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5月14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5月15日午报

已有 1695 次阅读 2017-5-15 12:4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高温, 7天周期, 行星合月

514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515午报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20161117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地震火山活动,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这在图1-2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7天周期。这一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见图3)。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见图1-2)。

13.6天周期和7天周期在气温变化和厄尔尼诺指数变化中非常稳定,我们预计2017511-15日潮汐组合将使厄尔尼诺指数大幅上升,可与图3对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3919.html


12017年5月14日12时拉尼娜指数为0.430,比514000.453减速0.023,减速变快,进入下降区间。429180.801为峰值。本次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与冷空气活动有关。53060.254为谷值。56000.415为峰值.58000.298为谷值。510060.460为峰值.512120.493为峰值。


22017年5月14日18拉尼娜指数为0.416,比514120.430减速0.014,减速变快,进入下降区间。429180.801为峰值。本次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与冷空气活动有关。53060.254为谷值。56000.415为峰值.58000.298为谷值。510060.460为峰值.512120.493为峰值。

地震导致的厄尔尼诺指数变化:升得快,降得也快。

427厄尔尼诺指数下降是24—28日潮汐组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2017423晚报指出,关注424-28日潮汐组合中厄尔尼诺指数的减速幅度。预计27日前后进入谷值。地震火山活动阻碍了这一下降过程。预计28日前后达到谷值,53前后达到峰值。

41300时的0.305为谷值。41600时的0.378为峰值。41612时的0.368为谷值。17日继续上升。4月18日12时拉尼娜指数为0.572,跨过厄尔尼诺门槛0.541900时的0.622为峰值。42118时的0.464为谷值。42418时的0.715为峰值4月25日12时拉尼娜指数0.704为谷值。42618时的0785为峰值。42812时的0637为谷值. 42918时的0.801为峰值。

42918开始,厄尔尼诺指数一路狂降,从429180.801峰值,一直降到5月1日18时拉尼娜指数的0.380,两天减速0.421,跌破厄尔尼诺标准底线。

本次厄尔尼诺指数下降与寒潮和冷空气活动有关。

寒潮强于潮汐组合:从429开始厄尔尼诺指数一路狂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2458.html

5月的日月大潮逐渐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拢。5306时的0.254为谷值。

环保部54日晚通报称,53以来,受北方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影响,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13省市自治区受影响,影响面积约为163万平方公里,多个地方PM10的小时浓度破1000微克/立方米。

关注沙尘暴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56000.415为峰值.5800时的0.298为谷值。

我们在9日预计厄尔尼诺指数在11-15日潮汐组合中大幅上升。

相关报道


58凌晨天空将现木星合月美丽天象:增强潮汐组合

已有 315 次阅读 2017-5-8 06:09

58凌晨天空将现木星合月美丽天象:增强潮汐组合

           杨学祥,杨冬红


木星合月,指木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距离达到最近的天象。一年中行星合月的现象会发生几十次,除“金星合月”之外,“木星合月”是观赏效果最好的。木星合月是行星合月天象中的一种,因为木星的体积比较大,所以是行星合月天象中观赏效果最好之一。对潮汐组合的作用也比较大。


行星合月对5月潮汐组合的影响(来自网友资料和新闻报道):


2017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557 次阅读 2017-3-21 10:09

20175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1月、3-7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72月、8-10月为弱潮汐时期。20175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三个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每年125-47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49-728及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A57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53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58凌晨木星合月。

潮汐组合B 511为日月大潮,515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9.1810度,513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514土星合月。

潮汐组合C522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519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522金星合月。24日水星合月。

潮汐组合D528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9.2146度,526为日月大潮,526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527火星合月。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7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3554.html

20175月潮汐组合的特征

北风型潮汐组合: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0度的日期相距不超过三天,北风活动较强,降现象明显,有利于沙尘天气形成。

南风型潮汐组合: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最大值的日期相距不超过三天,南风活动较强,增温现象明显,有利于雾霾天气形成。

20175月,潮汐组合类型划分不明显,处于转型阶段。

例如:

潮汐组合A57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53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58凌晨木星合月。

潮汐组合B 511为日月大潮,515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9.1810度,513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514土星合月。

解读:

511为日月大潮,与57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相差4天,与515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9.1810度也相差4,所以出现类型转换现象:7-11日北风增强有利于气温下降,11-15日南风增强,有利于气温变暖。这是潮汐7天周期形成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3919.html

5月末潮汐类型转换结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4179.html

我们在11日预计,厄尔尼诺指数在510达到最大值,13日前后达到最小值,15日后达到最大值,下降幅度小,上升幅度大。

实际上,510060.460为峰值(下降后又快速上升).512120.493为峰值。513-14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沙尘暴影响13省份多地方PM10破千

2017-05-05 12:23:18来源:财新网作者:周泰来责任编辑:高昱

  【财新网】(记者周泰来)昨日在北京肆虐一整天的这轮沙尘暴虽然渐离京城天空,但其蔓延范围已经超过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环保部54日晚通报称,53以来,受北方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影响,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13省市自治区受影响,影响面积约为163万平方公里,多个地方PM10的小时浓度破1000微克/立方米。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54,沙尘影响范围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13个省市自治区。

  环保部称,此次沙尘天气来自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方向,同时受到来自北部蒙古国和内蒙古西部的沙尘影响。地面监测显示,53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甘肃北部等地区开始出现沙尘天气,阿拉善额济纳旗当日上午8时起PM10浓度开始上升,至中午14时达到8992微克/立方米。阿拉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境内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三大沙漠,统称阿拉善沙漠,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四位,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

53日下午,沙尘影响地区逐渐向东扩展,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多地陆续受到影响。到54,影响区域扩展至华北、东北等地区。截至54日下午,新疆南疆盆地、甘肃中部、宁夏中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内蒙古、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等地先后出现浮尘或扬沙,内蒙古和黑龙江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局地强沙尘暴。其中547,吉林白城市PM10小时浓度达到3855微克/立方米,10时,大庆市PM10小时浓度达到4006微克/立方米。

  中央气象台称,预计556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甘肃东部、宁夏、陕西大部、山西大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大部、河南、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辽宁中西部、苏皖大部、湖北中东部、湖南西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伴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中东部、河北西北部局地有沙尘暴。为此,中央气象台55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责任编辑:高昱 | 版面编辑:邱祺璞(ZN026)

http://china.caixin.com/2017-05-05/101086580.html

  济南的气温就会坐着小火箭直线上升,

  超过30℃是轻轻松松的事儿,

  看到下周连续三天的35℃高温了没?


3  20175819日济南气温预报

  本周天气预报如下:

  今天夜间到明天多云转阴,明天中午到夜间有雷阵雨,南风3~4级,最低气温18℃左右,最高气温26℃左右。

  9日多云转晴,南风3级,最低气温13~15℃,最高气温28℃左右。

  10日晴间多云,南风3级,最高气温31℃。

  11日多云,局部地区有雷阵雨,南风3~4级,最高气温33℃。

  12日晴间多云,南风3~4级,气温变化不大。

13~14日多云间阴,可能有雷雨或阵雨,东北风3级,气温下降。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5/t20170508_15895451.htm

53开始的沙尘暴也是潮汐转型的结果:430430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9.1108度,与53日月小潮相距4天,导致五一小长假高温,53日月小潮与57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相距4天,导致北风增强有利于沙尘暴形成。

北京将迎“暴晒周”持续5天以上最高温超30

2017051407:20     中国天气网北京将迎“暴晒周”持续5天以上最高温超30

   中国天气网讯今天(14日),北京的大风天气明显减弱,天气晴好适宜户外活动,但紫外线很强,空气干燥,需注意防晒补水和用火安全。下周北京将迎来“暴晒周”,周二起连续多日最高气温超过30,尤其是周四最高温可达34,直冲高温线。

   5月以来,北京频遭大风袭击。昨天,北京气象台发布一周以来第4个大风预警,白天阵风达7-8级,局地有扬沙。据北京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焕安分析,本周北京大风频繁跟“蒙古气旋”天气系统有关。好在随着冷空气的减弱,今天起北京的大风将明显减弱。

根据北京市气象台今晨6时发布的天气预报:今天白天北京晴转多云,北风三四级转南风二级,最高气温27;夜间多云转晴,南转北风二三级,最低气温14。总体风力不大,适宜户外活动,但紫外线很强,空气干燥,应注意防晒补水;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中,需注意用火安全,谨防火灾。


  预计下周北京将迎来“暴晒周”,周二(16日)起连续多日最高气温都将超过30,尤其是周四(18日),最高气温可达34,直冲高温线。

http://news.sina.com.cn/o/2017-05-14/doc-ifyfekhi7597327.shtml?cre=sinapc&mod=g&loc=12&r=0&doct=0&rfunc=16&tj=none&s=0


参考文献


1.Li Guoqing.27.3-dayand13.6-dayatmospherictide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 Adv.Atmos.Sci. 2005,22:359-374.

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in Geophysics. 2008, 23(6): 1813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 on the 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Progressin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YangDH,Yang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 Nino induced by  solar eclipse.Global Geology (in Chinese),2010, 29 (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Chinese),2011,54(4): 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 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 Analysisof Reasons Causing China's Frequent  SmogWeather in 2013. Technology and life. 2014, (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Yang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offormation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Chinese),2013,28(4):1666-1677.

10. 杨冬红,杨学祥.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22(5):1680-1685.YangDH, Yang X X.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 threeiceregulatorsfor El Nino 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 Chinese),2007,22(5):1680-1685.

11. Walker D A. More evidence indicates linkbetween El Ninos and seismicity [J]. EOS,1995, 76(4): 33, 34, 3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5063.html

上一篇:日本西之岛火山和俄堪察加火山喷发:关注11-15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5月15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5月15日晚报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