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中国7-8级地震与中国最热年的对应关系:能源还是前兆?

已有 9358 次阅读 2022-4-28 06:1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7-8级地震与中国最热年的对应关系:能源还是前兆?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有史以来我国共发生过188级地震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有记载以来发生震级M≥8.0地震共有18次,自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69年,除资料不确切外,共发生震级M≥5.0地震2097次(部分数据为史料推断)。1970年至2007年年底,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M≥5.0地震约4500余次(真实记录)。

中国8级地震的重复期有长有短,从表中数据来看,最短重复期为一年,西藏1950年和1951年分别发生8.5级和8级地震,707年以来仅发生过一次。中国8级地震的平均重复期为30年,前300年平均150年发生一次,后300年平均23年发生一次。前600年发生8次,后100年发生10次。8级地震重复期有明显的逐渐缩短的趋势(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中国8级地震的分布特征非常明显:小冰期时期集中在中国东部,温暖期时期集中在中国西部(台湾除外)。这为我国抗震防震指明了方向。

中国M≥8.0地震基本信息表(部分为推算震级)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纬度

经度

震级

 气候特征

01

1303-09-17

山西 赵城、洪洞

36.3

111.7

8

 小冰期

02

1556-01-23

陕西 华县

34.5

109.7

8

 小冰期

03

1604-12-19

福建 泉州海外

25.0

119.5

8

小冰期

04

1668-07-25

山东 郯城、莒县

35.3

118.6

81/2

 小冰期

05

1679-09-02

河北 三河、平谷

40.0

117.0

8

 小冰期

06

1739-01-03

宁夏 银川、平罗

38.9

106.5

8

小冰期

07

1833-09-06

云南 嵩明

25.2

103.0

8

 温暖期

08

1902-08-22

新疆 阿图什

40.0

76.5

81/4

温暖期

09

1906-12-23

新疆 玛纳斯

43.9

85.6

8

温暖期

10

1920-06-05

台湾 花莲海外

23.5

122.7

8

温暖期

11

1920-12-16

宁夏 海原

36.5

105.7

81/2

温暖期

12

1927-05-23

甘肃 古浪

37.6

102.6

8

温暖期

13

1931-08-11

宁夏 银川、平罗

38.9

106.5

8

温暖期

14

1950-08-15

西藏 察隅

28.4

96.7

81/2

温暖期

15

1951-11-18

西藏 当雄

31.1

91.4

8

温暖期

16

1972-01-25

台湾 新港东   海中

23.0

122.3

8

温暖期

17

2001-11-14

新疆 若羌、青海交界

36.2

90.9

8.1

温暖期

18

2008-05-12

四川 汶川县

31.0

103.4

8.0

温暖期

 

(资料来源科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地震学基础》第910页,部分资料来自中国地震目录,CEIC.ac.cn制图)

http://www.ceic.ac.cn/contents/background/background4.jsp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32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3015.html


        131年来中国最热的10个年份

      据新华社电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2011年1月12日发布2010年气候相关指数,显示2010年为1880年以来最热一年,自2000年以来的全部11个年份位居131年来最热年份前15名。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的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地球表面气温比二十世纪平均值高0.62摄氏度,与2005年并列自1880年有地球表面气温统计以来最热年份。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是第一家发布2010年全年温度数据的权威机构。先前,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发布2010年头11个月平均气温数据,得出与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数据类似结论。

  国家气候数据中心将1880年以来的131个年份按地球表面气温的高低排名,列出前15位,结果自2000年以来的全部11个年份位列前15位。

  按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排名结果数据,131年来最热的10个年份依次是2010年和2005年并列第一、1998年、2003年、2002年、2009年、2006年、2007年、2004年和2001年

https://news.sina.com.cn/c/2011-01-14/072421814328.shtml

非常罕见!拉尼娜不敌全球变暖,权威公报:2021已成最热一年

2022-03-01 22:03:32 来源: 中国气象爱好者  

虽然在刚刚过去的2月里,这个潮湿寒冷的2月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不少地方气温严重偏低。但在更长时间尺度上,我国多地并不都是偏冷——比如2021年12月-2022年2月的这三个月冬季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气温距平监测数据显示,冬季三个月我国青藏高原大部、黑龙江和长江以南部分地区达到“冷冬”标准(距平≤ -0.5摄氏度),新疆北部等地部分地区达到“暖冬”标准,但在很多地方,其实偏冷偏暖的程度不大,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的占比也接近五五开,因此从全国角度上说,这个冬季的平均气温基本是“正常”冬季。

当然,这冬季三个月的表现和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的预测相近,在这个冬季里,我国多地先暖后冷,符合当时后期冷空气转强的预测。而3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也正式发布。这份公报分析了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的各种天气和气候数据,在这当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2021年我国全国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最高,且四季气温均偏高。


从分析数据上看,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大部气温都相较于常年同期偏高,而2月和9月的气温更是历史同期偏高——比如2021年2月过分偏高的气温直接将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多地一度偏低的气温逆转,最终迎来了一个偏暖的冬季。而2021年的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到12天,较常年偏多4.3天,区域性高温过程为1961年以来最多。


那有的网友就要问了:不是说什么“双拉尼娜”出现了,难道一点都不起作用?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太平洋已经连续经历了两次拉尼娜事件,组成一次“双峰拉尼娜”,换句话说,2021年全年基本都在拉尼娜背景环流之中,要么是拉尼娜到来后要么拉尼娜来临前。


但拉尼娜对于气候的影响非常复杂,和我国的影响也只能说是“遥相关”,大气中还有多种气候因子“操控”着我国的天气和气候。但很显然,这个1951年以来最热一年,极端天气事件也相当频繁,比如发生了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河南暴雨事件,2021年的气候异常之多,程度之甚,必然在气候观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DH2HBJ0511ATND.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中国8级地震与中国最热年的对应关系

        截止2022年4月 ,根据图1,131年来最热的峰值年份依次是2021年(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2017-2019年(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的7.0级地震)、2013年(20134208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2014年(2014-02-12 17:19:5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2016年、2010年(青海玉树7.1)、2005年、1998年、2003年、2002年、2009年、2006年(台湾7.00级地震)、2007年、2008年(7级地震1次,8级地震1次)、2004年、1955年(7级地震3次)2001年(8级地震1次)1950年(7级地震1次,8级地震1次)、1951年(7级地震5次,8级地震1次)、1957年(7级地震2次)、1959年(7级地震2次)、1963年(7级地震2次)、1964年(7级地震1次)、1966年(7级地震2次)、1969年(7级地震1次)1972年(8级地震1次)、1973年(7级地震2次)、1974年(7级地震2次)、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1次)、1976年(7级地震3次)、1978年、1983年、1988年(云南澜沧7.6/耿马7.1)、1990年(青海共和7)、1995年(云南孟连7.3)、1996年(云南丽江7)、1999年(台湾花莲7.6)。

        其中,1950、1951、1972、2001、2008年中国都发生了8级地震(7级地震见括号和表2-3)。

        综合数据表明,中国7级以上地震为中国气温变化提供了地下能源, 气温异常也为地震提供了前兆。       

表2 公元前70.6.1-1969.7.18间发生在中国的Ms 7.0级地震引自http://data.earthquake.cn/data/index.jsp?id=31"style="fontfamily:symbol;fontsize:19px;lineheight:38px;

日期

时间

(北京时)

纬度

(-)

经度

(-)

深度(km)

震级

烈度

-70/06/01

::.

36°18"

119°00"


7

IX

143/10/00

::.

34°42"

105°18"


7

IX

512/05/21

::.

39°24"

113°18"


7.5

X

734/03/19

::.

34°36"

105°36"


7

IX

1038/01/09

::.

38°24"

112°54"


7.25

X

1125/08/30

::.

36°06"

103°42"


7

IX

1303/09/17

::.

36°18"

111°42"


8

XI

1352/04/18

::.

35°36"

105°18"


7

IX

1501/01/19

::.

34°48"

110°06"


7

IX

1515/06/17

::.

26°36"

100°12"


7

IX

1536/03/20

::.

28°06"

102°06"


7.25

X

1548/09/13

::.

38°00"

121°00"


7


1556/01/23

::.

34°30"

109°42"


8

XI

1561/07/25

::.

37°30"

106°00"


7.25

IX

1597/10/06

::.

38°30"

120°00"


7


1600/09/29

::.

23°30"

117°12"


7

IX

1604/12/29

::.

25°00"

119°30"


8


1605/07/13

::.

19°54"

110°30"


7.5

X

1609/07/12

::.

39°12"

99°00"


7.25

X

1622/10/25

::.

36°30"

106°18"


7

IX

1626/06/28

::.

39°24"

114°12"


7

IX

1654/07/21

::.

34°18"

105°30"


8

XI

1668/07/25

::.

35°18"

118°36"


8.5

XII

1679/09/02

::.

40°00"

117°00"


8

XI

1683/11/22

::.

38°42"

112°42"


7

IX

1695/05/18

::.

36°00"

111°30"


8

X

1709/10/14

::.

37°24"

105°18"


7.5

IX

1718/06/19

::.

35°00"

105°12"


7.5

X

1733/08/02

::.

26°12"

103°06"


7.5

X

1739/01/03

::.

38°48"

106°30"


8

X

1786/06/01

::.

29°48"

102°06"


7.5

IX

1812/03/08

::.

43°42"

83°00"


7.5


1830/06/12

::.

36°24"

114°12"


7.5

X

1833/09/06

::.

25°12"

103°00"


8

XI

1842/06/11

::.

43°36"

93°00"


7

IX

1850/09/12

::.

27°48"

102°18"


7.5

X

1870/04/11

::.

30°00"

99°00"


7.25

X

1879/07/01

::.

33°12"

104°42"


8

XI

1888/06/13

::.

38°30"

119°00"


7.5


1895/07/05

::.

37°42"

75°06"


7

IX

1896/00/00

::.

32°30"

97°54"


7

IX

1902/08/22

11:00:  .0

39°53"

76°12"


8.25

X

1904/08/30

11:00:  .0

31°12"

100°54"


7

IX

1906/12/23

02:21:  .0

43°30"

85°00"


8

X

1909/04/15

35:49:90.0

25°00"

121°30"


7.3


1909/11/21

15:36:99.0

24°24"

121°48"


7.3


1910/04/12

82:21:30.0

25°30"

122°30"

20

7.75


1913/12/21

23:37:38.0

24°09"

102°27"


7

IX

1914/08/05

64:13:60.0

43°30"

91°30"


7.5

VIII

1915/01/06

72:64:20.0

25°00"

123°00"

16

7.25


1915/12/03

10:39:19.0

29°30"

91°30"


7

IX

1916/08/28

14:39:42.0

30°00"

81°00"


7.5


1917/07/04

83:82:00.0

25°00"

123°00"


7


1917/07/31

11:23:10.0

42°30"

131°00"

46

7.5


1918/02/13

14:07:13.0

24°00"

117°00"


7.3

X

1918/04/10

10:03:54.0

43°30"

130°30"

57

7.2


1919/06/01

14:51:20.0

26°30"

125°00"

20

7


1919/12/21

43:72:40.0

23°00"

121°42"


7


1920/06/05

12:21:28.0

23°30"

122°42"


8


1920/12/16

20:05:53.0

36°42"

104°54"


8.5

XII

1920/12/25

19:33:13.0

36°36"

105°12"


7


1922/09/02

31:60:60.0

24°30"

122°00"


7.6


1922/09/15

33:13:90.0

24°36"

122°18"


7.2


1923/03/24

20:40:06.0

31°30"

101°00"


7.3

X

1924/07/03

12:40:10.0

36°48"

83°48"


7.25


1924/07/12

34:44:40.0

37°06"

83°36"


7.2


1925/03/16

22:42:17.0

25°42"

100°24"


7


1925/04/17

35:23:50.0

20°24"

120°12"


7.1


1927/05/23

63:24:70.0

37°42"

102°12"


8

XI

1931/08/11

51:84:30.0

47°06"

89°48"


8

XI

1931/08/18

22:21:04.0

47°12"

90°00"


7.25


1932/12/25

10:04:27.0

39°42"

96°42"


7.6

X

1933/08/25

15:50:30.0

31°54"

103°24"


7.5

X

1934/02/14

11:59:34.0

17°30"

119°00"


7.6


1934/12/15

95:74:00.0

31°18"

89°00"


7


1935/04/21

60:15:40.0

24°18"

120°48"


7.1


1935/09/04

93:74:20.0

22°12"

121°18"


7.2


1936/08/22

14:51:35.0

22°18"

120°48"


7.2


1937/01/07

21:20:41.0

35°30"

97°36"


7.5

X

1937/08/01

43:54:80.0

35°24"

115°06"


7

IX

1937/12/08

16:32:11.0

22°54"

121°12"


7


1938/05/23

16:21:53.0

18°00"

119°30"

8

7


1938/09/07

12:03:17.0

23°54"

121°42"


7


1938/12/07

70:05:10.0

22°54"

121°30"


7


1940/07/10

13:49:55.0

44°00"

131°00"

58

7.3


1941/05/16

15:14:32.0

23°36"

99°24"


7

IX

1941/12/17

31:94:20.0

23°18"

120°18"


7


1941/12/26

22:48:09.0

22°42"

99°54"


7

VIII

1944/03/10

61:25:80.0

44°00"

84°00"


7.2


1944/09/28

61:25:80.0

39°06"

75°00"


7


1946/01/11

93:32:90.0

44°00"

129°30"

58

7.2


1947/03/17

16:19:41.0

33°18"

99°30"


7.7


1947/07/29

21:43:33.0

28°36"

93°36"


7.7


1947/09/27

15:70:33.0

24°42"

123°00"

11

7.4


1948/03/03

17:10:02.0

18°48"

119°00"


7.2


1948/05/25

15:11:21.0

29°30"

100°30"


7.3

X

1949/02/24

81:10:21.0

42°00"

84°00"


7.25

IX

1950/02/03

73:33:90.0

21°42"

100°06"


7


1950/08/15

22:09:34.0

28°24"

96°42"


8.6


1951/10/22

53:41:80.0

23°42"

121°18"


7.25


1951/10/22

11:29:27.0

23°48"

121°18"


7.1


1951/10/22

13:43:03.0

23°54"

121°42"


7.1


1951/11/18

17:35:50.0

31°06"

91°24"


8


1951/11/25

24:71:30.0

22°54"

121°30"


7.5


1951/11/25

25:02:90.0

23°24"

121°24"


7.3


1952/08/18

21:10:90.0

31°00"

91°30"


7.5

X

1954/02/11

83:01:50.0

39°00"

101°18"


7.25

X

1954/07/31

90:00:00.0

38°48"

104°12"


7


1955/04/14

92:90:20.0

30°00"

101°48"


7.5

IX

1955/04/15

11:40:58.0

39°54"

74°36"


7

IX

1955/04/15

12:13:25.0

39°54"

74°42"


7


1957/01/03

20:48:30.0

43°54"

130°36"

59.3

7


1957/02/24

42:61:40.0

23°54"

121°36"

3.5

7.2


1958/03/11

82:60:60.0

25°06"

124°24"

12

7


1959/04/27

44:03:80.0

24°47"

122°42"

13

7.5


1959/08/15

16:57:03.0

22°11"

121°08"


7


1963/02/13

16:50:07.0

24°24"

122°12"


7


1963/04/19

15:35:21.0

35°42"

97°00"


7

VIII

1964/01/18

20:04:41.0

23°12"

120°36"


7


1966/03/13

20:04:41.0

24°12"

122°42"

4.2

7.8


1966/03/22

16:19:27.0

37°30"

115°06"


7.2

X

1969/07/18

13:24:50.0

38°12"

119°24"

3.5

7.4


共计 122 个事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99754.html 

实践检验 

2001.11.14,,青海昆仑山地区8.1级(地震概率0.80)。

2008.3.21,新疆于田7.3级(地震概率0.60;

2008.5.12,,四川汶川8.0级(地震概率0.60;

2010.4.14,,青海玉树7.1级(地震概率0.40)。

20134208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的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地震概率0.80)。

2014-02-12 17:19:5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地震概率0.40)。

201788211946秒,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地震概率0.20)。

1显示,202020232026-20282032年是概率最大年份,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本理论处于检验阶段,不能作为地震预测的根据。

数据及来源 

表3   160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7级以上的地震记录

2012-03-23  戈壁之家

160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7级以上的地震记录

1600年以来中国发生的7级以上及世界8级以上的地震记录

说明:带黑色五角星的是比较著名的大地震。

1. 1604.12.29,农历十一月初九,福建泉州外海8;

2. 1605.7.13,农历五月二十八,广东琼山\文昌7.5;

3. 1609.7.12,农历六月十二,甘肃酒泉7.3;

4. 1654.7.21,农历六月初八,甘肃天水8;

5. 1668.7.25,农历六月十七,山东莒县郯城8.5级★;

6. 1679.9.2,农历七月二十八,北京三河/平谷8;

7. 1695.5.18,农历四月初六,山西临汾8;

8. 1709.10.14,农历九月十二,宁夏中卫7.5;

9. 1718.6.19,农历五月二十一,甘肃通渭7.5,;

10. 1733.8.2,农历六月二十三,云南东川7.5;

11. 1739.1.3,农历十一月二十四,宁夏银川8;

12. 1786.6.1,农历五月初六,四川康定7.5;

13. 1812.3.8,农历正月二十五,新疆绥定7~8;

14. 1830.6.12,农历闰四月二十二,河北磁县7.5;

15. 1833.9.6,农历七月二十三,云南嵩明8;

16. 1850.9.12,农历八月初七,四川西昌7.5;

17. 1870.4.11,农历三月十一,四川巴塘7.3;

18. 1879.7.1,农历五月十二,甘肃武都8;

19.1888.6.13,农历五月初四,渤海湾7.5级。

20. 1902.8.22,农历七月十九,新疆阿图什8.3级;

21. 1906.12.23,农历十一月初八,新疆沙湾南8级;

22. 1914.8.5,农历六月十四,新疆巴里坤7.5级;

23. 1916.8.28,农历七月三十,西藏普兰7.5级;

24. 1918.2.13,农历正月初三,广东南澳7.3级;

25. 1920.6.5,农历四月十九,台湾花莲东南8;

26. 1920.12.16,农历十一月初七,宁夏海原8.5级★;

27. 1923.3.24,农历二月初八,四川炉霍7.3级;

28. 1924.7.3,农历六月初二,新疆民丰7.3级;

29. 1925.3.16,农历二月二十二,云南大理7;

30. 1927.5.23,农历四月二十三,甘肃古浪8;

31. 1931.8.11,农历六月二十八,新疆官蕴8;

32. 1932.12.25,农历十一月二十八,甘肃玉门昌马7.6;

33. 1933.8.25,农历七月初五,四川迭溪7.5;

34. 1934.12.15,农历十一月初九,西藏申札7;

35. 1937.1.7,农历十一月二十五,青海阿兰湖7.5;

36. 1937.8.1,农历六月二十五,山东荷泽7;

37. 1941.5.16,农历四月二十一,云南耿马7;

38. 1944.3.10,农历二月十六,新疆新源7.2;

39. 1944.9.28,农历八月十二,新疆喀什7;

40. 1947.3.17,农历二月二十五,青海达日7.7;

41. 1947.7.29,农历六月十二,西藏朗县7.7;

42. 1948.5.25,农历四月十七,四川理塘7.3;

43. 1949.2.24,农历五月二十七,新疆库车7.3;

44. 1950.2.3,农历十二月二十一,云南勐海7;

45. 1950.8.15,农历七月初二,西藏察隅8.6级★;

46. 1951.11.18,农历十月二十,西藏当雄8;

47. 1952.8.18,农历六月二十八,西藏当雄7.5;

48. 1954.7.31,农历七月初二,内蒙腾格里沙漠北7;

49. 1955.4.14,农历三月二十二,四川康定7.5;

50. 1955.4.15,农历三月二十三,新疆乌恰7;

51. 1963.4.19,农历三月二十六,青海阿兰湖7;

52. 1966.3.22,农历三月初一,河北邢台7.2;

53. 1969.7.18,农历六月初六,渤海7.4;

54. 1970.1.5,农历十一月二十八,云南通海7.7;

55. 1972.1.25,农历十二月初十,台湾火烧岛8级。

56. 1973.2.6,农历正月初四,四川炉霍7.6;

57. 1973.7.14,农历六月十五,西藏亦基台错7.3;

58. 1974.5.11,农历四月二十,云南大关7.1;

59. 1974.8.11,农历六月二十四,新疆乌恰7.3;

60. 1975.2.4,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辽宁海城7.3;

61. 1976.5.29,农历五月初一,云南龙陵7.3/7.4级各一次;

62. 1976.7.28,农历七月初二,河北唐山7.8;

63. 1976.8.16/8.23,农历七月二十一/七月二十八,四川松潘27.2;

64. 1985.8.23,农历七月初八,新疆乌恰7.4;

65. 1988.11.6,农历九月二十七,云南澜沧7.6/耿马7.1;

66. 1990.4.26,农历四月初二,青海共和7;

67. 1994.9.16,农历八月十一,台湾海峡7.3;

68. 1995.7.12,农历六月十五,云南孟连7.3;

69. 1996.2.3,农历十二月十五,云南丽江7;

70. 1999.9.21,农历八月十二,台湾花莲7.6;

71. 2001.11.14,农历九月二十九,青海昆仑山地区8.1级★;

2006-12-26 台湾7.00级地震

72. 2008.3.21,农历二月十四,新疆于田7.3;

73. 2008.5.12,农历四月初八,四川汶川8.0级★;

74. 2010.4.14,农历三月初一,青海玉树7.1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323/01/7499155_196829238.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772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8040.html

相关报道

非常罕见!2021已成中国最热一年:地下热能释放?

已有 1244 次阅读 2022-4-15 15:2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非常罕见!2021已成中国最热一年:地下热能释放?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据新华社电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2011年1月12日发布2010年气候相关指数,显示2010年为1880年以来最热一年,自2000年以来的全部11个年份位居131年来最热年份前15名。

  按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排名结果数据,131年来最热的10个年份依次是2010年和2005年并列第一、1998年、2003年、2002年、2009年、2006年、2007年、2004年和2001年。

https://news.sina.com.cn/c/2011-01-14/072421814328.shtml

       题为《2012年气候状况》的报告当天由美国气象学会发表。报告写道:“从全球平均气温看,2012年在自19世纪中晚期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中排名第八名或第九名。根据所参考数据资料的不同,这一年的气温比1981年至201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0.14到0.17摄氏度。”

  报告显示,2012年是美国与阿根廷的最热年份。不过对中国而言并非如此。2012年中国全国平均气温9.4摄氏度,较常年偏低0.2摄氏度,比2011年偏低0.3摄氏度。从季节看,2012年中国春夏两季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同期,而秋冬两季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同期。

https://www.antpedia.com/news/03/n-332203-p-1.html

       欧洲地球监测哥白尼计划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气温(1850年至1900年)高出1.1至1.2摄氏度,比2019年和2020年略微凉快一些——是史上排名第五的最热年份。

https://ecep.ofweek.com/2022-02/ART-93008-8500-30548403.html

       2022年3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也正式发布。这份公报分析了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的各种天气和气候数据,在这当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2021年我国全国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最高,且四季气温均偏高。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DH2HBJ0511ATND.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多家权威机构2019年2月6日确认,2015年至2018年是自100多年前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年。英国气象局预测,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过去四年还要热。

https://www.sohu.com/a/293667233_348961

       综合上述资料,全球最热年份的排名为:2016年、2015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14年、2018年、2010年、2005年、1998年、2003年、2002年、2009年、2006年、2007年、2012年、2004年和2001年。

       全球变暖的速度越来越快,原因被归结为温室效应及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事实上,地下热能的释放也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地下热能的释放方式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气排放。

       数据对比显示,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28日、2007年9月12日、2010年2月27日、2011年3月11日,2012年4月11日基本都在最热年名单之中。这证实地下热能的大规模释放,对全球变暖有不可忽略的贡献。

       值得关注的是,在特大地震发生前几年,最热年就接连发生,为特大地震积蓄能量。例如,2001年、2002年、2003年最热年为2004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2006年最热年为2007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2009年最热年为2010年特大地震积蓄能量。

       2014年最热年、2015年最热年、2016年最热年、2018年最热年、2019年最热年、2020年最热年、2021年最热年连续发生7年,积累的能量可能激发超规模的特大地地震。

最近的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周期叠加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9年,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开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结束,历时18.6年,约为19年(见表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表1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发生2次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发生1次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发生3次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最大值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相关报道

更新数据显示去年为“最热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07:24  大众网-齐鲁晚报

  据新华社电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12日发布2010年气候相关指数,显示2010年为1880年以来最热一年,自2000年以来的全部11个年份位居131年来最热年份前15名。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的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地球表面气温比二十世纪平均值高0.62摄氏度,与2005年并列自1880年有地球表面气温统计以来最热年份。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是第一家发布2010年全年温度数据的权威机构。先前,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发布2010年头11个月平均气温数据,得出与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数据类似结论。

  国家气候数据中心将1880年以来的131个年份按地球表面气温的高低排名,列出前15位,结果自2000年以来的全部11个年份位列前15位。

  按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排名结果数据,131年来最热的10个年份依次是2010年和2005年并列第一、1998年、2003年、2002年、2009年、2006年、2007年、2004年和2001年。

https://news.sina.com.cn/c/2011-01-14/072421814328.shtml

2012年是十大最热年份之一 有记录以来排名第八或第九(1)

2013-8-08 10:15

  美国、英国、中国等50多个国家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一份气候报告显示,2012年是地球有气象记录以来十大最热年份之一,北极海冰面积在当年9月萎缩至历史最小规模。

  这一题为《2012年气候状况》的报告当天由美国气象学会发表。报告写道:“从全球平均气温看,2012年在自19世纪中晚期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中排名第八名或第九名。根据所参考数据资料的不同,这一年的气温比1981年至201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0.14到0.17摄氏度。”

  报告显示,2012年是美国与阿根廷的最热年份。不过对中国而言并非如此。2012年中国全国平均气温9.4摄氏度,较常年偏低0.2摄氏度,比2011年偏低0.3摄氏度。从季节看,2012年中国春夏两季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同期,而秋冬两季的平均气温低于常年同期。

  报告发现,北极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两倍左右,这里的海冰在夏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融化,并在2012年9月16日萎缩至342万平方公里,这是有卫星记录30多年的历史新低。当年9月26日,主要由南极大陆崩解到洋面的海冰面积达到1945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新高。

https://www.antpedia.com/news/03/n-332203-p-1.html

2021年,史上排名第五的最热年份

2022-02-06 10:44

陈述根本

 

关注

文/陈根

气候暖化带来的挑战依旧不可忽视。欧洲地球监测哥白尼计划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气温(1850年至1900年)高出1.1至1.2摄氏度,比2019年和2020年略微凉快一些——是史上排名第五的最热年份。

根据新数据,2021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也升至现代记录中的最高平均水平,达到414ppm。这意味着,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增加近50%。

同时,根据奥斯陆CICERO国际气候研究中心(CICERO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search)的计算,随着2021年经济活动激增,化石燃料产生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计增加了4.9%,而2020年由于疫情及抗疫限制,这部分排放量曾下降5.4%。

一个客观的现实是,随着全球气候的暖化,极端天气的发生日益频繁。2021年夏天是欧洲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同时欧洲大陆经历了几场与天气有关的灾害,包括德国和比利时7月遭遇的严重洪灾。该地区还经历了横跨地中海的热浪,西西里岛创下48.8摄氏度的欧洲新最高温度纪录。

同年,太平洋西北部、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气温也异常炎热。北美的严重林火导致森林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3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排放量。

当前,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极度影响了全球所有的区域,地球气候正在极速广泛地加剧变化。已经有诸多研究证明,这些变化已经横跨整个地球的气候系统,在大气层中,在海洋中、冰盖以及陆地上。

2021年8月9日,IPCC发布报告,此份报告由来自66个国家共234名科学家做出,报告强调在最近2000年内,人类自己如何对气候造成空前的影响。2019年,空气CO2的浓度高于过去2百万年的任何时候;甲烷和含氮氧化物浓度高于过去80万年任何时候。

从1970年至今,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速度比过去20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区间都要快。比如,最近十年(2011-2020)的温度超过了6500年前最近的多世纪的暖期。同时,从1900年开始,比起至少过去3000年来的任何一个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更快。

该报告警告——绝大部分的变化是史无前例的,其中一些变化还正在进行。还有一些,比如海平面上升,已经在未来的百年到千年的时间都已经不可逆转。联合国秘书长Antonio Guterres表示,此次工作报告无异于“人类的红色代码”,警报已经拉响,证据无可辩驳。

这些事件清楚地提醒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方式,朝着一个可持续的社会迈出果断和有效的步骤,致力于减少净碳排放。社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地球的整体安全。而现在,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已不可忽视。

新年伊始,但总免不了回顾过去,过去的经历为未来提供参考和经验,新的一年,我们才能做的更好。我们应该做的更好才是。

https://ecep.ofweek.com/2022-02/ART-93008-8500-30548403.html

非常罕见!拉尼娜不敌全球变暖,权威公报:2021已成最热一年

2022-03-01 22:03:32 来源: 中国气象爱好者  

虽然在刚刚过去的2月里,这个潮湿寒冷的2月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不少地方气温严重偏低。但在更长时间尺度上,我国多地并不都是偏冷——比如2021年12月-2022年2月的这三个月冬季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气温距平监测数据显示,冬季三个月我国青藏高原大部、黑龙江和长江以南部分地区达到“冷冬”标准(距平≤ -0.5摄氏度),新疆北部等地部分地区达到“暖冬”标准,但在很多地方,其实偏冷偏暖的程度不大,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的占比也接近五五开,因此从全国角度上说,这个冬季的平均气温基本是“正常”冬季。


当然,这冬季三个月的表现和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的预测相近,在这个冬季里,我国多地先暖后冷,符合当时后期冷空气转强的预测。而3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2021年度《中国气候公报》也正式发布。这份公报分析了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的各种天气和气候数据,在这当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2021年我国全国平均气温为10.5摄氏度,较常年偏高1摄氏度,为1951年以来最高,且四季气温均偏高。


从分析数据上看,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大部气温都相较于常年同期偏高,而2月和9月的气温更是历史同期偏高——比如2021年2月过分偏高的气温直接将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多地一度偏低的气温逆转,最终迎来了一个偏暖的冬季。而2021年的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到12天,较常年偏多4.3天,区域性高温过程为1961年以来最多。


那有的网友就要问了:不是说什么“双拉尼娜”出现了,难道一点都不起作用?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太平洋已经连续经历了两次拉尼娜事件,组成一次“双峰拉尼娜”,换句话说,2021年全年基本都在拉尼娜背景环流之中,要么是拉尼娜到来后要么拉尼娜来临前。


但拉尼娜对于气候的影响非常复杂,和我国的影响也只能说是“遥相关”,大气中还有多种气候因子“操控”着我国的天气和气候。但很显然,这个1951年以来最热一年,极端天气事件也相当频繁,比如发生了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河南暴雨事件,2021年的气候异常之多,程度之甚,必然在气候观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DH2HBJ0511ATND.html?f=post2020_dy_recommends

过去四年史上最热 未来五年可能更热

2019-02-08 06:32

上图以1850年至1900年的工业化前全球平均气温为基线,图中黑色曲线代表观测到的全球年平均气温数值,红色区域和紫色区域分别代表此前和未来5年的预测值。(图片来源:英国气象局官网)

多家权威机构6日确认,2015年至2018年是自100多年前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年。英国气象局预测,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过去四年还要热,

https://www.sohu.com/a/293667233_34896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404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5969.html

上一篇:[转载]是地震的预兆吗?河南洛阳一村庄遭大量蛇入侵,躁动迹象有何寓意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与4月28-30日潮汐组合对应:4月27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