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构筑物理学与天文学全新框架精简版-无限有序宇宙模型

已有 180 次阅读 2024-12-8 06:13 |个人分类:构筑物理学与天文学全新框架精简版|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暗物质就是场物质,都是由正反粒子构成。正反粒子偶极子仅仅是隐身而非湮灭。解密暗物质与场物质,就能够解释您所了解的任何物理与天文观测,绝对不会再有任何不自洽或矛盾。《暗物质与宇宙模型》一书解密了场物质与暗物质,并轻松解密了一黑两暗三起源以及众多物理学与天文学重大谜题。

 

 

宇宙可观测范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而扩展,但在可观测宇宙边界处看到的整个图景与地球上所看到的无异。实际上,宇宙只有一个,空间上没有边界与中心,时间上没有起点与终点。暗物质质量占比远远高于可见物质,是宇宙的主宰。暗物质主宰可见物质的运动与演化,使可见物质遵循着一定规律不断发展。星云和星系在宇宙中相互依存且相互转化。所有的恒星都有着类似的形成-发展-死亡历程。恒星在不同发展阶段抛出或喷流物质形成星云,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坍缩成为恒星。恒星有两个触发机制,引力核具有足够大的质量与转速,两者缺一不可。质量较小,无法形成塌缩。转速过低,星云物质垂直或接近垂直坠入引力核,吸积快速中断。旋转与吸积相互促进是宇宙第一推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依据不同质量,恒星晚年到死亡以三种可能的冷态之一为终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质量过小会形成失败的恒星——褐矮星。由于中子星具有超高密度和转速,使吸积效应旷日持久,往往成为潜在黑洞的吸积核。恒星的生长、发展、死亡阶段都抛离物质,但这部分只占形成星云物质的极小部分。超新星爆发,中子星碰撞既能释放氢元素,也能释放大量金、银等超重元素,但释放的物质也是极其有限的。黑洞在吸积盘方向不断吸积物质与能量。吸积的物质形色各异,吸收的能量主要包括外围物质落入中心的势能与电磁波。由于巨大的压力,落入黑洞中心的物质均被压缩为中子。由于扁平状的黑洞极轴方向压力极小,黑洞在极轴方向不时形成喷流。喷流的主要成分为中子,在自然条件下快速生成氢元素,进而结合为氢气。黑洞喷流的主要成分是氢气,黑洞极轴附近也有一定数量物质与氢气一同逃离星系。所有的恒星和星际物质都逐渐落入星系中心的星系核,只不过这个过程漫长而持久。星系中心是恒星最大的墓场,各类星体的大量势能与动能得到充分蓄积,星系中心黑洞会时不时出现巨大的喷流,使星系物质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星系也会有不同的物质吸积形式,星系物质吸积包括热态物质吸积与冷态物质吸积。星系不断老化、死亡,卫星星系不断汇入为星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星系不断通过中心黑洞与局域黑洞喷流失去物质,同时不断吸积各种星云、星团或小星系。宇宙是无限大的,充满着可见物质与暗物质。暗物质由于引力而聚集在星系周围,由于斥力而散布于整个宇宙。暗物质是场物质并产生万有引力。可见物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规律有序地运行。可见物质包括冷态星云与热态恒星。在相对小尺度范围内,冷态星云与热态恒星都是成团成系分布的。然而,在极大尺度上找不到可见物质或暗物质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分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冷态星云与热态恒星周而复始地相互转化,这一切都是通过中子键的断键与键合效应来实现。星云能够通过吸积作用形成恒星,恒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释放一些物质形成星云,在一次或多次生死循环后,最终形成黑洞。黑洞是宇宙的清道夫,不断吸积周围的物质和能量,并使其再生为氢气。宇宙与地球类似,恒星与生命类似,星云与泥土类似。宇宙空间为星云与恒星提供场所,星云为恒星提供土壤。恒星出生于星云,百转千回还会回归为星云。无限大的宇宙沿着星云-恒星-星云的路径反反复复有序无限循环。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全书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Y9Nr1WTvrez2CY4ZY-urA?pwd=wtk1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超精简版PP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p5A-LzBygGHRKEq31GpCw?pwd=73dq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458-1463373.html

上一篇:构筑物理学与天文学全新框架精简版-基于暗物质宇宙模型论证
下一篇:构筑物理学与天文学全新框架精简版-宇宙生命起源
收藏 IP: 175.162.9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