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 自然原因不可忽视

已有 4337 次阅读 2018-1-29 07:02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变暖, 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温室效应, 自然循环

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自然原因不可忽视

                              杨学祥


中国气象局专家: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

发布时间:2017-06-02 18:3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邱晨辉苏琬茜

中青在线北京6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实习生苏琬茜)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骗局?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事关全球气候治理的《巴黎协定》,这种说法开始甚嚣尘上。今天,在中国气象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陈峪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此进行了回应:通过几十年的气象观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也带来了一些诸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不利影响。

当天,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也提到,从全球范围来看,近些年,世界气象组织每年都发布全球气候状况声明,其中数据显示2016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高出工业革命前1.1 ——这一数据进一步接近《巴黎协定》所定的控制目标。与此同时,在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7个年份中,有16个年份都出现在本世纪,从这些来看,全球范围内的确正在发生气候变暖。

张祖强说,从中国气象局监测的全国气温来看,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也处于一个气温较高的状况。比如2016年,该局监测到的全国气温较常年偏高0.81 ,是1951年以来历史第三高的年份,仅次于2015年和2007年。

他还提到,从科学界来看结论也是如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全球科学家对全球气候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并发布相关评估报告,也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张祖强说,不管是青藏高原这个地球“第三极”上的冰川消融减退,南极北极的冰带减少,还是普通民众“冬天变暖,夏天高温天气增多”的切身感受,都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全球气候变暖。(教育科学部编辑)

本文来源:中青在线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http://news.163.com/17/0602/18/CLURELJ2000187VI.html


全球气候变暖or变冷,这是个问题......

20180103 21:05:33来源:四川环保

印象中极端天气的出现我们总习惯归结于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然而这样的观点目前有了争议: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变冷了?雾、霾到底有何区别?如何对待环境问题?

针对以上疑问省环科院院长、省环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宏研究员给出如下答案。


气候变暖还是变冷?


关于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思考,叶宏讲,目前就“气候变暖”来讲全球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气候变暖是人为的;二是认为气候变暖是自然现象;三是认为气候变暖是伪命题。他分享到,去年之前,大家一致认为是气候变暖。但是,现在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际上的表述都把气候变“暖”调整为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这是一个中性词了,气候走向可能变暖,也可能变冷。他表示“科学上没有主流观点”是作为我们认识、看待气候变化的一个准则。气候变化不管是人为还是自然,气候变化是肯定的。

既然气候在变化,就需要进行治理,关键在怎么治理?他指出,找准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碳排放。减少碳排放,降低温室气体的产生,而在减排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也可以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对其他污染物的减排,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积极的协同作用。他表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谈环保,也无可厚非。


雾、霾是什么?


空气污染——雾霾。他指出,雾和霾是不同的概念。霾,正规名称是灰霾,是以PM2.5为代表的细颗粒物。雾,则是无害的自然现象。

雾霾是怎样来的?

他认为,主要是源于污染物排放和环境容量变化两大方面。


雾霾怎么治理?


他表示,目前常规手段有三项:查找主要来源;切断主要来源和增加环境容量。同时,他认为,源排放是内因,气象条件是外因。保护和发展不平衡造成复合型污染阶段,规划不当或造成了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局面。他希望,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四川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审视或摒弃从原苏联学来的摊大饼的城市建设方式,因为我们的人口数量和幅员面积与其都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对待环境?


对待环境问题的知与行。他总结环境意识形成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环境知识形成;二是通过一般了解形成;三是人云亦云形成。

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他分析到,一种是客观理智、应对有方;一种是主观片面、患得患失;一种就是从众跟风、盲从盲动。他指出,对待环境问题的知与行就是:环境知识与环境意识匹配;政府、企业、个人的环境社会责任要明确;衡量是否完成社会责任的尺度应一致;是否完成社会责任应是处理环境公众事件的基本原则。

http://news.ifeng.com/a/20180103/54785384_0.shtml


评论: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一直在持续增加,无法解释气候变冷的周期性出现,也不能解释最热年新纪录为什么连续三年发生在2014-2016年。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相关博文


2016年和1998年最热比较:2017年与1999年同样变冷

已有 2046 次阅读 2017-1-2115:02  

2016年和1998年最热比较:2017年与1999年同样变冷

       杨学祥,杨冬红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3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5125日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90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192.html

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353.html

上一篇: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和潮汐组合使拉尼娜衰退成为事实:1月29日早报
下一篇:南极洲布韦岛附近海域发生6.6级地震:关注1月地震高潮
收藏 IP: 221.9.9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