的风险尚未降低。一部分累积的压力现在已经在2014年的地震中释放出来了,但是在地震裂缝的北部和南部的不间断部分,仍然有足够的能量在8.5级以上的地震中释放出来。
https://www.sohu.com/a/561946956_121355785?scm=1005.1002.0.0.0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太阳活动峰值叠加:可能触发特大地震
已有 2430 次阅读 2021-9-22 08:2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太阳活动峰值叠加:可能触发特大地震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美国气象学会预测太阳风暴下一个风暴季节将在2023-2026年左右
美国宇航局使用一种叫做亚马逊萨格马克的机器学习工具,利用内置的自动气象卫星随机砍伐森林算法训练异常检测模型。该算法为每组数据点提供一个“异常分数”。其他自动气象站工具跟踪数据中的实时异常,并跟踪它们与太阳风暴的联系。
珍妮特·科济拉(Janet Kozyra)是一名太阳物理学家,他领导着美国宇航局在华盛顿特区的总部项目,她说:“太阳物理研究涉及到许多仪器的使用,通常是在不同的空间或地面观测站。有很多数据,时间滞后和其他因素增加了复杂性。”“使用亚马逊自动气象站,我们可以获得超级风暴中的每一个数据,并使用我们检测到的异常来改进模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分类超级风暴。”
太阳超级风暴发生在与飓风不同的时间。太阳倾向于遵循11年的活动周期,这意味着下一个风暴季节将在2023-2026年左右。到那时,在自动气象站的帮助下,新的和改进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型应该可以使用了。
http://www.zhopera.com/news/7059.html
太阳活动可能触发特大地震
我国天文学家、地震学家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对我国和蒙古西部地区东西向和近东西向断层上8级以上大地震,很可能具有触发作用。
发布这一研究成果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韩延本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郭增建研究员、吴瑾冰等研究人员。国家天文台韩延本说,特大地震发生规律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特别重视的,科学界一直在寻求可能影响和触发大地震的各种因素。其中,一些国家的学者对太阳活动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初步结果。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高山威雄等人就研究认为,太阳活动引起的气象变化可能触发地震。其后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在地壳内产生的感应电流、地磁异常,以及通过对大气环流等的作用影响地球自转,都可能成为触发和影响大地震的因素。这些结论虽然可能“还欠明确,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表明太阳活动对地震是有影响的。
韩延本介绍,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部发生近50年来中国大陆最大并且唯一超过8级的特大地震,引起了地震界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这次地震发生在太阳活动第23周峰值出现后不久,尤其是在该周的次峰刚刚过后(主峰和次峰分别在2000年7月和2001年9月),引起了课题组人员的注意。
月亮赤纬角极值可触发特大地震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我的一项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4688.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33692.html?mobile=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9067.html
最近的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周期叠加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9年,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开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结束,历时18.6年,约为19年(见表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表1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震级 | 拉马德雷 | 月亮赤纬角 |
| 1895-1897 | 发生1次
|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 | 1896-06-15 | 日本 | 8.5 | 冷位相 |
|
| 1904-1906 | 发生1次
|
| 冷位相 | 最小值 |
2 | 1906-01-31 | 厄瓜多尔 | 8.8 | 冷位相 |
|
| 1913-1915 | 未发生 |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922-1924 | 发生2次
|
| 冷位相 | 最小值 |
3 | 1922-11-11 | 智利 | 8.5 | 冷位相 |
|
4 | 1923-02-03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8.5 | 冷位相 |
|
| 1931-1932 | 未发生
|
| 暖位相 | 最大值 |
5 | 1938-02-01 | 印尼班大海 | 8.5 | 暖位相 |
|
| 1940-1942 | 未发生
|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1950-1952 | 发生2次
|
| 冷位相 | 最大值 |
6 | 1950-08-15 | 中国西藏 | 8.6 | 冷位相 | 最大值 |
7 | 1952-11-04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9.0 | 冷位相 | 最大值 |
8 | 1957-03-09 | 阿拉斯加 | 8.6 | 冷位相 |
|
| 1959-1960 | 发生1次
|
| 冷位相 | 最小值 |
9 | 1960-05-22 | 智利 | 9.5 | 冷位相 | 最小值 |
10 | 1963-10-13 | 俄罗斯库页岛 | 8.5 | 冷位相 |
|
11 | 1964-03-27 |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 9.2 | 冷位相 |
|
12 | 1965-02-04 | 阿拉斯加 | 8.7 | 冷位相 |
|
| 1968-1970 | 未发生
|
| 冷位相 | 最大值 |
| 1977-1979 | 未发生
|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1986-1988 | 未发生
|
| 暖位相 | 最大值 |
| 1995-1997 | 未发生
|
| 暖位相 | 最小值 |
| 2005-2007 | 发生3次
|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3 | 2004-12-26 | 印尼苏门答腊 | 9.1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4 | 2005-03-28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5 | 2007-09-12 | 印尼苏门答腊 | 8.5 | 冷位相 | 最大值 |
16 | 2010-02-27 | 智利 | 8.8 | 冷位相 |
|
17 | 2011-03-11 | 日本 | 9.0 | 冷位相 |
|
18 | 2012-04-11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
|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
? |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震 |
全球 | 中国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
2000-2035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结论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太阳活动峰值叠加,可能触发特大地震。
相关报道
太阳活动可能触发特大地震
发布时间:2004-01-14来源:作者:
我国天文学家、地震学家研究发现,太阳活动对我国和蒙古西部地区东西向和近东西向断层上8级以上大地震,很可能具有触发作用。
发布这一研究成果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韩延本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郭增建研究员、吴瑾冰等研究人员。国家天文台韩延本说,特大地震发生规律的研究一直是人们特别重视的,科学界一直在寻求可能影响和触发大地震的各种因素。其中,一些国家的学者对太阳活动与大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初步结果。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高山威雄等人就研究认为,太阳活动引起的气象变化可能触发地震。其后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在地壳内产生的感应电流、地磁异常,以及通过对大气环流等的作用影响地球自转,都可能成为触发和影响大地震的因素。这些结论虽然可能“还欠明确,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表明太阳活动对地震是有影响的。
韩延本介绍,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部发生近50年来中国大陆最大并且唯一超过8级的特大地震,引起了地震界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这次地震发生在太阳活动第23周峰值出现后不久,尤其是在该周的次峰刚刚过后(主峰和次峰分别在2000年7月和2001年9月),引起了课题组人员的注意。
研究人员认识到,地震与许多现象的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复杂性的问题。由于发生地震的断层的特征有差异,在研究如太阳活动等外部因素对地震的影响时,应结合地震断层的特征进行研究。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中国和蒙古过去四百多年间一些大地震的相关数据,从震源物理的角度就太阳活动对特大地震可能的影响和触发作用展开了研究。
研究人员从《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国强地震目录》等资料中,分别收集到中国和蒙古国西部1900年以前和以后8级和8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参数和当时的太阳活动数据;震级不到8级但震中区的烈度很高的唐山地震也被列入研究范围。分析发现,发生在太阳活动峰段附近的8次大地震,有6次地震的断层为东西向或近东西向;而其他方向断层上的15次大地震中,14次的发生时间都不接近太阳活动的峰年,距离超过3年或4年,有的接近谷年。对日本和土耳其3个8级以上地震的初步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韩延本等分析认为,东西向或近东西向断层上大地震与强太阳活动的密切关系,可能与太阳活动峰段时多发的大磁暴引起的强烈地磁场扰动有关。虽然因地壳内实测资料的缺乏,目前还难以定量地描述地震的触发过程及触发作用滞后的时间长度,但8级左右的特大地震孕育到晚期时,震源处已处于非线性的不稳定状态,任何微小外因的触发作用都可能被放大,从而可能对大地震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韩延本表示,因为难以得到其他国家的详细的地质构造资料,课题组得到的初步结论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大地震的分析,因此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工作,加以验证和补充。但不管怎样,太阳活动对地震的影响“确实存在”。目前,太阳活动的研究不断深入,预报水平不断提高,如果对大地震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取得更好的认识,对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也将极为有益。
(记者刘英楠)2004-01-14
http://www.news.zju.edu.cn/2004/0114/c781a79962/page.htm
科学家:大地震或与太阳活动有关
2013-04-22 11:35:20 出处:快科技 作者:小路 编辑:小路
地球
本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再次发生7.0级强震,并伴随重大人员伤亡。而回顾历史上的地震监测数据不难发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从未逃离过来自地震灾害的威胁。现在,一些科学家和研究者认为,地球发生强烈地震灾害或许与太阳活动存在着一定关系。
太阳活动与地球地震之间存有微妙关系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杰弗里·莱夫博士和来自西北研究协会的科学家杰里米·托马斯博士都表示,太阳的活动是否与地震存在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就个人观点而言,他们认为这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他们列举观测数据称,1960年在智利发生了一场9.5级地震, 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和地球磁场活动高于平均水平,但是随后于1964年发生的阿拉斯加地震则没有出现异常的太阳活动。因此,太阳活动的强烈与否并非决定地球发生地震灾害的必要因素,但两者之间究竟存有何种关系,目前还尚无法最终确定。
科学家找到太阳活动诱发地震证据
不过,也有另外一些科学家较为肯定的表态称,太阳活动产生的射电辐射流等因素可诱发地球内部的能量变化,可能引起局部的微震,当地球内部能量和其他条件都具备时,就会引发大地震。而且高能粒子流、太阳风以及宇宙射线都会直接或间接诱导地球磁场的变化,激发某些地层活动的机制。
目前,在对来自英、美地质调查局、NASA以及NOAA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有关太阳活动诱发地球地震的证据。有观点认为,截至目前的数据资料显示,有些大地震发生的非常突然,设置在地面的地震监测仪在灾害爆发前都未收集到任何“前兆”信息,而这部分地震很可能就是由太阳活动所引发的。
研究人员表示,太阳活动所带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可引起地磁偶极子受到干扰,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并改变地球热力循环平衡,由太阳活动引发的电磁作用可以导致地球岩石圈出现分子级的变化,比如分子键断裂等,这些微观领域发生变化产生的最直观反应就是形成地震。
太阳活动最易引起发地球东西断层地震
从世界范围内看,太阳活动的高峰段附近多次出现大地震,尤其是以东西向断层触发的地震为主,比如1939年土耳其8级地震,苏门答腊大地震或与太阳活动有关,即2004年节礼日发生的苏门答腊大地震达到里氏9.3级,是有史以来记录的第三大地震,1931年新疆发生的8级强震、1951年西藏大地震等都被认为与太阳活动高峰存在联系。在太阳活动的高峰时期,磁暴可导致地磁场出现扰动,有研究称我国四川地区与太阳活动周期存在10至12年左右的联系,并处于太阳活动高峰期的后段,结论认为四川地区发生的大于7级地震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至于本月20日发生在四川雅安地区的7级地震,除了受到龙门山断层东西向运动的干扰之外,这段时期也正值2012年多次太阳活动事件的末期,这一线索也符合太阳活动导致东西向断层位移变化的推论。
同时,也有研究对太阳黑子活动、磁极反转与大地震的发生事件进行了统计,即在宇宙射线增强年后都会发生较为频繁的大地震,7级以上规模地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实际上,有关太阳黑子与地震之间联系的理论在19世纪末由鲁道夫·沃尔夫提出,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太阳黑子,黑子、耀斑等事件通过涡电流机制触发地球自转变化,从分子水平上改变原来的状态,降低岩石的静摩擦极限,为大地震创造适宜的条件。
研究人员指出,太阳活动引发大地震较为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昆仑山口西发生的8.1级大地震,该事件正值第23太阳活动高峰年,由于太阳活动产生了频繁的强磁暴现象,在东西向断层上形成涡电流,加热效应降低了岩层的耐剪度,并形成大地震。
为何有些地震未发生在太阳活动高峰期
直到现在,仍然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太阳活动与地球地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关联。这部分人的主要观点集中在,探索两个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确实存在联系,即太阳活动确实与地震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因果关系,理由是很多大地震发生都并非在太阳活跃期内。
对于有些时候大地震事件并没有与太阳活动高峰年存在关联的问题,研究人员解释认为,太阳的电磁活动是个长时间作用的过程,而且涡电流对岩层的作用机制与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有关,这就会出现大地震并没有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出现的现象,触发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根据统计,不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发生的大地震主要出现在北北东走向的断层上,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而东西向的地震发生时期与太阳活动高峰年存在关联,对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及本次雅安地震,应该注意到其断层发生了东西向的运动。表面上,这可能是由于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之后,这里地块挤压方向出现了变化从而由断层活动导致的大地震,但实际上其背后主要“推动力”可能来自太阳。
https://news.mydrivers.com/1/261/261090.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515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068.html
上一篇:
相同的预测:太平洋“火环”蠢蠢欲动,加州可能发生7级地震吗?下一篇:
6月29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与29日强潮汐组合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