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7日上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著名科普作家、天文学家卞毓麟教授,来科学普及出版社做了题为“科普的追求——一位作者兼编辑的感悟”专题讲座。出版社各编辑事业部、杂志中心的编辑以及业务部门的有关干部职工40余人聆听了讲座。
卞毓麟教授是利用参加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机会专程抽空来我社讲课的,他的原创科普图书《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讲座开始时,我在向卞毓麟先生表示祝贺的同时,专门介绍了他从事天文学研究、科普创作和科普图书编辑的传奇经历。30多年来,卞毓麟参与编著、翻译科普图书百余种,发表科普文章500多篇,其中十几篇科普文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数字杂说》等。卞先生能写、能翻译、能策划图书,无比热爱科普事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普出版动态,熟悉阿西莫夫和卡尔·萨根等科普大家,在我国科普界享有盛誉。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里,卞毓麟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科普创作、科普编辑实践,着重谈了科普出版物编辑的追求:追求好的科普作品,追求强烈的使命感,追求科学、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讲述一位科普作家和科普图书编辑的人生感悟,卞教授让与会职工围绕着“什么是科普”,“什么是好的科普作品”,“什么是科普大家”等问题,一同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和编辑体会。
卞先生的讲座内容丰富,哲理深刻,语言睿智,生动有趣。在他看来,最好的科普作品和科学人文读物,应该令人感觉不到科学在哪里终了,人文在哪里开始。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卞先生认为,“科普,决不是在炫耀个人的舞台上演出,而是在为公众奉献的田野中耕耘”;“我们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卞教授的讲座既开拓了我社职工的视野,又给与会者以教育和启迪,使我社职工接受了一次非常难得的职场培训。讲座结束后,他还专门和与会职工交流,回答了我社职工的提问。
卞毓麟教授与科学普及出版社渊源颇深,他的第一本科普图书《星星离我们多远》1980年由我社出版;他还长期与我社如祝修恒、金涛等资深科普人士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联系。讲课时,他对我社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许多优秀科普图书,如《最新科学指南》、《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等如数家珍,让听课的我社职工惊叹不已、敬佩不已。
座谈会上,卞老师成了我社职工热捧、追星的人。
以下是讲座开始时我向社里员工介绍卞毓麟老师时的讲话:
卞毓麟教授是名人,他的简历在网上一搜就可以得到,我就不多说了。我仅在这里说说他的几个小故事,也许对我们会有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卞老师这次是来领奖的,他的科普原创作品《追星》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我们知道这是科普图书的最高奖项,卞老师应该成为我们科普图书编辑追星的对象。
卞老师先是一名科学家,他1965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曾在北京天文台工作33年,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并担任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后来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
1998年,55岁的时候,卞老师改行当编辑,加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创建版权部并任主任。人们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卞老师年近花甲还学艺的传奇,应该能给我们太多的感悟。
他和同事推出的“哲人石丛书”成为科普图书的典范,他策划的“名家演讲录”、“嫦娥书系”等都受到读者的欢迎。“探月工程”刚提出,卞老师就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做主编出版“嫦娥书系”科普图书。
卞老师是一位学者型的科普图书编辑,他刚到上海时,一次听徐匡迪市长的讲座,讲座完后,他真诚地指出了徐匡迪院士讲课中的一个错误。这样的质疑,不仅彰显了他知识的渊博,更表现出了他作为学者唯真求实的品德。卞老师由此也约到了徐匡迪院士的一部书稿。
卞老师是策划编辑,同时还可以对整套书的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专家对话,这是专家型编辑才能做到的,那些作者对卞老师都非常尊敬。
我们常说做编辑忙,没时间写文章,那就看看卞老师是怎样为我们做出榜样的。30多年来,卞老师麟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百余种,发表科普文章500多篇,著译的代表作有《星星离我们多远》等;他有十几篇科普文章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数字杂说》。这又是一个传奇。
卞老师和我们科普出版社也很有渊源,他的第一本原创科普书就是在我们出版社出的,就是1980年底,图书的书名是《星星离我们多远》,据说是李元老师和我们社的祝修恒老师等资深科普人士建议他出的。这本书非常有影响。
卞老师所获得的荣誉太多了,仅与科普有关的就有:“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以及去年年底刚刚获得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我说得太多了,还是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卞老师,让他和我们谈谈他的“科普的追求”,以及他作为“一位作者兼编辑”的人生感悟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