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331中子星开始旷日持久吸积,往往成为潜在黑洞的吸积核

已有 248 次阅读 2024-1-7 18:15 |个人分类:构建物理学天文学全新架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331中子星开始旷日持久吸积,往往成为潜在黑洞的吸积核

1932年,中子被查德威克发现之后不久,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就提出有一类星体可以全部由中子构成,朗道因此成为首次提出中子星概念的学者。1934年,巴德和兹威基认为超新星爆发可以将一个普通恒星转变为中子星﹐而且指出这个过程可以加速粒子,产生宇宙线。1939年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通过计算建立了第一个定量的中子星模型,但他们采用的物态方程是理想的简并中子气模型。

虽然早在30年代,中子星就作为假说而被提了出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证实,人们也不曾观测到中子星的存在。由于理论预言的中子星密度大得超出人们想象,该假说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怀疑。直到1967年,由英国科学家休伊什的学生乔丝琳·贝尔首先发现了脉冲星。经过计算,它的脉冲强度和频率只有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的星体才能达到。这样,中子星才真正由假说成为事实。

2007年天文学家借助欧洲航空局(ESA)的珈马射线天文望远镜(Integral),发现了迄今旋转速度最快的中子星。这颗中子星编号为XTEJ1739-285,每秒钟可沿自己的轴线旋转1122圈。按照地球的概念转一圈一天的话,在这个中子星上度过一秒钟相当于在地球上经历了3年多。这个发现推翻了原来认为的每秒700圈的星体转速极限。这颗中子星的直径约10km,但质量却与太阳相近,其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亿吨。其巨大引力从临近恒星不断夺取大量炙热气体,并不断诱发热核爆炸。

20101027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中迄今为止最大的中子星,其质量几乎是太阳的两倍。这颗名为PSR J1614-223的中子星的大小与一个小城市差不多,相对而言并不算是一个大的星体,但其密度却是惊人的高。

收缩使中子星成为一块极强的“磁铁”,当快速自转时,中子星就有规律地不断向地球发射电波。当发射电波的那部分对着地球时,就收到电波;当这部分随着星体的转动而偏转时,就收不到电波。所以,收到的电波是间歇的,这种现象又称为“灯塔效应”。

白矮星中的电子简并压无法承受足够大的压力时,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中,同质子中和为中子,形成中子星,中子简并压支撑住了中子星,阻止它进一步压缩。由于中子星具有超高密度和转速,具有极强的吸积效应。由于超高转速,一旦吸积往往很难停止。周围只要有星云或其它天体,往往都会成为中子星的猎物。中子星一旦开始旷日持久的吸积,往往成为潜在黑洞的吸积核。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全书下载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TbbKII8hgzVLQbSYb1tlA

提取码:du74

《暗物质与宇宙模型》超精简版PPT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Zd5vmCpIci30jA-FVZMA

提取码:bjfe

《和平与发展》全书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gCYm0EEaYOzNzylsrAtuA?pwd=cxkq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458-1416990.html

上一篇:330中子星保留母恒星角动量半径却极微小,形成脉冲星
下一篇:332黑洞是宇宙清道夫,吸收物质和能量并再生氢气,是冷态天体
收藏 IP: 175.166.1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