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周期不可忽视:我们正处于自然变暖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今年或为有气象数据以来的“最热年”气候周期不可忽视
2016-09-14 18:44:00 来源: 央广网(北京)
央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记者张奥实习记者赵梦琪)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美国航天宇航局NASA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将是有气象数据以来最热的一年,而今年的8月份将是最热一个月,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9月份。那英国来说,9月份通常会比较凉,但就在本周二,英国气温历史性的达到了34.4度。
《中国气象爱好者》公众号主编Richard表示:“每年都说是最热的一年。从14年到今年,这三年每年都有这种新闻,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全球陆地气温在逐年的升高。第二个也说明全球变暖可能真的是一种趋势。首先它这个温度大部分来自陆地的温度,那么这些温度受我们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人类活动要消耗能源产生热能;另一方面我们排出这个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对大气的保温作用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两方面是人类活动的;再一个就是地球气候,它有自己的变化周期,可能我们现在在一个变暖的周期中,当然这个数据现在不完整,不能下定论。”
地球有自身的温度周期,暖周期、冰河、小冰河,Richard也梳理了温度变化情况:“这个是古气候研究的范畴,只能依赖考古学的发现。比如说你这个地方,地下埋了哪些动物的尸体,埋了什么植物的痕迹,根据这些来推算当时的温度的情况。根据考古资料,明清可能是一个比较寒冷的时期,唐朝可能是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因为唐朝在这个黄河流域,好像还有大象活动的迹象,很明显唐朝比较暖。再往前说就有点依据非常不足了,数据也非常不足。气候周期跟一个人的寿命,是完全不成比例的。可能大部分人的寿命都不满一百年,但是大的气候变动的周期,小尺度的气候变化可能都是以百年为单位的,然后中期的气候变化可能以千年为单位,长周期的以万年为单位。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环境,气候是持续变暖的,再加上我们现在消耗能源,确实对温度也有影响。以后我们可能有一个能源的平衡点,过了这个平衡点我们能源消耗减少了,到那个时候如果全球还在变暖,就说明我们真的在暖周期。”
本文来源:央广网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http://news.163.com/16/0914/18/C0UPOGH200014JB5.html
我们正处于自然变暖周期
(略)
3. 历史气候的变化规律
3.1 三亿年大冰期周期
3亿年大冰期周期与3亿年太阳系的银河年轨道有关。在距今0.65~1.4亿年前的白垩纪,地球上发生许多费解的事件:地磁场突然倒转;出现许多黑色岩系,说明此时岩浆活动非常剧烈;大洋洋洋底裂开;大气温度比现在高18℃左右;海平面比现在约高150米;地球的自转变快;古生物大量灭绝;大气中CO2的含量十倍于现在;陨石增多;造山作用弱,夷平作用大。对于这些事件的解释可能是,由于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另外此时的太阳系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位于银河系的远银心点。
3.2 2、4、10万年气候变化周期
20世纪最大的科学成就就是确认了米兰科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全球气候和冰期间冰期转换具有2、4、10万年的地球轨道周期,分别为近日点进动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和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10]。
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对应大冬季结束,大春季开始;快速融化始于13500年前到7000年前对应大夏季;7000-5000年前间的冰融量减少对应大秋季;此后海平面缓慢下降对应大冬季。今后两万年,现在至5000年后的大春季对应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5000-10000年后的大夏季对应冰川快速融化、10000-15000年后的大秋季对应冰川融化减弱、15000-20000年后的大冬季对应新一轮的冰盖增长。未来两个大世纪全球变暖是大趋势。而后,全球气候重新变冷,有可能进入新的冰期。
自然界的全球变暖才刚刚起步,我们正在远离冰期和小冰期低温严寒的威胁,下一次冰期离我们还很遥远,全球变暖是未来一万年的自然变化大趋势。
3.3 1200-1800年的小冰期周期
早在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5000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平均周期为1250年[43]。杰拉尔德.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15-17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400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许靖华划分5个气候周期,平均周期为1200年。
3.4 200年冷暖周期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1]。最近发现,潮汐、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a的周期,与200a气候周期相对应[6]。
表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Table 1 The relation of solar activity, volcanic eruption,tides and lower temperature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 时间(年) | 坏天 时代 | 潮汐极大年时间 | 火山活跃时间 | 全球 气温 |
欧特 | 1040-1080 | 1010-1110 | 1062 | ?? | 低温 |
沃尔夫 | 1280-1350 | 1165-1360 | 1264 | 1275-1300 | 小冰期 |
史玻勒 | 1450-1550 | 1420-1525 | 1425 | 1440-1460 1470-1490 | 小冰期 |
|
|
|
| 1570-1600 |
|
蒙德 | 1640-1720 | 1600-1725 | 1629 | 1640-1680 | 小冰期 |
道尔顿 | 1790-1830 | 1790-1915 | 1770 | 1810-1820 | 小冰期 |
|
|
|
|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
|
21世纪 | 2007-?? | 1997-?? | 1974 | 1980-?? | 低温? |
注:数据来自文献[7,25,47]。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3.5 60年拉马德雷周期
近十年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缩写为PDO)密切相关,周期为50~70a。
PDO的特点在于海水表面温度,海平面气压及风场的变化。PDO位于暖位相时,赤道附近及北美洲沿岸的海水表面温度异常温暖,北太平洋中部的海水表面温度则异常清凉。PDO的冷位相与暖位相的海水表面温度相反。每个PDO的位相一般持续20-30年。在PDO暖位相(暖相)和冷位相(凉相)时,冬天海平面温度(颜色代表),海平面气压(等线代表)以及海表风力(箭头代表)异常的典型分布(见图6)⑩。2006年我们发现太阳潮和月亮潮54-56年叠加周期与拉马德雷周期对应,目前为6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阶段。
3.6 18.6年月亮赤纬角周期
最新研究表明,1998年,全球平均温度创历史新高。在此之后,全球变暖停止。“全球变暖间断”是赤道东太平洋长达十年的气候变冷所致。海水温度的波动被称作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PDO),拉马德雷冷位相是“全球变暖间断”的关键(Jeff,2014;杨冬红等,2006,2007,2008,2011,2013a,2013b;杨冬红,2009)。
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18.6-28.6度之间变化,周期为18.6年,变化幅度超过三分之一,所以,最小值对应全球气候变暖,最大值对应全球气候变冷。
2014-2016年连续三年出现最热新纪录,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处于18.6年月亮赤纬角周期的变暖高峰期。
我们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19/c_129453845.htm
http://tech.huanqiu.com/news/2017-01/9988572.html
关注2014-2016年最热预测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在2014年7月21日指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5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度-28.6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18.6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4年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可能使其成为最热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3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年8月史上最热,都是201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9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6865.html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我们在2014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年3月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我们在2016年11月21日指出,研究与预测:2016年恐再破最热一年纪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5744.html
4. 结论
海平面变化的引力模型得出了可靠的计算结果: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和南极大陆沿海海冰减少海温增高的原因。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影响不同领域的学者深入研究自然变化的本质,特别是在气象界。细节的忽略,导致人们对已发生的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向气象学家介绍海洋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很有必要。
能使海洋温度发生改变的因素有五个: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地球接受太阳热能的轨道因素、强潮汐和强震对海水的搅动和混合、冰川消长引发的地球等位面变化产生的洋流和气流的定向运动。具体表现在作者在1996年以来提出的“海底藏冷效应”、“海洋锅炉效应”、2000年Keeling提出的“强潮汐调温效应”、2002年郭增建提出的“深海巨震调温效应”、作者2008年提出的月亮赤纬角对全球气温的影响以及本文提出的北极海冰融化引发北半球严寒的等位面变化机制。
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为1800、200、55、18.6年。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从长期周期来看,全球变暖还能持续400年,3100年将进入变冷高峰。目前也处于200年周期的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55年周期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8.6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16年前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月亮赤纬角由1995-1997年的最小值时期变为2005-2007年的最大值时期(1997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1998-2000年、2007年、2010年最强的拉尼娜事件也是重要原因,见:杨冬红等,2008),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气候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变化都表明,气候变冷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 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