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温室效应只是表象 气温变化内在规律争议不断

已有 4184 次阅读 2019-2-3 10:2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 自然规律, 冷暖周期, 大自然的报复

 温室效应只是表象 气温变化内在规律争议不断

                                  杨学祥

 

关键提示: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只给出了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浓度的对应性,并未给出全球气候5亿年大冰期和温暖期、10万年冰期和间冰期、1800年小冰期和气候适宜期、200年延长太阳黑子周期、准60年拉马德雷周期、18.6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变化周期等等的冷暖周期交替的原因。

全球持续变暖的拥护者把温室气体的增加看成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唯一决定因素,预言伴随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愈演愈烈。

温室效应的预言屡屡受到大自然的报复,2019年初美国极寒天气就是当头一棒。西方不严谨的科研值得关注。

 

相关博文

 

欧洲人殖民美洲引致地球变冷?西方不严谨的科研

2019-2-3 00:24

李兆良2019.2.2 

 

西方有名的学刊不一定发表严谨的论文,不能迷信西方的科研一定正确。

下面是一个最近的例子。 这篇的作者是伦敦大学与里斯大学地理学系的学者写的,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文章认为“哥伦布引起欧洲殖民美洲,杀害了百分之九十的原住民,减低大气的二氧化碳,引起地球降温”。这篇文章只从一方面来考虑地球降温,而没有考虑别的因素,造成极大的误导。必须声明,欧洲人殖民美洲,屠杀了90% 以上的原住民是不可宽恕的罪行,但是,把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归咎于原住民人口大量减少是偏颇的。

科研是严肃的事情,不能带有政治立场,有意或无意用片面的、有选择性的数据来解释既定的结论,必须是全面考虑问题,多方考证,得出无可辩驳的结论,才是真正科研的态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1160489.html

回复 | <img border="0" width="14" height="14" src="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 alt=赞 onmouseover="dianzanuser(5174422, 2277);" title=赞 onclick="dianzan(5174422,1160489);" jQuery18305597842797056267=34 original="static/blog/images/kong.png" loaded=true onappear=null > +1 [1]杨学祥   2019-2-3 07:35

    按此逻辑,中生代恐龙霸居全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原因;而后恐龙大规模灭绝,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是第四纪大冰期产生的原因。难道世界变化成因如此简单?

李兆良 回复 杨学祥 回复杨学祥

    是的,这篇地理学学者的文章看问题太简单化了。

2019-2-3 07:4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全球冷暖争论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

  人们可能对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67]。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33《东洋经济周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彼得森。他们的理论现在变为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可以不足500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8]。纵观历史多歧路,未来的主流又会是谁呢?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媒体披露的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2.8摄氏度,北欧下降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2.2摄氏度。自然自有自我调节机制,争论仍在继续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3862.html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温室气体水平创新高

 

2018112321:33  来源:新华网分享到: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温室气体公报》称,大气中温室气体水平再创历史新高,且上升趋势并未出现逆转迹象。这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长期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极端天气。

报告说,作为大气中主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2017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5.5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高于2016年的403.3ppm。此外,甲烷和氧化亚氮这两种长寿命温室气体的浓度也有所上升。

所谓“长寿命”是指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报告说,自1990年以来,长寿命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的“辐射强迫”效应总体上增加了41%,其中过去10年间二氧化碳对这一增长的贡献率占到82%。在温室效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辐射强迫也会随之增加。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必须在2050年左右达到零,才能实现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的目标。

世界气象组织的这份温室气体报告将为12月在波兰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依据。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说:“如果不迅速减排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将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越来越多破坏性的和不可逆转的影响。”(记者 刘曲)

(责编:龚茜(实习生)、樊海旭)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1123/c1002-30418853.html

 

严寒天气让“气候变暖说”受质疑 事实上极寒也是全球变暖的表现

2019-02-03 07:08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加拿大特约记者 萧达 青木 陶短房 陈一 柳玉鹏 王伟】美国中西部气温比北极还要冷,欧洲多地被大雪覆盖得严严实实,而澳大利亚如同置身于火海一般,巴西、智利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则洪水肆虐。进入2019年才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极端天气已经使世界多地的人类生活陷入了停滞。在美国,极寒天气已经造成包括数名学生在内的至少21人直接死亡,多个州宣布进入紧张状态,学校关闭,地方政府要求人们待在家中,因为在外仅数小时就可能冻伤。与此同时,野火在澳大利亚连日来破纪录的高温炎热中肆虐,过载的电网导致广泛的电力故障,许多野生动物因高温缺水成群死去。极端天气也引发了全球热议。一些政客还趁机“蹭热点”,呼唤“气候变暖赶快到来”。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科学家称,目前的极端天气就是因为气候变暖。《纽约时报》称,地球大气发生的深远变化大大提高了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可能性,人类不得不为更大范围的极端天气做好准备。

《今日美国报》称,随着严寒天气降临到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头上,原本就严重怀疑“气候变暖说”的特朗普和前威斯康星州长沃克等政客更加理直气壮,连日来他们不断在网络平台发言,对“气候变暖说”冷嘲热讽。特朗普日前发布推文说:“全球气候变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快回来,我们需要你!”不过,报道称,事实是全球气候变暖并没有走远。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说:“冬天的暴风雪并不证明全球变暖不会发生。”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1日表示,美国出现的寒冷天气不能否定气候变化的存在。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引述多名专家的话称,北美极寒天气是由来自北极的极地涡旋造成的。实际上,全球变暖在南北两极体现得更明显,比如北极的变暖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区快2倍,北极变暖会挤压原来盘踞在北极的冷气团,将其向南推动,造成极寒天气。

“美国天气将坐上过山车——创纪录寒冷后将是创纪录的升温。”德新社2日称,美国的天气很疯狂。根据天气预报,在经历了极寒后,美国多地气温将大幅上升。在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市,未来两天气温将从零下35摄氏度升到零度以上约10度。

《纽约时报》引述美国艾奥瓦大学气象学家柯登的分析称,北美的严寒和南半球的酷暑都是极端天气现象,“从广义上说,一个更热的星球会令各地极端天气更频繁、更强烈”,因为“极地变暖会引发气流的变化,将极地空气推向中纬度地区”。报道称,与极寒相比,每年的酷暑可能更难熬,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有历史记录的20个最热的年份都是在过去22年中出现的。美国PLOS Medicine最近的一项研究预测,到2080年美国与热相关的死亡人数将增加5倍,而不发达国家更严重,如菲律宾预测同期同类死亡人数将增加12倍。

http://www.sohu.com/a/293103612_162522

 

世界气象组织:2018年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在即,世界气象组织29日发布世界气象组织临时性《气候状况声明》报告称,2018年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温和酸化、极端天气等并无弱化迹象,要实现控制全球升温的既定目标,必须做出前所未有的改变。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创下有记录以来第四高位,而有记录以来20个最热年份都出现在过去22年,其中最近4年占据了排行榜前4位。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根据气象组织近期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2017年大气中温室气体水平再创新高,且上升趋势并未出现逆转迹象。这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长期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极端天气。

http://www.sohu.com/a/279138086_118392

 

2016年和1998年最热比较:2017年与1999年同样变冷

已有 2046 次阅读 2017-1-21 15:02

2016年和1998年最热比较:2017年与1999年同样变冷

                            杨学祥,杨冬红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326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5125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90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192.html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已有 4256 次阅读 2016-4-25 05:48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杨冬红1,杨学祥2

1 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 长春  1300262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  130026

 

 要: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2004200520072012年印尼48.5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超级灾害链,拉马德雷冷位相,强震,低温,流感,经济危机

 

引言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8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1]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1 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

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并预测拉马德雷冷位相为8.5级以上地震活跃期。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4]

 

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这一数据在2016-2018年还将继续增加。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5]

 

2  中国7级地震的统计特征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3852914,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北纬3721分,东经11455分)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9度强;1966322161946,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北纬3732分,东经11503分)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10度。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这是一次久旱之后的大震。

1966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中间十年,邢台地震是中国东部地震高发的前兆。2016年进入相同的地震周期。

 

3  2016-2020年将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给全球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24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2020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1122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200年。近20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2[4,6]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1980-??

低温?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15-17世纪小冰期和2020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和大于Ms 8.5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7]

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70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物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1~3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1]。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小冰期的到来。研究报告称,1275年到1300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盐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1430年到1450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2)。

其四、地球轨道周期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57万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2000年)分别缩短了7644万公里。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8]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19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60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19世纪略超过60年,之后缓慢变短,到20世纪后期月在55年至60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9]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我们的结论:地球的气候变化不仅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而且与潮汐强度、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2004-2012年全球已发生Ms 8.5级以上强震6次,与1998年以来变暖减缓相对应。地震火山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潮汐变化还有约200年周期和50-70年周期,对应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年周期和拉马德雷50-70年周期。目前处于2007年以来发生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对应超前的1974年潮汐高潮和20世纪50-70年代的低温期。根据以往记录,这个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这次变冷过程被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迅速变暖所打断,198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是自然因素,温室效应包含人为因素。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本周期内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2)。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

此外,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10]。早在2008年和2014年我们就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的最大值时期(见:杨冬红等,2008[11]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到高潮。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4 流感世界大流行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我们早在2006年就发现拉尼娜/厄尔尼诺与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对应关系。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12]1900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见表2)。

我们在2007年预测,2007-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5-2007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8年则是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2008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2006-2008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2007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3-4]

事实上,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比原来预测晚一年)和中国严重低温冷害年,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世界流感爆发(比原来预测晚一年),这表明世界流感爆发的6大统计特征具有可重复性。

 

3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1890-1924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1947-1976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2000-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低温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25.4, 13.1

26.7, 12.1

57.1, 103.9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4.4,38,141.7

93.8, 105.9

15.5, 12.6

2007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6

1975-1976

4.4,38,141.7

10.2,15.1,47

15.5,12.6

2007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6.8, 6.3

12.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190.2,184.8

105.9,105.5

12.6,27.5

2009

2015

2018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6.3

2.7

103.9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190.2

105.9

12.6

2008谷年

2013峰年

2020谷年?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1888o

1902o

1918o

6.8

5.0

80.6

1957o*

1969o*

1976o*

190.2

105.5

12.6

2008

2016

2018?

世界流感爆发年

 

1890

1900

1918-1919

7.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7

190.2,184.8

105.9,105.5

27.5

2009

2016

2019

 

根据预测,2016-2017年将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低温冻害,2018-2019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20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18-2020年具备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条件。

 

5        2016年和2020年可能发生长江巨洪

 

   冯利华和陈立人在2001年指出,形成长江3次巨大洪水有4个遥相关因子:(1)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191319331954197619962020年);(2)厄尔尼诺事件,(3)青藏高原南部7级以上大震;(4)青藏高原大雪。

193119541998年具备了三个以上条件,因此出现了20世纪长江的三次巨洪。1976年也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尽管1976年是厄尔尼诺年,但在1976年青藏高原南部未发生大震,故长江1977年未出现巨洪。根据以上认识可以推断,在2020年(太阳黑子活动的下一个磁周期转变年)前后,如果3个因子的出现时间互相重叠,那么长江有可能发生21世纪第一次巨洪[1314]

    201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2015425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但是,2015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按照长江巨洪的3因子标准,2015年不会发生类似1998年的长江巨洪。

    用以上认识去验证19世纪的长江巨洪就不能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如19世纪排在第一位的长江巨洪出现在1870年,尽管1868-186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并且1869110缅甸发生了7-8级以上的大震,但该年不是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谷年),而是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

    不过,如果把第一个因子的限定条件放宽为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长江容易出现洪水),那么该年还是具备了长江发生巨洪的3个因子[1314]。这一判定标准可称之为长江巨洪新3因子。

我们在20151028指出,2015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2015425青藏高原南部的尼泊尔发生了8.1级以上大震,20151026阿富汗东北部发生7.8级强烈地震,2014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这完全符合长江巨洪新3因子的标准,2016年有可能发生类似1870年的长江巨洪。

 

6        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的一致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1.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2.朱格拉循环(JuglarCycle,中期循环,主循环)1011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11年周期对应);3.库茨涅兹循环(KuznetsCycle,长期循环)2022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22年周期对应);4.康德拉切夫循环(KondratieffCycle,长期波动)5060年周期和吉村循环55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50-70年周期对应)[15]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6-8年,形成一个约7年的整数周期。

2006年,Obridko等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7年的周期[16]2010年,李爱云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7.1年、14.2年、21.3年、28.4年、42.6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17]

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冷位相”为1890-1924年、1947-1976年,“暖位相”为1925-1946年、1977-1999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1913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1973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说21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36]

 

4  PDO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36]

     

1890-1924

193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1890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见表4)。2020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结束,与当前的经融危机风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最新资料表明,20041226印尼9.1级地震和海啸之后,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别发生了7次和6次,而在拉马德雷暖位相的1977-1999年没有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1890-1924年、1947-1976年和2000-2013年分别发生了3次、3次和1次,而暖位相没有发生。

自然灾害是经济危机的晴雨表,经济危机是自然灾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激反应,它们有共同的发生规律,可以称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根据这一周期,我们成功地预测了2009年世界甲型流感爆发,2004-2018年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活跃期,2000-2030年的严重低温冻害,2014-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

本次的经济危机正在形成之中。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5.      杨学祥, 杨冬红.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8-9.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8.      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9.      韩延本, 韩永刚, 马利华等.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60年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62

10.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11.   杨冬红,杨学祥。2008.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3 (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1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3.   冯利华, 陈立人. 20世纪长江的3次巨洪[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1): 8-11.

14.   冯利华 ;骆高远.1997年长江,黄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预警.《水文科技信息》, 1996, 13(2): 53-56.

15.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 al.Solar cycle according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J],S 365,2006:827-832

16.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2010,第2期:16-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539.html

上一篇: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发生6.1级地震 关注2月2-5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2月2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9年2月3日午报
收藏 IP: 221.9.91.*| 热度|

2 周少祥 文端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