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近全食的月偏食最令人期待:关注11月强潮汐组合
11月天象很精彩,接近全食的月偏食最令人期待
作者:周润健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1/10/31 10:02:00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新华社天津10月31日电(记者周润健)天王星冲日、月掩金星、土木伴月、狮子座流星雨极大、月偏食……11月的“天宇剧场”,这些“天象大片”将轮番上演。其中,非常接近全食的月偏食堪称“超级大片”,最令人期待。
11月5日,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天王星将上演“冲日”,届时,天王星的亮度可达5.7等。“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借助于小型天文望远镜和星图寻找,公众有望欣赏到这颗呈蓝绿色的星星。”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说。
11月8日,月掩金星将现身天宇,届时月球会在明亮的金星前面路过,挡住金星。“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地区可见。但本次天象发生的时间是在白天,观测难度很大,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而对于不处在掩食带范围内的人来说,可以看到一次视觉效果非常好的金星伴月。”杨婧说。
11月11日,土木伴月会再次上演。“由于土星和木星的亮度在减弱,相较于9月和10月的那两次,这一次的视觉效果略逊一些。但如果天气晴好,肉眼依然清晰可见。”杨婧说。
11月18日,被誉为“流星雨之王”的狮子座流星雨将迎来极大,极大时ZHR(在理想观测条件下,辐射点位于头顶正上方时,每小时能看到的流星数量)为20颗左右。“遗憾的是,极大期间恰逢满月,明亮的月光会对观测造成强烈干扰。”杨婧说。
11月19日,一场月偏食将震撼登场。“这是今年第二次月食,也是最后一次,上一次发生在5月26日,是月全食。这次的月偏食发生在日落时分,观测条件较好,无需熬夜就可以观看。”杨婧说。
天文预报显示,本次月偏食食分较大,达到0.978,非常接近月全食(俗称“红月亮”)。本次月食,亚洲东部、大洋洲(除极西部)、太平洋、北美洲、南美洲、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西部、欧洲极西部和极北部、北冰洋可见。
“本次月偏食持续时间较长,历时3个半小时。月食发生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带食月升范围内,即月亮升出地平线时,正好处于月偏食阶段,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除西部少部分地区,其他地区的公众都能欣赏到这次奇妙的天象。”杨婧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0/468100.shtm
|||
2021年11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2021年3-6月、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1-2月、7-10月(异常多的4个月,值得关注)为弱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A:11月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3度,11月4日为日月大潮,11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潮汐组合B:11月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6.35度,11月11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C:11月1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24度,11月19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D:11月2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6.36度,11月19日为日月大潮,11月21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E: 11月30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7度,11月27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022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