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暗物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ntiger 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跨越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

博文

6商品价值

已有 3539 次阅读 2022-6-28 08:13 |个人分类:社会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张延年-发展与和平.pdf

6商品价值

6.1引言

商品是由劳动者和各个生产要素结合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商品成本也由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相关。而商品价值不等同于商品成本,更不是由商品成本所决定。如果商品价值等于商品成本,商业活动就没有任何风险。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品牌价值、功能价值和资产价值所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和供求情绪所影响。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都会逐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资风险,但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单单注重生产环节是不够的,保障各方权益是促进下一次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确保各个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承认,尤其是劳动者权益和投资回收权益。随着时代逐渐发展,企业经营模式也逐渐升级换代,新型生产要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2传统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物质或文化生产中所必需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物力资源、资金资源、知识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等。

6.2.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可分为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从现实应用状态看,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特质性、可用性、有限性。

通常来说,人力资源的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先决条件。经济发展主要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人力资源具有不可剥夺性。人力资源是人的价值意义的内在贮存与外在表现,同人的生命力密不可分,同人的尊严与权益相联系。不可剥夺性主要表现为:(1)不能压取,不能骗取,不能夺取;(2)一切不科学的办法都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3)一切不正当的手段都将带来人力资源破坏;(4)尊重、支持、满足人的需要是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最佳方法。因此,不能剥夺,只能在任用中通过良好的管理与开发让其自觉运用与发挥。

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有目的地改造外部物质世界。能动性是人在自我价值实现中的自主运动行为,是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前提。能动性表现为正向能动与负向能动。人力资源的政策应使其充分发挥正向能动,减少和避免负向能动。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源与一般资源不同,如矿产资源一般可以长期储存,不采不用,品质不会降低。人力资源则不然,储而不用,就会被荒废、退化。工作性质不同,人的才能发挥的最佳期也不同。时效性要求人力资源开发要抓住人的年龄最有利于职业要求的阶段,实施最有力的激励。人力资源的培养、贮存与运用同人的年龄有直接关系。不同年龄阶段反映出人力资源不同类别发挥的不同程度。这种不同时效的反映,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制约的结果。它为人力资源使用的社会政策与科学技术手段提供重要参考。如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培养教育资源增存阶段;青中年时期,主要是资源运用与发挥时期;老年时期,主要是剩余资源价值发掘阶段。人力资源的时效性显示出用时有效,用必及时,用逢其时,过时效用不大或无效用;用必须因类而不同,因目的而不同。

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人力资源处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中,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反映和影响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法。人力资源的社会性要求在开发过程中特别注意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信仰性,传统性,人群性,时代性,地域性,国别性,民族性,职业性,层级性,文化性。社会性反映出人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基本思想依据。

人力资源具有连续性,人力资源是可以不断开发的资源,不仅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是开发的过程,培训、积累、创造过程也是开发过程。

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人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的再生性除受生物规律支配外,还受到人类自身意识、意志支配,人类文明发展活动的影响,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制约。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生物性是人力资源行为特征的因由与结果。生物性既存在双向的物质运动,也存在双向的精神运动,还具有单向的抵抗运动。生物性必然带来人力资源使用与开发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人力资源具有资源积累性。人力资源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活资源,是最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资源是靠不断地培养、教育、维护而形成,是投资长期积累的结果。其结果显示出:投资伴随人的终生,资源的积累也伴随人的终生;由投资形成的这种活动资源量具有反复利用性;滚动式的资源运用发挥形式,必然造成无限增值性。资源积累性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过程中,必须加大投资以支持良好的培养、教育和维护。

人力资源具有激发性。激发来源于人的满足需求心理。人力资源的激发性在实践中表现为:拉动力量的激发,协同与启示力量的激发,推动力量的激发,刺激力量的激发。

人力资源具有载体性。载体性是人力资源具备装载、运输、传递的能力,是不可剥夺性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源的载体性取决于:一是确实有能力承载;二是确实承载有用资源;三是确实能输出承载之源。人力资源的载体性,为人才的交流提供前提条件。

总之,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人类,文明随之消失,一切将失去活力,所谓的生产也不复存在。

6.2.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物或土地资源。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根据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性,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再生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二是可再生资源,指生物、水、土地资源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再生或循环再现。三是取之不尽资源,如风力、太阳能等,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

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和无形自然资源,有形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无形自然资源包括光资源、热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之,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自然资源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没有可靠的自然资源,人类将丧失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6.2.3资本资源

6.2.3.1物力资源

物力资源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在传统的产业经济中,物力资源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收益上都远远超过物力资源,从而取代在经济发展中物力资源所一度占据的主导地位。企业的组织形式取决于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作关系。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深化、金融市场的效率不断提高,物力资源越来越容易被复制,而人力资源和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物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上古时代,人类的祖先用手抓鱼,直接攀枝摘果,所需物力资源极少;农耕社会,手工业生产工具简单,土地以外的物力资源亦少;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采用新手段生产出生活消费品,从而使生产效率和生活消费品产出持续大幅增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用于生产新手段方面的资源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高效率的生产手段不断产生,未来社会,生产生活消费品的活动将变得越来越简单而又轻松。

其他资源要借助于物力资源来实现积累。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环境资源或社会资源,都要依靠一定量的物力资源来实现积累。首先,无论是发展医疗、保健、卫生等事业,还是办各类学校,都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建设医疗门诊大楼和手术大楼,购置昂贵的仪器设备,建设校舍、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硬件设施即为物力资源。有了这些物力资源,方可再行人力资源的积累。其次,人类必须首先投资生产出环保设备和工具等物力资源,然后再运用这些物力资源去治理保护环境,使环境得以优化,环境资源得以保值增值。最后,在社会资源中,无论是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还是法制体系完善、民主政治进步等,都需要投资建立机构、设施和大众教育体系,这一切都要消耗资源和积累相应的物力资源条件。

其他资源大部分要以物力资源为附着物,人力资源附着于人体,对物力资源的附着性不明显。环境资源则是完全物化到具体的物体中,如环境资源存量通过优质的水、清新空气、森林覆盖率、物种多样性等表现出来。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则是物化在社会机构、场所、社会管理设备、文件等非经营性物力资源中。其他资源必须与物力资源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与高素质的物力资源相结合才会有生产的高效率,自然界中再好的资源没有人力借助于一定的物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也是处于闲置状态,资源优势不可能自动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社会资源存量再大的社会,没有人力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于物力资源从事生产性活动,只能保持一个社会的安宁和祥和,而不可能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在一定的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下,运用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种要素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既可以用多量的物力资源,少量的人力资源生产,又可以用少量的物力资源,多量的人力资源来生产。这两种生产方式的产出相等。这就是说,在实际生产中,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

总之,物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在任何阶段都不能忽略物力资源,否则一切发展都是虚无缥缈。物力资源在生产要素中起到关键作用。

6.2.3.2资金资源

资金资源是指经营所需的本金,是以货币表现,用来进行周转,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的价值。资金资源的循环与周转是资金资源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将资金资源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资金资源的循环与周转。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资金资源从货币资金资源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这种运动过程形成资金资源的循环。资金资源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形成资金资源的周转。

物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在运转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都是以获取利润为出发点,以往理论过度强调其追逐利润的目的,往往忽略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投资主体为实现其投资目的而对未来经营、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亏损或破产所承担的危险。投资风险是投资主体决定是否投资所进行预测分析的最主要内容。导致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变化、投资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误、原材料上涨、成品降价、借款利率急剧上升等。

投资风险就是从作出投资决策开始到投资期结束这段时间内,由于不可控因素或随机因素影响,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既有前者高于后者的可能,也有前者低于后者的可能;或者说既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也有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它们都是投资的风险形式。

投资总会伴随着风险,投资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险,投资风险也会随着投资活动的进展而变化,投资不同阶段的风险性质、风险后果也不一样。投资风险一般具有可预测性差、可补偿性差、风险存在期长、造成损失和影响大、不同项目的风险差异大、多种风险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叉组合作用的特点。

总之,资金资源与物力资源密不可分,相互交融,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评估生产要素的作用时,都要充分考虑投资的风险,否则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会有重大偏差。

6.2.4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通过智力劳动发现和创造的,进入经济系统的人类知识。知识可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可促进物质生产,从而产生市场价值,也可直接作为精神消费对象。

知识资源是可以反复利用并能带来财富增长的资源。包括三个方面:(1)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品牌、信誉、渠道等市场方面的无形资产,专利、版权、科学技术诀窍、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科学技术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模式与方法、信息网络等组织管理资产。(2)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收集到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各种信息。(3)智力资源。企业可以利用的、存在于企业人力资源中的各种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资源与一般的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源有重大区别。

①作为物质资源永远具有稀缺性,知识资源具有丰富性,人们的想象力无限、创造力无限,由此创造的知识也是无限的。

②物质资源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但知识资源不排它,可以共享。东方人的智慧西方人可以分享,反之亦然。

③物质资源在运动、交换、变化的过程中,通常只发生价值形态的转移。知识资源则不然,在运动、交换、变换过程中不仅有价值形态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产生增量,发生价值增值。

④物质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是清晰、确定且可预见的。然而,知识资源投入产出关系不清晰,具有高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可能投入巨大产出亦巨大,或投入巨大但产出甚微,当然,相反的情形也不乏其例。

⑤物质资源的重置成本或边际成本很高,差不多和初始成本相当。在某地盖一栋建筑物若需一百万,在旁边建造类似的建筑物也需一百万。然而,知识资源的重置成本或边际成本却几乎为零。

⑥物质资源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会发生损耗、折旧、效用递减,直至消耗殆尽、废弃或自行衰亡,一般不会再生,且在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造成伤害甚至破坏。知识资源不会损耗,可以多次使用,重复交易,且知识资源随使用频率的增加其效用随之增加,出现网络外部性。知识资源不会自行消亡,可以穿越时空,长存永生;在使用时也不会伤害自然环境和生态。

此外,对物质资源加工后形成产品,通常只能实现某种功能或效用,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然而,知识资源则可更多地产生精神价值或观念价值,可为使用者带来精神愉悦和心灵慰藉,可以提升使用者的品位和情趣。

历史发展至今,先后走过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现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不同时代的资源形态不一样,生产要素不一样,相应的驱动力量也不一样。长达二三千年的农业经济是自然经济、劳动密集型经济,由体力驱动;近两三百年的工业经济是能源经济、资源密集型经济,由蒸汽和电气驱动;而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是智力经济、知识密集型经济,由智力驱动。

以前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硬驱,即由有形资源驱动,这里的有形资源具体表现为土地、水、气候、森林、石油、煤炭、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以及资金、厂房、设备等资本资源。与此相对照的知识经济是软驱,即由信息、知识、理念、科技、能力、素质、机制、管理、创新等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驱动。

人类社会必将向知识社会转变,决定性生产要素是知识。虽然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历史与文化的体现,但是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社会运转的核心,成为一个变化的方向。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最直观、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空前提高。在这个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和各种高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新发明、新创造日新月异,知识需求成为企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随着全社会越来越知识化、信息化,人们更加关注自然资源利用背后的知识和机器背后的知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正是这些知识导致企业之间巨大的差异,正是那些曾经被信息交流效率低下所掩盖的知识本身的稀缺性及生产能力,才是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总之,知识资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6.2.5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所带来的资源。根据世界银行社会资源协会的界定,社会资源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该组织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

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紧密联系状态及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社会资源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效率和社会整合度。社会资源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一样,可以带来未来的收益。

相信对方在出现损人利己的机会时,并不会去实现它。信任是双方之间的相互信赖,其相信在交易过程中,彼此都不会做出伤害对方的行为。特殊信任,建立在血缘、亲缘与地缘基础之上,并以道德、意识形态等非制度安排为保证的信任关系。对家人、亲戚以及邻里的信任即属于特殊信任。普遍信任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以法律和正式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管理的确立不以情感的存在为前提。生意伙伴之间的信任是这种关系的典范。信任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信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与社会结构和文化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信任在关系中体现出来,关系是信任的舞台,信任在关系中既可能加强,也可能削弱甚至消失。信任既可能是关系的结果,又可能是关系的源泉。

社会资源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鼓励专业化,增加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投资,社会资源决定生产和掠夺的权衡。社会资源除正面影响,还存在负面影响。一个集团内部加强合作,对集团内部成员带来好的影响,而对于非集团成员往往不会带来很好的影响。一个国家集团为自己小团体的利益,一定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社会资源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性,社会资源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价值上,而且体现在有关方面可以共享收益上,体现在对利益共同体的维持和促进上。因此较之其他形式的资源,社会资源更具有社会性,收益具有更大的扩散性。

总之,人类社会是群居社会,在知识资源和物力资源快速积累的同时,社会资源越来越发挥更大的作用。

6.2.6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包括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利益相关者诸如供应商、客户、债权人、员工、政府、社区等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提供,以诸如使企业缴纳税收、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式获得资源回报。

环境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应参与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即企业根据其环境资源、非环境资源对企业的不同贡献确定一个利润分配比例后,那么环境资源的价值就可以确定。这一利润分配比例一经确定,通常不作改动,环境资源与环境资源账户的数额也是固定不变的。

在经济发展早期,需要资源原始积累,这是经济发展的铁律。在现有的科学技术工艺下,任何生产都会有排放。比方说炼钢就得发电,这是必须的投入。但是发电就会破坏干净的水、空气。然而,干净的水和空气是一种资源,污染原本清洁的环境就是在消耗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投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无论什么形式的投入,都是要求尽可能少的投入,尽可能高的产出。将排放转化为资源,少投入、高产出,这样生产就与减少污染的目标相吻合。总之,无法回避这种对环境的消耗,只能说要尽可能的节约,不能过度消耗。这里就表现出环境资源是应对环境污染的一种有力手段。

生产活动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经济发展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逐渐改善环境资源,而不是破坏环境资源。

总之,各种资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忽略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与发挥。

6.3新兴生产要素

6.3.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庞大、杂乱的信息经过挑选后对人类有用的信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称为资源。信息资源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些信息凝聚着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所以与其他的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同时这些信息资源具有使用价值,是因为它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进行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信息资源具有优化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信息资源可以在生产活动中与其他生产要素进行结合发挥作用,如信息资源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性能等。

信息资源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具有经济特性,所以信息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同人类社会对信息资源的无限需求相比,各种信息资源以及生产信息资源所需要的经济资源总是有限的。

信息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资源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必须依附于载体,信息资源价值不取决于载体形式。二是信息资源发挥作用的无形性,信息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或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对象使其发生改变,而总是在无形中提高劳动效率。

商机是企业生命,企业及时掌握信息,制定自己的经营策略,及时参与竞争,才能获得市场和业务,使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市场化和信息化进步,信息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实际上,从事与招投标有关业务的企业,信息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企业业务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信息也是企业树立市场形象的重要手段。企业获取商机,不仅需要及时了解信息,同时需要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和信誉,以便顺利达成商业合作。通过信息宣传自己,使别人了解企业,便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采集信息和情报的方式产生本质革新,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竞争能力得到提升。信息技术和制作加工技术于一体,可替代原有库存管理模式,降低企业库存,减少管理成本;供需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商务交易,使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能以低成本实现远程控制,产生规模管理效应。另外,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得到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集成,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快捷、智能和虚拟化。

在网络互连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获得信息拥有广泛的渠道,在全世界范围内跨地区、跨国界的流动。信息的充分流动,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幅缩短,同时,企业获取新的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渠道也大幅拓宽。这种新的渠道,使消费者有更多的消费方式可供选择,使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开拓市场。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紧密、快速的联系,提升企业把握市场、把握消费者和了解市场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提升,企业能更有效地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还能及时改变和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不断加快产品更新和技术换代,向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

信息技术促进企业间的信息交换,企业能更加灵活快捷地获取信息,更加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更加充分准确地利用信息,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企业信息化是计算机硬件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管理观念得到转变,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程序和流程,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员工的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

网络营销模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型的营销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对网络营销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也保障产品生产质量的进步。传统的营销模式传播的速度很慢,所以最后的效果并不能达到爆发式增长。互联网最大优势就是传播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现在移动互联网营销时代,比起PC时代的互联网又产生新的飞跃,各大直播平台,各类自媒体平台,社交平台都逐渐成为很多用户无法割舍的部分。而且互联网没有地域时间的限制,所以消息可以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

互联网营销的灵活性更强,传统广告的制作过程很繁琐,如果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那么更改起来也是很麻烦的。但是互联网营销就可以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及时更改,这样就可以及时的适应市场的用户需求变化,并且这种更改成本很低。

总之,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办事效率,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率。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十分重要。网络营销模式已逐渐取代传统营销方式,竞争异常激烈,丛林法则也被成倍叠加。

6.3.2流量资源

流量这一概念早已存在,是属于物理学概念的范畴。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形式为流量赋予新的含义。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流量是指进行内容消费和内容互动时的数据交换量。使用者点击和访问一个站点,在两者间就形成通信,这时就出现数据交流,这个数据交流就形成数据流。随着使用者消费和互动的复杂度逐渐提高,两者间的数据流也就越大。另一方面,进行消费和互动的使用者越多,数据流也就越大。

数据流在信息化时代意义非凡,流量资源可以表征注意力资源。平台或站点所拥有的流量越大,也就意味着其拥有的注意力资源越大。而注意力资源可以进行变现。拥有庞大流量资源的站点进行内容或产品的营销,那么流量资源越大,注意力资源越大,进入站点内可供变现转化的需求就越大。

据统计,仅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四家公司,就控制了整个中国互联网超过70%的流量。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四家公司各自的实力都可以在我国不同领域实施全国清场运动,生态开放之后,容易诞生巨头联盟,这样将会带来更深层次的垄断可能性。因此国家必须重视,防止更深层次的垄断产生,严禁流量垄断,严禁全国清场运动,如果这种行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共同富裕就离我们越来越远。

总之,信息时代,企业的生产需要信息流量,阿里、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四家公司控制整个中国互联网超过70%的流量。生态开放之后,容易诞生巨头联盟,这样将会带来更深层次的垄断可能性。因此国家必须重视,严禁流量垄断,严禁全国清场运动,如果这种行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共同富裕就离我们越来越远。

6.3.3垄断性资源

过去的垄断多指企业对于生产资料的垄断,而生产资料的垄断需要企业不断扩大在生产,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现在的生产经营涉及多种生产要素,但实现垄断所需求的时间却大大缩减。

现在,企业垄断的发展更加迅速猛烈,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和流量资源的加持帮扶下,企业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和流量资源作为手段,逐渐将垄断扩展到其他的领域,实现重要生产资源的垄断。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凭借庞大流量资源,实现网民网购数量逐年上升,实际上是不断抢占实体店的市场份额而扩展自己在市场销售渠道的垄断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和流量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凸出。而新旧生产要素中的各种生产资源都极易与信息资源和流量资源结合,尤其是新型生产资源,与信息和流量资源亲和度更高。例如信息,流量资源与教育资源结合催生众多网校,而近些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教师授课方式大多变为线上授课,也大大促进网校网课平台的快速发展。而信息资源和流量资源与生产要素的高亲和度也会产生新的全行业的垄断热潮,垄断将无孔不入,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经济市场动荡。

信息化时代,垄断也发展的更加全面迅速,各个行业的企业通过全国清场等各种手段,实现垄断,垄断会使得贫富差距加大,虚拟经济高涨,挤压实体产业的市场份额,使得大多数人会将资金投入虚拟经济行业,造成虚拟经济市值虚高,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团体的低迷,最终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步萎缩,失业人数逐渐上升,底层百姓濒临破产,社会动荡,风雨飘摇,最终影响国家的稳定发展。

总之,信息资源和流量资源形成垄断后,各种资源均逐渐形成垄断趋势。使中下阶层的就业环境逐步恶化,使贫富分化不断加深。

6.4商品成本构成

商品成本为组成商品的各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合

                                (6.1)

式中,wi为第i个生产要素的价值。

所有生产要素在现代生产与服务过程中均不可或缺。因此确定生产要素在价值理论是不可或缺的,一旦生产要素的价值界定不清淅,由生产要素价值决定生产的成本也就模糊,进而影响生产活动的利润计算。

应当充分发展价值理论,只有生产要素的价值被量化,生产所需要的成本才能明确,生产活动所获得利润才能明确。生产要素的价值理论也有利于进行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分配。生产要素的价值理论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到经济学,政治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商品成本由所有生产要素共同确定,缺失任何生产要素的价值理论都是错误的,商品成本是最基本的社会学理论之一,不仅在经济学中处于决定性作用,而且在政治学中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6.5缺失成本

缺失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但却未支付生产要素的成本,这些企业未支付的成本即缺失成本。缺失成本的出现使得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或价值量下降,使用价值下降,严重影响一些生产要素的品质。尤其是在某些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方面,如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等。

缺失成本所造成的危害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生产要素数量,品质降低,它所造成的影响是连锁的,最终会影响整个市场,反噬企业自身。缺失成本的出现会使得某类特定的生产要素数量出现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这就会导致依赖此类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受限于这种特定的生产要素,但企业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就需要不断扩大再生产,企业之间会对这种特定的生产要素展开激烈争夺战,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迅速升高,竞争又会使得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大肆使用,在竞争生产要素的同时又会出现缺失成本,造成生产要素的恶化,生产要素恶化又会进一步加剧竞争,最终企业的生产规模只得一步一步缩小,最终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缺失成本最常见于对自然环境有依赖的某些企业,如资源型企业,污染性企业等。这些企业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但却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投入资金便可以消除环境污染,但企业并没有这样做,放任污染加剧,这就使环境资源这一生产要素品质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总之,现有理论体系中,众多生产要素没有被考虑,危害巨大,影响可持续发展,影响公平与效率。尤其国有企业,垄断企业,特许经营企业,资源型企业,污染性企业等重要生产要素缺失计算成本,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6.6劳动效率风险

劳动效率是指劳动者结合其他生产要素的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或生产单位数量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程度。商品价值并不完全由劳动者创造,而是由众多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雇用人力资源也存在一定的劳动效率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效劳动、无效劳动和破坏劳动。

低效劳动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所创造出的价值低于劳动力商品价值。通俗讲就是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价值尚且未达到自己的工资标准。低效劳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无效劳动是指没有创造价值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虽然进行劳动,但却不能为企业产出任何收益。如果企业的劳动者均处于无效劳动的状态,那么企业只支付成本而无法收益。

破坏劳动是指劳动不仅没有创造价值,反而破坏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而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需要企业进行资金投入。如工人操作不当导致昂贵的生产设施损坏贬值或者失去使用价值,销售人员无意触怒买家导致销售市场资源流失等。由于一些决策失误,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无法销售,也会造成大面积亏损。

低效劳动、无效劳动、破坏劳动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而这种风险只由资本生产要素承担,其他的生产要素都无法承担。另外,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破坏劳动是指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劳动,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然而,会给全人类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总之,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理论体系存在严重问题,不仅在于否定其他大量生产要素,而且因为一些低效劳动、无效劳动和破坏劳动,不会产生价值或破坏价值,而这种风险只由资本生产要素承担,其他的生产要素都无法承担。另外,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劳动,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会给全人类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6.7商品价值

马克思将商品价值分成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价值。

W=c+v+m                               (6.2)

式中,w为商品价值;c为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v为可变资本,为劳动力;m为利润。

然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仅仅是一部分成本,其他生产要素也会产生很多成本。另外,最重要的是成本不能决定商品价值。商品价值不是产品成本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品牌价值、功能价值和资产价值所决定的,并受供求关系和购买情绪所影响。

W=IeIsd(Vb+Vf+V)                            (6.3)

Ie为购买情绪影响指数;Isd为供求影响指数;Vb为品牌价值;Vf为功能价值;Vp为资产价值。

品牌价值指品牌在需求者心目中的综合形象,包括其属性、品质、档次、文化、个性等,代表着该品牌可以为需求者带来的价值。品牌价值是品牌客户、渠道成员和母公司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联合行动,能使该品牌产品获得比未取得品牌名称时更大的销量和更多利益,还能使该品牌在竞争中获得一个更强劲、更稳定、更特殊的优势。

功能价值指商品给用户提供服务功能,帮用户解决问题。一般来说提供的功能服务越全面、使用越简单、用户越舒服,对用户的帮助就越大,对应的它的功能价值就越大。

资产价值即为商业价值。产品是业务的载体与形式,而业务的本质是逐利。一款产品能否走得远需要看其背后的业务逻辑是否满足商业利益。

供求关系很大程度影响商品的价值,供大于求就会使商品价值走低,供小于求就会使商品的价值走高。

购买情绪在很多时候极大地影响决策,一些情绪往往成为消费者买单的理由,让自身经历和产品相结合就催生情绪价值的消费行为。比如华为的民族自豪感、鸿星尔克的爱国热情等,这些都是将人的情绪价值做到极致的案例,人承载情绪,品牌作为制造情绪价值的容器,让这种情绪传递到每个人身上,就让商品不仅仅是商品。另外,当购买情绪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当中日关系紧张时,日本的品牌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抵制。

总之,商品价值不是由产品成本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品牌价值、功能价值和资产价值所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和购买情绪成本所影响。

6.8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为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等。企业发展到现代,投资资本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企业的风险是由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投资属于企业,收益也属于企业,风险自然也由企业单独承担。企业向某一领域进行投资,投资资本产生的收益由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共享,但风险却由投资资本独自承担,其他生产要素并不会分担风险。

投资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投资资本自己担负着投资的全部风险,如果投资获益,投资收入由参与生产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人和投资资本持有企业共享,但如果出现亏损,投资风险由投资资本持有企业自身承担,其他生产要素不分担风险,因此投资是一种存在较大风险的经济活动,投资资本的重要生产要素地位和承担投资全部风险的双重性应该获得承认并肯定投资资本的积极作用。

应当认清投资资本的风险来源,商品价值的价值不是产品的成本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品牌价值、功能价值和资产价值所决定的,并受供求关系和购买情绪所影响。另外,还存在低效劳动、无效劳动和破坏劳动,因此,投资存在巨大风险。所以资本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应当承认其合法地位,投资的收益不应被武断地定义为剥削。

总之,投资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使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他生产要素不承担任何风险,所有风险都由投资资本承担,投资资本的重要生产要素地位以及承担其他生产要素风险的双重性作用必须得到充分认可。因此,投资资本应该得到合理收益,并不属于剥削。

6.9小结

(1)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将丧失可持续发展条件,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2)生产活动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经济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各种生产要素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忽略任何一个生产要素,都会影响生产力发展。一旦某些生产要素无法在分配中得到足够收益,一定会引发严重问题。

(3)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所发挥的作用逐渐降低。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信息资源等逐渐成为决定成败的生产要素。

(4)商品成本由所有生产要素共同确定,缺失任何生产要素的价值理论都是错误的,商品成本是最基本的社会学理论之一,不仅在经济学中处于决定性作用,而且在政治学中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5)现有理论体系中,众多生产要素没有被考虑,危害巨大,影响可持续发展,影响公平与效率。尤其国有企业、垄断企业、特许经营企业、资源型企业、污染性企业等重要生产要素缺失计算成本,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6)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理论体系存在严重问题,不仅在于否定其他大量生产要素,而且因为一些低效劳动、无效劳动和破坏劳动不会产生价值或破坏价值,而这种风险只由资本生产要素承担,其他的生产要素都无法承担。另外,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劳动,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会给全人类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7)商品价值不是由产品成本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品牌价值、功能价值和资产价值所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和购买情绪等影响。

(8)投资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使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他生产要素不承担任何风险,所有风险都由投资资本承担,投资资本的重要生产要素地位以及承担其他生产要素风险的双重性作用必须得到充分认可。因此,投资资本应该得到合理收益,并不属于剥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458-1344868.html

上一篇:7企业垄断
下一篇:暗物质之所以很难被发现是因为太透明了!
收藏 IP: 119.115.1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