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美国防官员及专家担忧中国太空能力威胁美霸权地位

已有 2686 次阅读 2016-2-23 21:10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国防官员及专家担忧中国太空能力威胁美霸权地位

 

美媒称中国渐成太空领军者威胁美支配地位

中国计划2016年发射20多个空间任务,使得今年将成为其快速壮大的太空计划最忙碌的年份。美国国防部官员以及安全分析家对中国着力加强太空军事能力的做法感到担忧。

 

2016-02-23 00:11: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美媒称,《星球大战》的续集恐怕来得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早,因为中国正将大量资源投入外层空间计划,可能燃起与美国新的紧张。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2月20日报道,中国计划2016年发射20多个空间任务,使得今年将成为该国快速壮大的太空计划最忙碌的年份。继2015年成功发射19项任务后,中国现在又规划了一系列民用、军用任务,包括试验新火箭、发射太空实验室、磨炼载人航天飞行能力,将新的卫星送上轨道。同时,还要推进两项计划,一项是到2022年实现可居住太空站联线运行,一项是到本世纪20年代中期实现中国宇航员登月。

报道称,另一方面,这个亚洲巨人还在投资发展反卫星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战争中摧毁或者瓦解天基装备。考虑到美国的大量情报搜集和通信活动仰仗卫星实现,因此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这在不断加剧紧张,美国国防部官员以及安全分析家对中国着力加强太空军事能力的做法感到担忧。

报道称,目前,中国每年在太空计划上的投入远远低于美国航天局今年190亿美元的预算。虽然中国在太空技术和知识方面仍然落后美国数十年的距离,但是,凭借现有的科技以及低廉的劳动力与物资市场,中国成功地加快了创新进程。这种战略是有效的:15年来,中国开始缩小与美国和俄罗斯对手的差距。

报道称,中国民用太空活动进程加快对美国在太空中的支配地位构成进一步的威胁。现在令美国担心的是,在可预见未来的某个时刻,中国人可能超越甚至远远甩开美国太空业。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战略技术项目高级研究员、主任安德鲁·刘易斯说:“这样做既发展了民用项目营造出威望,又发展了军用项目增强了权势。”“情况表明,中国人正朝着太空领军者的角色发展——即便不是唯一的领袖。”

报道称,今年计划的20多个发射项目包括中国长征7号和长征5号火箭的首飞,后者是目前重量最大、科技最尖端的火箭。

最引人瞩目也是最雄心勃勃的任务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即长征2号F火箭将把神舟11号飞船及3名宇航员送往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天宫2号实验室是一个可居住的太空舱,今年上半年将择机另行发射。

天宫2号虽然不用于长期居住,但它是中国朝着建造自己的、类似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或国际空间站那样的能够长期居住的空间站方向发展的一块重要跳板。

报道称,神舟11号发射任务可以让中国科学家研究技术,并在这个十年晚些时候发射永久性空间站核心舱前找出潜在的工程缺陷以及其他问题。如果这个时间表能够如期推进,那么中国希望到2022年实现自己的空间站联线运行——部分安全分析家担心中国可能把这个空间站用于军事目的。

除了这些任务外,中国此前还有着一长串任务组合,前些年启动的若干科学技术项目进展不断。其中有一个绕月飞行器,目前正在寻找未来机器人登月的合适地点(很可能是在2017年),并为中国宇航员本世纪20年代中期登月铺路,这一功绩将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人终止阿波罗计划整整50年后唯一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国家。

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技术专家和荣誉退休教授约翰·洛格斯登博士说:“这一切的重大意义在于中国显然打算拥有有竞争力的空间能力。”即便中国人实现了上述所有里程碑,也不过是美国和苏联30年前的水平,但他们仍然完成了成为现代太空强国的许多指标。

洛格斯登称:“这些是强大的太空计划自然发展道路上的一些步骤。不是值得担忧的成功或者里程碑,只要我们自己的计划继续前进就行。”

报道称,鉴于美国在太空技术和能力方面与中国拉开的巨大的全方位差距,洛格斯登说,认为中国的太空计划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超越美国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不过,中国民用太空计划与军用太空活动紧密关联倒是让人担忧,特别是让美国担忧。

 

外媒评述:“神龙”空天飞机强化中国太空战力

参考消息网1月27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的军用太空项目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近的改革而得到助推。

据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1月25日报道称,中国一位军事专家1月早些时候披露,中国名为“神龙”的空天飞机很可能会配备给新组建的战略支援部队,那是解放军新设的高科技战争部队。

报道称,去年年底,中国宣布对解放军进行大规模调整,包括将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成立旨在打太空战、网络战和电子战等高科技战争的战略支援部队等。

报道称,香港《东方日报》1月8日援引军事评论员宋忠平的话说,战略支援部队将由网军、天军以及电子战部队组成。宋忠平还说,这支新部队将配备既能在大气层内、也能在大气层外飞行的“神龙”空天飞机。据说,这款飞机堪比五角大楼试验性的X-37B太空飞机。

宋忠平说,这款空天飞机既可作为太空武器发射平台,同时也能承担侦察监视、情报和预警任务。

报道称,这是中国军事专家首次将“神龙”与中国不断增强的太空战能力联系起来。

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塞西尔·黑尼日前表示,中国正在研制一系列太空战武器。他在一家智库发表演讲时说:“对手在太空中进行敌对活动的能力构成了多方面的太空挑战,甚至可能威胁国家主权与存亡。”

黑尼说,中国军队拥有先进的定向能武器,能够致盲卫星。中国去年还发射了一枚携带20颗卫星的火箭——这个搭载数量对中国来说是创纪录的——有打太空战的潜质。此外,中国还进行了第六次高超音速滑翔载具试验并取得成功,这种载具的速度能够达到音速的十倍。

报道称,军事分析人士说,解放军计划让战略支援部队使用“神龙”飞机,凸显出其太空战能力的提升。

解放军还在研制包括可投放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高超音速滑翔载具在内的全球快速打击武器、反卫星导弹和武器以及导弹防御系统。

报道称,美国国际评估和战略研究中心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里克·费希尔在谈到宋忠平有关“神龙”的言论时说:“‘神龙’一直是个军事项目,太空战是新的战略支援部队的主要任务。”

“神龙”从2007年开始研制,最起码在数年前进行过一次试验,是从轰-6轰炸机上投放的。

费希尔说:“中国没有(对‘神龙’)进行轨道试验,原因之一恐怕是担心如果飞机落入其他国家,可能就无法收回了。”

费希尔还认为,解放军发射军民两用的“神龙”空天飞机的可能性很高。这种飞机是中国研制大型太空飞机并在本世纪20年代初完成建造计划的关键试验平台。

另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1月25日报道称,中国国防部证实,军方建立了新的研发和采购部门,以满足集中统管的要求。

中国成立军委装备发展部,目的是深化军队改革,加强自主研发军事装备的质量标准,满足解放军集中采购的需求。据称,该部门将寻求与地方工业部门合作,促进军事系统的创新和发展,支持相关研发活动的透明度和责任制。

报道称,中国本月早些时候宣布成立军委装备发展部,此举是彻底改革解放军的行政制度的内容之一。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改组的重点在于中央集权化。就装备发展和采购而言,这代表着重大挑战。

在中国,迄今为止,军备的研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脱节的,由数十个国家机构及企业分担。这种断裂因为基于地理位置划分的几大军区而进一步加剧,缺乏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机构来统筹国家的研发战略。

报道称,军事采购机制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过去,总装备部在陆军装备采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空军和海军的采购则有所不同。按照传统,重大的采购计划由军方领导人批准而不是由总装备部批准,而且极少强调满足三大军种的联合需求。

(2016-01-27 09:39:00)

 

解密距离地球36000千米的中国“太空眼”

中新社西昌12月29日电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12月29日,一颗中国“太空眼”发射升空,它将在距离地球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实现“去看看”的目标。

“太空眼”什么样?

这颗“太空眼”学名为“高分四号”卫星,是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重要项目之一。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主任童旭东介绍,“高分四号”采用新研制的高轨遥感卫星平台,装载一台大口径面阵凝视相机。

何为“大口径?由于“高分四号”站得高,需要携带“大炮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分四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李果解释,“高分四号”首次采用可见光近红外与中波红外共口径技术。

何为“面阵”?李果称,“高分四号”采用捏景成像的方法,聚焦在无穷远处,“咔嚓”一声拍出一张整幅照片。与已发射的“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采用的线阵CCD推扫相比,“高分四号”选用CMOS传感器,“曝光时间可调,抗饱和溢出能力更好”。

何为“凝视”?李果说,得益于地球同步轨道“相对地球静止”的特点,“高分四号”可以对地球“盯着看”。

“太空眼”看什么?

童旭东说,“高分四号“运行于地球同步轨道,“这是目前最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也就是对同一个地区的重复观测时间间隔甚至到秒级”。

地球同步轨道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已被通信、广播、气象卫星挤得“密密麻麻”。李果说,选择这个位置的原因在于“可以覆盖中国全境”。

童旭东认为,中国相较于其他国家,既对可以“凝视”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有着迫切需求,国土面积大小及所处位置也适于使用这种卫星。

“看上去很美”地球同步轨道也给“高分四号”带来种种挑战,比如高温、辐射等恶劣环境,比如高精度指向及高稳定控制。“上面一角秒,下面可能相差数公里,卫星拍摄时不能抖动。”李果说,研制团队改进控制系统,保障复杂成像条件下的成像质量。

  “太空眼”怎么用?

童旭东介绍,“高分四号”的应用系统由中国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机构按分工进行。

因为轨道不同,“高分四号”无法与低轨道运行的“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进行组网,但它开启了高低轨遥感卫星协同工作的时代。比如发生灾害时,运行更灵活、拍摄细节更清晰的低轨道卫星,与可以连续提供灾害变化信息的高轨道卫星相互配合,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高分四号工程总师于登云说,“高分四号”平时将常规巡视,或基于主用户单位的需求进行工作,一旦地面有紧急情况也可以实现全天时工作。

按照计划,“高分四号”卫星于29日发射后,将在4日后进入地球同步轨道,进行五六个月的在轨测试后投入应用。(完)

(2015-12-29 02:03:02)

 

中国“悟空”号赴太空搜寻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和电荷:探索宇宙核心秘密

    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搭载名为“悟空”的,探测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和电荷的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升空。

参考消息网12月18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中国17日发射了它的第一颗,探测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和电荷卫星。

德新社12月17日报道称,中国国家媒体说,17日上午,搭载着这颗卫星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这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为“悟空”,这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美猴王的名字。这颗卫星将在500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行,探测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和电荷。

在最初两年中,这颗卫星将从各个方向扫描太空,之后它将根据探测结果对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和电荷最可能被观察到的区域进行定向观测。超过100位科学家将会对“悟空”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初步发现预计将会在发射6个月至1年后发布。

中国在四川省建立了世界上埋藏最深的探测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和电荷实验室。去年,中国对这个实验室进行了扩建。科学家们一直在这里就探测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和电荷开展实验。

据新华社报道,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说,“悟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

他说,“悟空”的观测能段是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的10倍,能量分辨率比国际同类探测器高3倍以上。

阿尔法磁谱仪是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实验设备,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提议建造。

1.9吨重的“悟空”是中国大陆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

(本博主注:至于,所谓“暗物质”可能就宇宙各处,包括太阳系中心,大量存在的,巨大质量的“黑洞”;而被比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的 所谓“暗能量”,就可能根本不存在。)

(2015-12-18 09:36:00)

 

俄专家赞中国太空开发速度快 可靠性全球第一

参考消息网11月30日报道 中国11月27日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二十九号卫星,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俄媒称,如果谈论发展潜力和速度,那么中国在航天领域居佼佼者地位。  

据俄罗斯卫星网引述《航天新闻》杂志观察员伊戈尔里索夫的话说:“中国十分积极发展本国航天计划,并且以俄美目前无法达到的速度和数量建立新太空体系。”

他说:“如果看看发射数量,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最近10年中国发射87次运载火箭,其中许多次搭载的卫星超过1颗。”

俄罗斯的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帕维尔卡缅诺夫认为,中国在卫星可靠性方面也属于佼佼者。

他指出:“在可靠性指数方面中国达到97%,也就是说,中国的这个指数实际上居世界第一位。”

他认为,发射类似于遥感二十九号那样的卫星研究自然资源是中国战略任务之一。

他说:“自然资源不足是以6-7%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之一。这个增速很快,它对资源有相应的需求。”

 

中国造价几十亿元卫星太空故障 专家69天抢救

 

牧星人”勇闯九天 ——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研究员李恒年

刚刚过去的9月份,对于中国航天来说,可谓收获丰硕——

这个月,中国共发射5枚火箭、27颗卫星,发射密度空前。

仰望浩瀚太空,如今已有百余颗类型不同、功能各异的“中国星”在遨游……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上世纪60年代,以“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卫星测控网。世纪之交,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济生主持开发的卫星精密定轨系统,把中国航天测控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研究员李恒年接过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接力棒,先后攻克了多项航天器轨道与姿态控制技术难题,推动我国航天器轨道确定与姿态控制能力迈上新台阶。

牵星牧舟勇闯九天,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位“牧星人”的豪迈与精彩。

“只有超前准备,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那次失败,过去十几年了,李恒年始终念念不忘。

2001年,在德国国际空间中心组织的航天工程专业进修大会上,李恒年与各国航天精英同台竞技,角逐一项名为《空间防御机器人卫星测控技术》的课题。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李恒年在已有技术框架内精心设计了方案。唯独一名外国小伙另辟蹊径,提出用母卫星和子卫星的闭环控制完成测控。最初,专家们都觉得这个方案根本不可能实现。但经过一番论证之后,课题最终被这个小伙夺走了。

这次失败给李恒年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他事后总结:“观念是思想的光芒,科学研究思想观念要超前,你的思维意识超前多少,创造、分析、归纳、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这是关键。最前沿的东西是模糊的,它是一种智慧的触角,怕的是你想不到。”

从此,李恒年的目光始终盯着最前沿。

随着世界各国地球同步轨道航天器发射数量日益增多,双星乃至多星共位控制技术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竞逐的技术前沿。要成功把双星或多星定点在同一位置上,只有拥有先进的航天器精确控制能力才能实现,差之毫厘卫星就有可能发生碰撞乃至爆炸。

为尽快抢占这一技术制高点,李恒年主动领衔“多星共位控制技术”和“双星共位地面控制实施方案及预警分析”两项重大课题研究,成功解决了双星非同步控制的安全隔离和互不干扰问题。2004年,我国成功实现双星共位运行,跻身具有卫星共位控制能力国家行列。

如今,李恒年又把目光投向“数字卫星”这一世界前沿课题。他和团队的梦想就是用数字化的方式描述和表现一颗卫星的所有零部件,在计算机里为每颗在轨卫星建立档案。

这一课题跨越了数学、力学、控制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难度可想而知。攻关过程中,全力以赴的同事们记住了李恒年的一句话:“只有超前准备,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做科研的人,一定要敢为天下先”

谁能想到,李恒年第一个创新成果竟是旁听听来的。

李恒年刚毕业那年,被分到中心的BP机寻呼台工作。这位数学专业研究生,感到浑身有劲无处使,便常常跑到测控技术部旁听同事讨论。一次任务联调,地面测控站频繁出现数据中断、跳变、丢失等现象,令许多技术人员一筹莫展。

在一边听出一点名堂的李恒年跑回去查资料。通过反复对比技术资料,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传统的数据处理算法与计算机性能不匹配导致。他连续5天泡在资料室,撰写出一套新方案。

当他拿着方案向时任测控技术部软件室主任陈长贵汇报时,陈长贵被他的勇气和执著感动,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对李恒年的成果进行评审。时任测控技术部总工程师的李济生一锤定音:“这套方案做得不错,我看可以让他试一试!”新方案投入使用,测控站数据中断等问题迎刃而解。

一晃20多年过去了,李恒年那股闯劲儿至今未变。

那年,我国自行研制的自旋稳定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风云二号”即将发射。李恒年独自承担了定姿软件编写任务。他反复分析程序代码,发现原有方案虽然能够满足需要,但使用的算法一直沿袭上世纪70年代相关数学基础。

“要不要改?能不能改?”他跑去咨询了很多专家,大家都说这是老一辈科学家亲自审定的经典模型,不要轻易改动!是遵从权威、沿袭惯例,还是打破成规、大胆创新?

“做科研的人,一定要敢为天下先。”李恒年决定全力以赴演算求证新方案。

最终,这套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随后的多次任务,使卫星姿态确定精度提高了30倍,变轨控制精度提高近10倍,节省星上燃料近15公斤。从此,我国自旋卫星测控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把自己逼至绝境的次数多了,就更自信了”

这是一次历时69天的太空大营救,李恒年不负众望,一战成名。

2006年11月,我国在轨运行的一颗卫星姿态失控,供电异常,与地面联系时断时续,情况危急。

卫星研制部门和航天测控战线的专家紧急会商。当务之急,是尽快确定卫星姿态,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否则,造价数十亿元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几天过去了,抢救工作毫无进展。领导把目光投向李恒年。

“没问题!”李恒年挺身而出,也把自己逼到了绝境。当时,我国航天测控网的覆盖率还不高,确定卫星状态、捕捉卫星抢救时机的难度非常大。面对时断时续的遥测数据,一切现成的算法都无济于事。

卫星状态越来越糟,谁也不知道卫星在空间怎么运动。李恒年带领团队昼夜不停,建模、计算、分析,再建模、再计算、再分析……

“成功了!”在一个深夜,他带领团队终于掌握了卫星翻滚的规律和太阳能帆板供电的周期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供电时段。按照他的建议,远望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空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历时69天的太空营救终获全胜!

李恒年有句流传甚广的话:“天上的事,那都是天大的事儿。”他也特别愿意挑战这些“天大的事儿”——

2011年8月,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在太空运行中突然出现姿态异常,太阳能帆板无法对日定向。李恒年率领团队冲向测控任务现场,争分夺秒建立卫星姿态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卫星减旋和控制方案,为成功抢救卫星赢得先机。

一次次卫星抢救,让人们记住了那张自信的面孔。有记者问李恒年为什么这么自信,他说:“把自己逼至绝境的次数多了,就更自信了。”

“天梯无捷径,基础性工作是最值钱的工作”

这是一条勇闯九天的闪亮轨迹——

系统建立同步卫星共轨控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功运用于我国和其他国家多颗卫星共轨控制;

发展地球卫星轨道确定理论,提出针对机动卫星的轨道确定理论技术,成功运用于我国多颗机动轨道卫星;

研究提出飞船返回舱轨道控制技术,使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自“神舟五号”任务以来,始终稳定在1公里以内;

……

当人们为李恒年的一个个创新成果惊叹,并探究背后的奥秘时,他给出的答案异常简单:脚踏实地,走实每一步!

2004年,我国北斗二号卫星导航工程启动,需要解决卫星该放在什么位置、怎样部署、怎样控制星座等诸多难题。李恒年带领课题组从基础研究入手,先后承担了3项导航星座构型设计与控制等重大专项课题,为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2011年12月27日,我国对外宣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北斗星座长期维持的代价远远小于美国GPS星座。那一刻,李恒年无比自豪,能为航天测控科研做点基础性的工作,不论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值得!

为了让年轻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李恒年带领张智斌、杨科化、张定波、侯黎强等团队成员将有关数学计算、地球运动、时间和坐标系统、轨道和姿态动力学、优化和估计等方法写成20多万行代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轨道控制算法库。如此规模的基础积累,在国内外同类技术实验室都属罕见。

如今,这已成为李恒年最欣慰的一幕场景:一批批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即可站在20多万行代码搭起的基础平台上进行科研攻关。(记者 邹维荣 特约记者 宗兆盾 通讯员 高盛)

(2015-10-26 10:12:00)

 

中国新锐卫星可定位美航母 外媒:彰显太空雄心

参考消息网10月12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正在做好相关安排,以便在由台湾问题引发的对抗局面中拥有很多专家所认为的摧毁美国航母的现实能力。

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10月8日报道,据中国官方报纸《中国青年报》报道,高分四号地球同步轨道观测卫星将于今年年末发射,专门用于搜寻美国航母。这种卫星配备有50米精度的可见光成像仪和400米精度的红外凝视光学成像仪。

报道称,在1996年台湾海峡导弹危机期间,中国军队因为被派去保护台湾的两艘美国航母的存在而慌乱不安。

自那以后,通过两种新型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和“东风”-26,中国军队创造出了对付美国航母的方式。然而,确定美国航母的位置并不容易,中国已研发了多种机载和天基传感器来帮助搜索。

美国防卫集团公司高级分析师凯文·波尔彼得说:“高分系列卫星在打造这种系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研发并部署远程精确打击系统,它意识到了对于有效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平台的需求,以获得大片海洋的图像,来试图确定航母等目标的位置。”

波尔彼得说,在图像处理过程中,航母位置会移动,但大致位置是确定的。

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核信息研究项目负责人汉斯·克里斯滕森也认为,高分四号卫星将有局限性,但“中国不需要追踪全球各地的每一艘美国航母——只需追踪处于中国打击范围内的航母”。为使一艘航母的位置信息对“东风”-21D的操控者来说有用,这种卫星将必须能持续向制导系统传递位置信息,以便“东风”-21D导弹能击中航母。

报道称,高分系列卫星似乎是中国不断发展的天基监控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能力将构成一个网络,并相互支持,以定位、锁定并摧毁航母和驱逐舰。

美国2049计划研究所研究中国问题的军事专家伊恩·伊斯顿说,悲剧在于,中国已表明了它以反舰弹道导弹瞄准美国航母群的意图。

报道称,9月初,北京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了“东风”-21D和新型“东风”-26导弹。“东风”-21D已投入使用并得到部署;“东风”-26的状态不得而知。

另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10月9日报道,10月7日,中国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四颗卫星送入轨道,至此,从8月底以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增加到31颗。

报道称,7日发射的都是商业卫星,包括一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光学成像卫星、两颗视频卫星和一颗技术验证卫星。这四颗卫星均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该公司由吉林省政府参与出资成立,目标是推动卫星产业发展,摆脱曾是该地区的经济支柱但近年来陷于衰退的单一重工业,实现经济多样化。

据官方媒体报道,这个吉林卫星项目的目标是到2020年拥有60颗在轨卫星,到2030年拥有138颗。非官方消息源称,其目的是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网,到2016年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3至4小时内数据更新,到2020年减少到30分钟,到2030年减少到10分钟。从覆盖地区、图像/视频分辨率和刷新率方面来说,这将提供世界最强大的商业图像覆盖能力。

报道称,此前,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9月30日发射升空。这颗卫星首次搭载了氢原子钟,这会比现有的铷原子钟更为精确。

有关9月25日发射的三颗立方体卫星功能的更多信息也得到了发布。它们将提供极地图像,并将探测船舶发射的自动识别系统信号和来自飞机的自相关播报系统信息。

报道称,过去一个多月以来的活跃程度不仅反映了中国卫星计划的规模,而且反映了其野心。

中国拥有三处已投入使用的卫星发射中心。在过去一个多月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三次发射,太原两次,西昌一次。位于海南文昌的第四个发射中心据报道已基本完工。

报道称,中国正在为“信息化战争”研发的那些能力有赖于卫星技术,因此中国坚信它不能依赖任何第三方。然而,虽然中国要求卫星技术是“中国制造”,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会接受低人一等的能力,它所使用的技术正接近或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系统的技术。

(2015-10-12 09:27: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958142.html

上一篇:奥巴马诬中国在南海搞强权 挑拨支持菲等霸占中国固有领土海域
下一篇:工人提引力波遭嘲讽应允许各种观点充分发表实事求是讨论评论
收藏 IP: 111.196.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