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震打开了地热释放的大门:关注2022年的热异常

已有 3593 次阅读 2022-5-23 18:2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震打开了地热释放的大门:关注2022年的热异常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非常罕见!拉尼娜不敌全球变暖,权威公报:2021已成中国最热一年 

      虽然在刚刚过去的2月里,这个潮湿寒冷的2月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不少地方气温严重偏低。但在更长时间尺度上,我国多地并不都是偏冷——比如2021年12月-2022年2月的这三个月冬季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气温距平监测数据显示,冬季三个月我国青藏高原大部、黑龙江和长江以南部分地区达到“冷冬”标准(距平≤ -0.5摄氏度),新疆北部等地部分地区达到“暖冬”标准,但在很多地方,其实偏冷偏暖的程度不大,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的占比也接近五五开,因此从全国角度上说,这个冬季的平均气温基本是“正常”冬季。

       当然,这冬季三个月的表现和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的预测相近,在这个冬季里,我国多地先暖后冷,符合当时后期冷空气转强的预测。而3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也正式发布。这份公报分析了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的各种天气和气候数据,在这当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2021年我国全国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最高,且四季气温均偏高。


      从分析数据上看,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大部气温都相较于常年同期偏高,而2月和9月的气温更是历史同期偏高——比如2021年2月过分偏高的气温直接将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多地一度偏低的气温逆转,最终迎来了一个偏暖的冬季。而2021年的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到12天,较常年偏多4.3天,区域性高温过程为1961年以来最多。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DH2HBJ0511ATND.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041.html 

表1 中国有记载以来188级以上地震、震中纬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纬度

经度

震级(部分

为推算震级)

气候特征

01

1303-09-17

山西赵城、洪洞

36.3

111.7

8

沃尔夫极小期

02

1556-01-23

陕西华县

34.5

109.7

8

史玻勒极小期*

03

1604-12-19

福建泉州海外

25.0

119.5

8

坏天时代

04

1668-07-25

山东郯城、莒县

35.3

118.6

81/2

蒙德极小期

05

1679-09-02

河北三河、平谷

40.0

117.0

8

蒙德极小期

06

1739-01-03

宁夏银川、平罗

38.9

106.5

8

变暖

07

1833-09-06

云南嵩明

25.2

103.0

8

坏天时代

08

1902-08-22

新疆阿图什

40.0

76.5

81/4

PDO冷位相

09

1906-12-23

新疆玛纳斯

43.9

85.6

8

PDO冷位相

10

1920-06-05

台湾花莲海外

23.5

122.7

8

PDO冷位相

11

1920-12-16

宁夏海原

36.5

105.7

81/2

PDO冷位相

12

1927-05-23

甘肃古浪

37.6

102.6

8

PDO暖位相

13

1931-08-11

宁夏银川、平罗

38.9

106.5

8

PDO暖位相

14

1950-08-15

西藏察隅

28.4

96.7

81/2

PDO冷位相

15

1951-11-18

西藏当雄

31.1

91.4

8

PDO冷位相

16

1972-01-25

台湾新港东海中

23.0

122.3

8

PDO冷位相

17

2001-11-14

新疆若羌、青海交界

36.2

90.9

8.1

PDO冷位相

18

2008-05-12

四川汶川县

31.0

103.4

8.0

PDO冷位相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01/14/1104645_160804838.shtml

D:E53887ed947f1201c6d1b3a91我国8级地震.m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2932.html

        图1显示,中国气温的峰值在1950-1951年、1954-1956年、1958-1966年、1971-1976年、1988-1992年、1995年、1998-1999年、 2008年、2014-2016年。其中,1950-1951年中国发生两次8级地震,1972年和2008年中国发生2次8级地震。所有地震都集中在北纬35度(上下有5度差)附近。

      特大地震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图2  1960-2020年全球气温变化曲线

         图2 给出的全球气温最明显峰值为1960-1965年、1969年、1976年、1979年、1982年、1986-1987年、1990-1992年、1997-1998年、2002- 2010年、2014-2016年。 其中,1963,1965,1969,1972,1976,1982,1986,1987,1991,1997,2002,2004,2006,2009,2014,2015年都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所以,1960年5月22日智利9.5级特大地震对全球增温作用最显著,1963-1965年三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伴随1963年和1965年两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作用也很明显,2004、2005、2007、2010年4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伴随2004年、2006年、2009年三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作用也很突出。2011年和2012年的8.5级以上地震的增温作用,被2010-2011年强拉尼娜事件所抵消,形成一个显著的温度低谷。2016年的最高温归属于2014-2016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能否导致下一次特大地震有待于时间来解答。

   数据分析表明,全球气温的升高包含特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所以全球气温的异常增高,可能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因为温室气体的上升是平稳的,所以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温上升与特大地震造成的气温上升截然不同,突发是后者的最大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在特大地震发生前几年,最热年就接连发生,为特大地震积蓄能量。例如,2001年、2002年、2003年最热年为2004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2006年最热年为2007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2009年最热年为2010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

       2014年最热年、2015年最热年、2016年最热年、2018年最热年、2019年最热年、2020年最热年、2021年最热年连续发生7年,积累的能量可能激发超规模的特大地地震

        全球温度异常升高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352.html

       地震打开了地热释放的大门

       据日本气象厅报道,2022年5月22日12時24分福岛県沖发生5.8级地震,深度30km,  这个地震不算大,但是震度却异常地大,达到5度弱,接近一个7级地震的强度了。随后气象厅将震级调整为6.0,深度5km,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震级不大,震动却很强了。 

       5月23日凌晨日本东南部海域又发生了6.0级地震 ,经度是141.4, 纬度33.2,由于远离海岸,其震度只有2度,远不如福岛地震的5度晃动的厉害。但是请注意,这次福岛地震的经纬度是东经141.4, 北纬36.8,这两个地震的经度一样,意味着它们在同一条直线上。还记得 2021年5月22日青海发生7.4级地震吗,经度是98.3, 纬度34.6。也就是说,在几乎同一天5月22日,同一条纬度35度线上,青海和日本都发生了地震。这是一种规律,还是一种巧合,有待科学家们去研究了。

       我们的计算表明,地球自转变快时,赤道至北纬35°地带鼓起,35°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下陷.上升与下降的交界带为35°线.

       其次,太阳和月亮引潮力的长期项是赤道到南北纬35°间的地带为上升区,35°至两极之间的地带为下沉区.其交界带为35°线.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03/00/7237295_131143704.shtml

       赤道和低纬度地区上升,转动惯量变大,自转变慢;高纬度地区下降,转动惯量变小,自转变快。所以,35度线也是地壳自转快慢转变的分界线。

       我们已经论证,潮汐形变是地震的主要动力。由于北纬35度是地球升降反向和旋转反向的分界线,所以,北纬30-40度是垂直升降和水平扭转最剧烈的地区,应该是明显的地震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9402.html

       总之,北纬35度线是地震死亡线,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跷跷板的支撑点,扭转运动的不动点,是应力集中的地方,反复扭转,反复升降,长期作用,断裂不可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88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36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352.html

       2021年5月22日青海发生7.4级地震打开了中国地热释放的大门,成为中国2021年最热的主要原因。这一释放过程持续到2022年5月。

      中国北方多地进入“暴晒模式” 局地气温超过35℃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 陈溯)5月21日是小满节气,也是今夏的第二个节气,记者当天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北方多地进入“暴晒模式”,局地气温超过35℃。

       据监测,21日15时,京津冀、山西中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苏皖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等地气温普遍超过30℃,其中北京中部和北部、天津、河北东北部和中部等地局地气温达35℃至36.1℃,北京城区气温普遍在34℃至35.4℃。

       今后三天,北方大部地区依然以晴热天气为主,热度还会继续升级,30℃以上的范围将逐渐向北扩展至黑龙江南部,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局地还会有35℃以上的高温出现。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介绍,22日至24日,京津冀、山西、河南、山东、苏皖北部及辽宁中西部、吉林中西部等地日最高气温仍将在30℃至33℃。22日,北京、天津、河北南部和东部、山东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5℃至36℃。近期,北方气温总体偏高,但从气候分布来看,5月中下旬,华北、黄淮出现高温天气属于正常现象。

       从历史上看,进入小满节气后,中国北方多地会较快升温。据1951年至2021年省会级城市极端最高气温统计,2014年5月29日,天津(西青站)极端最高温达40.5℃。

       中央气象台21日发布森林火险气象预报,21日20时至22日20时,北京北部、河北东北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和东部、黑龙江西部、江苏北部、山东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符娇兰提示,公众在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老、弱、病、幼人群需做好防暑降温,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4日起将有冷涡系统影响北方,华北、东北以及黄淮东部等地将出现一轮较大范围的降水过程。伴随着降雨,华北、东北等地的气温将明显下滑,最高气温将降至30℃以下。(完)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5/479453.shtm

气候变化导致日本樱花提前绽放

2022年05月23日 10:11 

  如果没有城市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变暖影响,日本京都的樱花不会提前11天盛开。

  去年,京都的樱花在3月26日开花,是1000多年记录中开花最早的一次。虽然今年京都樱花在4月1日绽放,符合当前气候的典型特征,但是仍早于20世纪30年代前的平均记录。

  英国气象局的Nikolaos Christidis和同事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模型,以估计如果没有城市变暖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城市樱花会何时盛开。

  研究人员利用了1200年以来京都樱花盛开季节的记录。“这些信息在各种各样的资料中都能找到。”Christidis说,因为京都樱花盛开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一件大事,在日本传统中这代表春天到来。

  研究小组在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的研究中指出,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京都的城市化发展导致樱花提前5天盛开,而气候变化的影响则导致樱花提前6天盛开。

  Christidis说,城市化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有几个,比如改变太阳热量与城市表面相互作用的方式。

  日本樱花在环境温度维持在一定程度时开始开花,这通常在每年3月左右。

  Christidis指出,现在京都3月平均温度约为9到10摄氏度,但如果没有人类影响,气温应该在5到6摄氏度。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本世纪气温如预期的那样继续上升,到2100年,樱花将提前一周开放。而像去年一样极早开花的可能性也将增加。

  “预计这种极端事件一个世纪至少会发生一次。”Christidis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8/1748-9326/ac6bb4

  作者:徐锐 来源:中国科学报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5-23/doc-imizirau4276751.shtml

       2021年,京都的樱花在3月26日开花,是1000多年记录中开花最早的一次。虽然今年京都樱花在4月1日绽放,符合当前气候的典型特征,但是仍早于20世纪30年代前的平均记录。千年最早,绝不仅仅是气候原因,因为没有出现千年最热记录。地热释放是最有可能的选项。


      黄石火山发生“灾变”: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4日,据外国媒体报道,被誉为“天然核弹”的黄石超级火山已经进入了活跃期,地壳下的岩浆正在给地表带来巨大的压力,美国地质局研究后给出了一组数据,数据表明:从2021年至今,黄石超级火山周边发生的地震次数多达2773次,对于2020年的1722次,相比之下足足多了1000多次。

      此外监测到的火山活动次数也比往年上涨了30%,黄石火山周边的地表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的“灾变”,这些信号无不在警告人类,世界上最可怕的火山即将喷发,然而黄石超级火山彻底喷发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7TK4J3C05534LU1.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我在2013年12月23日指出,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和日本重新武装的冒险主要来自对未来本土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的恐惧,日本列岛的沉没和黄石火山的喷发使日美面临生死的考验,海外寻求生存的欲望导致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

      我在2008年6月1日指出,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2(见网址)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此后发生的8.5级以上地震有:

       2010年2月14日智利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

       南美太平洋沿海(智利)、日本、印尼苏门答腊的大震都应验发生了,只有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美国的西海岸还在蠢蠢欲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05-24 13:44 在鄂霍次克海(在堪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北纬54.9,东经153.3)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600.0公里。

       中新社旧金山8月30日电当地时间8月30日上午,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发生7级地震,之后再发生数次4.7级至5.4级余震,美国地质勘查局称未引起海啸。

       2021年7月29日14时15分,美国阿拉斯加半岛海域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5.0千米。

       下一次8.5级以上地震在哪里?   

       如果本规律正确,最大的可能性是在美国和日本,日本将有连续大震发生的可能。俄罗斯为第三位。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161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966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9872.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5月23日晚报
下一篇:伊朗发生5.1级地震:关注2022年5月22-25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周少祥 郑永军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