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构筑物理学与天文学全新框架精简版-宇宙生命起源

已有 272 次阅读 2024-12-8 06:14 |个人分类:构筑物理学与天文学全新框架精简版|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暗物质就是场物质,都是由正反粒子构成。正反粒子偶极子仅仅是隐身而非湮灭。解密暗物质与场物质,就能够解释您所了解的任何物理与天文观测,绝对不会再有任何不自洽或矛盾。《暗物质与宇宙模型》一书解密了场物质与暗物质,并轻松解密了一黑两暗三起源以及众多物理学与天文学重大谜题。

 

论述了宇宙生命起源。明确神创论是一种基于信仰和神话的观点,它与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对立。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斗争虽然没因为三次大辩论而结束,但进化论已经被广泛接受,相信神创论的人越来越少。化学进化论主张从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来研究生命的起源。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分析了生命起源的条件,明确生命生存条件是生命产生的首要条件。生命生存需要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包括适宜大气条件、存在液态水、适宜温度条件和必要营养元素等,外部条件包括安全宇宙环境和稳定光照条件等。目前,只发现地球具备生命生存与生命起源条件,地球生命一定起源于地球,即使有人认为可能来自地外星体,不仅要解决那个星体生命生存问题、生命旅行问题,同样也需要解决那个地外星体的生命起源问题。氨基酸浓缩汤是生命产生的前提条件,局部水域在紫外线照射下为氨基酸浓缩汤提供充分条件。充满氨基酸浓缩汤的局部水域周围变干时,各种氨基酸都能自发地连接。再遇到水后,绝大多数氨基酸链都会遭到水的破坏而断裂。相较于其他氨基酸,现今蛋白质中发现的20种氨基酸链往往会保留下来。充满氨基酸浓缩汤的局部水域不断地干湿交替不仅完美解决了核酸依赖于水但容易被水分解的悖论,也完美诠释了为何生命在成千上万种可能性中只使用了那20种氨基酸。这意味着,在生命还没有诞生,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法则已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最初的细胞诞生在干湿交替的水陆边界,因此适应水陆两种不同的环境,这意味着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同时产生。从多分子团聚体形成原始细胞阶段,细胞和病毒同时诞生。一部分多分子团聚体形成了自我隔离的细胞膜,就诞生了具有完整生命特征的细胞。另一部分多分子团聚体并没有获得完好的自我隔离的完整生命特征,但却在生存竞争和协同作用下,病毒形成了对细胞的专一寄生性。细胞成为具有自我选择、自我生长、自我隔离、自我适应与自我复制的完整生命特征的生命体,而病毒成为具有自我选择、自我生长、自我适应与自我复制,但不具有自我隔离生命特征的半生命体。半生命体只能依附细胞才能实现其生命体特征。生命起源的第一阶段是从小分子无机物形成小分子有机物。地球的早期环境能够形成各种各样的氨基酸。生命起源的第二阶段是从小分子有机物形成大分子有机物。充满氨基酸浓缩汤的局部水域水陆边界的干湿交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大自然干湿交替的自然选择与优胜劣汰获得了自我选择与自我生长的最基本生命特征。生命起源的第三阶段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形成多分子团聚体。干湿交替在这个阶段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分子团聚体开始具有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特征。最关键的是获得了自我隔离的最基本的生命特征。生命起源的第四阶段是从多分子团聚体形成原始细胞。脂肪酸的双极两亲分子特性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脂肪酸一端为亲脂肪的羟基,另一端为亲水的羧基,能够形成稳定的双层双极两亲分子膜。RNADNA的遗传体系和细胞膜必须同时产生,且一定要一起进化。RNADNA和磷脂在自我选择的作用下不断胜出,这样就诞生了具有自我选择、自我生长、自我隔离、自我适应与自我复制等生命最基本特征的原始细胞。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全书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Y9Nr1WTvrez2CY4ZY-urA?pwd=wtk1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超精简版PPT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p5A-LzBygGHRKEq31GpCw?pwd=73dq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458-1463374.html

上一篇:构筑物理学与天文学全新框架精简版-无限有序宇宙模型
下一篇:构筑物理学与天文学全新框架精简版-宇宙三要素
收藏 IP: 175.162.9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