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今三伏天出现降雪
2020-08-21 08:59
今年秋天拉尼娜发展的概率再次上调。
一个月前,金网小编整理发布了一篇关于气候的文章,名为《日美气象机构预测2020年秋季北半球可能出现拉尼娜,今年会有个寒冷的冬天?》 , 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到了本月,相关信息又出现了一些变化,而且随着小编的深入追究,还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论调,这些都有待小编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一个不知道真伪的论调:
文章来源于杨学祥科学网博客,发表于2016年。文章认为,到了2020-2021年,会有7-8个强制冷因素强强叠加,包括小编所提到的拉尼娜,可能会给中国带来60-100年一遇的严寒冬天。
然而许多网友却对此论调不买账:
不过,杨学祥教授的预言还是有一部分正在慢慢趋向实现。
8月,日本气象厅、NOAA分别发布了关于“ENSO”的最新动态, 和7月相比,8月关于太平洋大气模式演变的预测更加清晰了——今年秋天拉尼娜发展的概率再次上调,目前概率已经增加至60%,而此概率在上个月只有40%。
最近,NOAA的预报员们已经发现,太平洋上的信风增强了,这能冷却热带中东太平洋的表层海水,能推动拉尼娜的发展。
此外,太平洋深层的冷水团也开始增加,这对预报员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前,NOAA对于拉尼娜的态度暧昧,是因为7月太平洋深层的冷水团一直在减少,但如今8月太平洋深层大约100米-150米深度出现了较大范围温度明显偏低的冷水团,这个重要因素对拉尼娜的预报提供了支持,因为偏冷的深层冷水团最终能浮出水面,最终导致表层海水温度持续走低。
拉尼娜的气候现象
拉尼娜要来了,它会造成什么样的气候现象呢?
这里是无法判定的,不过我们可以简单说明下2008年的拉尼娜,看看那时候的的影响有多大。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08年的拉尼娜现象起始于2007年的第三个季度,并且200年第1季度就发展出了中度到强度的拉尼娜特点,一直出现到了2008年5月才结束,而从2008年2月开始,拉尼娜现象从顶峰状态逐步减弱。
拉尼娜顶峰时,出现了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其中有7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1516.5亿人民币,受灾人口超过一亿人。
当然也有少部分的专家强调,2008年冰雪灾害天气是多种因素造成,拉尼娜不是唯一祸因,算是一种综合性的气象灾难,但是大部分的专家都认为“拉尼娜现象”是最主要因素。
三伏天出现降雪
2020年7日31日,玉树州大部出现了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其中,清水河镇出现罕见的降雪天气,积雪深度达1.0厘米。
气象专家介绍,受低涡活动和副高共同影响,今年入汛以来,玉树州持续性降水,几乎没有晴好天气,盛夏季节玉树地区气温较历年平均偏低,也是导致此次清水河镇出现降雪天气的原因之一。
2020年8月17日,甘肃甘南普降大雪,厚厚的雪将草原掩盖了起来。根据当地村民表示,往年的降雪大约从十月初开始,今年的降雪提前了一个多月,对当地农牧业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
来源 |中国气象爱好者、快资讯视频、中国天气网
https://www.sohu.com/a/414249684_657035
2020-2021特强极寒:大家准备好了吗?
已有 20877 次阅读 2016-4-13 12:2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冰期, 强潮汐, 地球轨道, 太阳活动, 叠加效应
2020-2021特强极寒:大家准备好了吗?
zecrio 2016-4-12 23:43留言:
2020-2021特强极寒将从欧亚延伸到北美整个北半球。7-8个强制冷因素强强叠加,除了拉尼娜、拉马德雷外还有强震、地球公转半径达到最大值、天文条件(2020年八大行星高度集中)、强潮汐、太阳黑子极小值这7个因素都叠加到一起,可能给中国带来60-100年最严寒的冬天,也许能够达到1967-1968年的水平(冬三月严寒、平均最低气温为1890年以来次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度冬季,低温仅次于100多年以来的1892-1893年冬季)。1967-1968年全国大部冬季平均气温是零下6.9度,比1951-1980年这30年偏低2.3度、比1961-1990年这30年偏低2.2度、比1971-2000年偏低2.6度,比1981-2010这30年偏低3.8度。这个偏低数据是根据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平均来计算出来的,极寒之厉害可见一斑,2020-2021可能有望达到这个程度,大家准备好了吗?
博主回复(2016-4-13 12:09):推荐阅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690.html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和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和57万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和2000年)分别缩短了76和44万公里。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9]。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19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60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19世纪略超过60年,之后缓慢变短,到20世纪后期月在55年至60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10]。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7摄氏度,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172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809.html
视频|世界气象组织:拉尼娜现象9月至11月发生概率达60%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08-30 08:07:28
http://www.kankanews.com/a/2020-08-30/0019506276.shtml
预测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