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潮汐周期控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数据检验

已有 1553 次阅读 2020-12-3 20:1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周期控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检验数据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2020年10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A:10月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10月2日为日月大潮,10月4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与10月3日开始的曲线下降对应。

nino342020-10-05-12.png 

潮汐组合B: 10月9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4.3658度,10月10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与10月6日开始的曲线上升对应。

nino342020-10-08-12.png 

潮汐组合C:10月1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0度,10月17日为日月大潮,10月17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与10月15日开始的曲线下降对应。

nino342020-10-17-18.png 

潮汐组合D: 10月2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4.4228度,10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与10月23日开始的曲线平移对应。

 nino342020-10-25-12.png

潮汐组合E:10月29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10月31日为日月大潮,10月31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与10月26日开始的曲线快速下降对应。

nino342020-10-31-18.pn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3347.html


2020年11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A: 11月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4.4855度,11月8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与11月7日开始的曲线上升对应。

 nino342020-11-08-18.png

潮汐组合B:11月1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5度,11月15日为日月大潮,11月14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与11月14日开始的曲线下降对应。

nino342020-11-16-18.png

潮汐组合C: 11月1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4.5127度,11月22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与11月20日开始的曲线上升对应。

nino342020-11-22-18.png 

潮汐组合D:11月2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11月30日为日月大潮,11月27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与11月25日开始的曲线下降对应。

 nino342020-11-30-18.pn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3357.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4):367-370

2.  杨学祥.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4.  周秀骥, 陆龙骅, 卞林根, 等.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6. 1~5, 43~50, 74~85, 132~139, 370~392.

5.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61001.html

上一篇:12月3日太阳黑子监测和新冠疫情发展数据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0年12月4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4 郑永军 杨文祥 许培扬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