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认为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微观物质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实验假设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在量子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时,物质以粒子形式表现后才能确定。这项实验旨在论证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认识和理解,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威尔逊云室表明无论你观测与否,电子都是个粒子,电子的运动轨迹也不是波动的,是完全符合宏观物质的运动规律。而观测到的各种电子干涉等显现,其本质上是运动的电子通过正反粒子偶极子的规律震荡所发出的光。
微观粒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是相辅相成的,与观测任何宏观物质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只是不同的观测手段,观测的注重点不同罢了。宏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任何的物质都能传递波,不仅能传递机械波,也能发生各种电磁波,也会观测到粒子和干涉。只是观测宏观粒子的干涉、衍射并不常见。而电子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因此往往产生干涉现象。因此,所谓的粒子与波的叠加是:无论多个粒子,还是单个粒子都会表现为粒子性,多个粒子的运动轨迹是杂乱无章的,而单个粒子的运动是有据可循的。只有多个粒子才能表现为波动性,而单个电子的波动性实际上是大量正反粒子偶极子的规律震荡表现出来的波动性。因此,单个电子只能用概率函数表示,一旦观测就是一个确定的值。无论你观测与否,活猫与死猫的概率在无限多次后均为50%。单次活猫的概率只有1或0,死猫的概率也是只有1或0。
暗物质=隐态粒子=场态粒子=对称粒子=正反粒子偶极子
显态粒子=非对称粒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