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杨学祥:“构造干旱”叠加“气象干旱”

已有 2281 次阅读 2021-3-30 11:02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杨学祥:“构造干旱”叠加“气象干旱”

www.gesep.com 2010年04月01日 来源:21世纪网  阅读:412 发表评论

核心提示:中国西南诸省旱情还在发展,而关于旱情和气候异常未来走向的讨论也日趋升温。实际上,西南干旱也是对此前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GBN报告)部分证实,在这份报告里面,有专门对中国的气候状况的预测。

  中国西南诸省旱情还在发展,而关于旱情和气候异常未来走向的讨论也日趋升温。实际上,西南干旱也是对此前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GBN报告)部分证实,在这份报告里面,有专门对中国的气候状况预测: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是否未来真如GBN报告所言“北涝南旱”,也许并不着急下结论。但是这份报告带来的思维冲击是很大的。最早发现美国报告的国家气候中心罗勇研究员说,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前我们很少考虑到,气候会在慢慢地渐进发展的过程中发生意料之外的突然变化,比如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的趋势中,是不是会出现突然降低的可能?”另一方面,目前气候学家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更多地只是涉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等等,“这份报告提醒我们,气候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因为气候突然变冷,会导致农业产量降低,引起食物短缺;洪水和干旱这些气候极端事件将导致淡水供应和水质降低;冰和风暴将导致战略性化石能源的供应中断。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的“30年气温周期理论”似乎也在证明“北涝南旱”。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南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构造干旱”巧遇“气象干旱”。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我们回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而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旱情之后,无论是官员还是学者都众口一词表示“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30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

  1977-2003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农村改革开放成效显著。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日程。我们早在2008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等灾害将接踵而来。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太阳黑子和潮汐变化规律,2012年太阳黑子峰年可能带来高温和强风,2014年-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可能使高温、强震和干旱达到高潮,2018-2020年的太阳黑子谷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震和流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风和强震。

  (杨学祥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http://www.gesep.com/news/show_0_18928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9297.html

上一篇: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发生5.8级地震:关注3月28-30日强潮汐组合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3月30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4 许培扬 郑永军 杨文祥 晏丽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