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hVictor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hvictory 血浓于水!

博文

关于刘武青事件

已有 3859 次阅读 2010-4-1 10:4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关于刘武青事件

        刘武青者,重庆桐君阁股份公司公司员工。近些年来通过各种媒介大肆宣扬:他发现了物理学的三个定律,且命名之曰“刘武青定律”。

        我是一个学物理的,但对物理学学得不好,所以不能从物理的深层面上发表一些意见,只是就此事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我要说得是,在刘事件出来之后,之初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所谓的大家(如院士,教授,研究员)之类的人站出来于以驳斥,反而听任自流。在山西量子学会议上刘还发表了论文(在刘的网站上有做报告时的照片),并以此认定中国的顶级专家已予以认可。在这里,刘先生混淆了一个概念:所谓开“学术会议”,不是说他的研究是否就被认可,而是大家就近期所做的工作互相交流一下。看有没有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的可能。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通过提问和相互讨论来验证自已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研究方法是否可行、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研究前景是否乐观。哪么如果你的研究太过于小儿科、或一个人都没有兴趣、或一个人都看不明白,那么就可能不会有人提问和你进行讨论,那也不能就说你的研究都符合合理性、前沿性、创新性、历史性等。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处于一个升平盛世,政平民和,允许有各种各样的思潮存在。因此,也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平民科学家”,就据之门外。

      再一点,刘先生做得值得商榷,自古以来,以某个科学家命名定律或定理非常普遍。如果某个定律或定理以他命了名,那是莫大的荣耀。但从来都不是自已提出来的,都是他做的贡献为世人所肯定,认为他的工作无人替代,不以他名命名之不足以显其荣。而刘先生,提出了所谓“刘氏三定律”,真实性和正确性还有待商榷的情况下,就这样招摇过市,未免有点过火。

      第三点我要提醒刘先生的是,不是说不提倡所谓的“民间科学”家,也不是说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要去从事科研,也不是说没有闹明白的结果就不要对任何人说出口,也不是说非得博士专家才能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而要说得是,科学面前人人应该“谦虚”。你似乎反复在提爱因斯坦,“誓于爱氏试比高”,但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是有原因的。在这里,我总结几条我认为正确的原因:1)爱因斯坦出身犹太人,天资聪明,这是一个基础的基础。当然我不是走种族主义道路,众所周知,推进人类文明大跨步前行的往往是犹太人。比如自然科学领域的爱因斯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马克思。2)他出身于德国。当然我不是崇洋媚外,从德国近现代史可以看出,德国人崇尚科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他有世界最好的大学有芸芸无数的巨人科学家,因此德国人的科学思想已渗入到他们的骨髓,孕育了他们的灵魂。3)他就学于瑞士。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式,瑞士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土。云集了大批顶尖的科学家,有着先进的教育方式和前沿的智力开发系统。爱因斯坦就学的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老师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他的很多同学后来也都成了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4)刻苦努力。虽然爱因斯坦在上大学时是有名的逃学者,不去上课,经常抄作业。但他的大学成绩除了良之外都是优秀,这也反映了他学有余力的能力。他天天泡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阅读理论原著和时新杂志。实际上,他博士毕业之后,与当时最前沿的物理学家水平已经相当。5)有意的讨论。他毕业后,都知道他到了专利局。但他与几个有志青年成立了所谓的“科学院”,定期进行研讨,使之能感受当时的理论前沿。6)贤内助的支持。爱因期坦与他大学同学米列娃结婚,据说他的很多成果的获得与他老婆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她为他承担所有家务,另一方面对他的理论工作给了很多有益的讨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伟大理论成就的获得不是那么简单的。当然二十世纪中期之前,由于理论知识集累的不够充分,如果加上天才的个人,可能会成为科学的英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说,科学已经成为一个大海,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学习前人的成果,别说有所创新了。即便有条件成熟之人,也只能做些推进性的或点点滴滴的贡献。所以,在科学面前,应摆正自已的位置。

       不过在这里我应该做一些肯定。

      首先,不提倡,当你做出你认为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之后,密藏不宣、束之高阁、孤芳自赏。在这里,我想到了法拉第和开文迪许这两个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法拉第出身寒门,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他的文章写得非常不好,他的数学非常糟糕。但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哲学家的思想,他做出了泽背后世的杰出贡献,但据说他的很多成果都出自于它的《日记》和《电学实验研究》这两本近似实验记录的书籍。他自始自终都在做一个“平民科学家”,舍掉了许多可以得到的荣华富贵。而开文迪许虽然出身名门,要什么有什么,但其从事科研纯粹出于爱好,不图名不图利,当许多人推崇他发现氢气时,他谦逊地说:“这事早有别人注意到了”。他的许多论文和实验报告,都没有急于发表,特别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他可能由于慎重,也许由于羞怯(他人很孤僻),大都是他自认为没有足够实验依据而不去发表的。近50年间,他没有写一本书。后来很多人做出的成果,在整理他的文献时发现他都所做的结果都比别人要早,失去了本应属于他的成就。我们不提倡这两个做法,我们支持有工作就拿出来,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推进。在这一点,我是肯定刘先生的。

       再者,在现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发散的思维是允许存在的。比如日本一家电器制造商(哪个忘了)在东京的研究院里,包括各颜各色的研究人员。如学经济的、学金融的、学哲学的、甚至学医学的与学工程的一起进行研究。他们互相之间能够碰出许多新颖的灵感。从古自先,考证可知,科学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代,都是允许各种思想进行融合的时代,都是学术自由的时代。比如先秦的诸子百家,正是处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再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处于意大利分裂,各种思想混杂的时期;再比如现在的美国,之所以长胜不衰,是因为世界各国的人才都会集了他那里,思想火花碰撞,吸收了各民族最优秀的因素。再举一个真实的科学例子,在光学的发展中,菲涅耳作出了很大贡献,发表波的波动说时(好像当时只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包括泊松这样的大科学家都反对。但最终世界还是屈服了真理。所以,在此,刘先生敢于陈词自见的作风,是值得学习。但应注意方式方法。在这里,我提醒的是,对刘先生个人攻击做法是不对的,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是,让我们一起加入到“真理”的讨论中,在讨论中澄清真理,理解真理,推进真理。

        对于刘先生,使我想到了战国时的赵括,纸上谈兵。具体他的“成果”是否正确,还需要时间和深入的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586-307909.html


下一篇:《墨经》中的光学成就(附古文及我的解释)
收藏 IP: .*| 热度|

4 郭向云 鲍海飞 唐常杰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