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王益寿教授的中国情结

已有 4669 次阅读 2007-6-30 12:12 |个人分类:学者风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美国, 访问学者, 地理学家, 访谈

(旧作:写于1998年9月)

来美国做访问学者,我接触的第一位华人教授,就是现任加州州立北岭大学地理系主任的王益寿。说来也许你不会相信,作为专攻中国人文地理的国际知名学者,年近花甲的王教授在1981年前还从来没有踏上过中国大陆的土地,尽管那块神奇故土的人文地貌早已如同自己手掌的纹路一样熟悉。也许正是为了了却这一夙愿、弥补这一缺憾,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益寿更多地把精力扑在了促进中美高校间科技、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上。

 

坐在王教授办公室里,墙上贴着的一组彩印陕西省人文地理分析图片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们的话题由此引出。“这些图片直观地反映了陕西省的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和人口素质,以及资源和经济状况等的分布情况,是我研究陕西省人文地理所获成果的一部分。1997年到陕西开会时,我把这本《陕西人口地图集》送给了陕西省省长,希望对制定陕西省的发展战略有所参考价值。”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回忆往事,王教授平缓的语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

“我和大陆地理学界的正式交往始于1978年秋。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秉维所长等一批著名的地理学家来美考察,最后一站到北岭分校时由我负责接待。之后,我和大陆同行开始了长达20年的交往与合作。”王益寿出生于宝岛台湾省,1961年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系毕业后,随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我是中国人,选择中国人文地理作为主攻方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就是‘1900年至1940年中国东北人口的成长和变迁’。1981年4月第一次踏上故土讲学、访问,我真是百感交集,这不仅使得我的中国人文地理研究从此不再是纸上谈兵,也让我有机会为发展大陆的人文地理研究略尽微薄之力。”

 

受政治的影响,人文地理研究在中国大陆一度被视为禁区、雷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落后,有关大学既没有开设人文地理专业,也没有人讲授这方面的课程。1981年4月那次来中国,王益寿有意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他在陕西师范大学专门开设了“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这两门人文地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听他授课的90多名学员中,有地理系77级的一个班学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地理专业教师。王教授没有料到,他的这些学生在第二年大陆进行的全国人口大普查工作中马上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的后来还成为我国人口普查问题的专家。1985年6月,由王益寿倡议在中国召开了首次“中美人文地理研讨会”,会后,他负责编辑并出资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次中美人文地理研讨会论文集》。同年,他协助西安外语学院成立了“人文地理研究所”,提议并在该院创办了《外国人文地理》学术刊物,定期从美国提供刊物的全部外文资料,向大陆同行介绍世界各国人文地理研究、发展动态。该刊物后改名为《人文地理》,成为本领域国家级学术刊物。1997年6月,“第二次中美人文地理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近十个国家的人文地理学家出席了会议,研究中国地理的所有美国专家都被王益寿邀请到会。“看到中国的人文地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说到这,王教授的脸上露出了真诚的微笑。

 

说起王益寿对促进中美高校间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贡献,就不能不提到北岭分校由他倡议并亲手创办的中国研究所。“中国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秋,它是顺应中美两国正常交往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北岭分校与中国合作与交流的历史见证。”手中那根精致烟斗袅袅的青烟,悠悠不断地扯出王教授记忆的思绪。“北岭分校有一批对故土有着深厚感情的华人教授,中美恢复正常交往后,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积极从事有利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友好往来的活动。但这些活动起初大多由华人教授个人自发牵头开展,不仅各自为阵,难成大气候,而且组织协调也很困难,举办一些重大活动更是显得师出无名。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创办中国研究所的设想,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批准和支持,使得研究所成为北岭分校一个正式的民间学术机构。”

 

作为第一任所长,王益寿深感责任重大,他和同仁们赋予了中国研究所如下使命:宣传、介绍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开展与中国有关的各类活动;促进北岭分校与中国的交往与合作;从事有关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中国研究所成立后干的第一件轰动本地的大事,就是于当年的11月份举办‘中国电影节’。‘电影节’上,放映了《城南旧事》、《小花》等一批优秀中国故事片和记录片,并从纽约特邀百花奖获得者、《小花》主角陈冲参加。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并使得‘电影节’成为惯例每年延续举办,陈冲为此也被挽留在北岭分校深造电影表演艺术。”往事像电影一样,在王教授脑海中一幕幕浮现。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研究所的同仁们给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留下了温暖、难忘的回忆。为了替代表团节省经费,中国研究所将60余名由各省市体委负责人组成的观摩团成员,全部安排住进了北岭分校的学生公寓;观摩团成员没有交通工具到各运动场观看比赛,马上组织全体华人教师每天驾车义务接送;看到同胞吃不惯西餐洋饭,便动员华人教授家属以及中国留学生自办食堂,免费24小时提供中餐服务。“那段时间,中国研究所提供的周到服务和营造的家乡气氛,使得北岭分校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最向往的地方。后来,李梦华、陈先、黄忠等负责人也忍不住搬出高级宾馆,跑到我们这来住。”说到这,王教授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斗,显得兴奋不已。

 

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位于洛杉矶城西北约50英里的圣·福兰多山谷中,这是一所拥有两万多名全日制学生、以教学见长的多科性大学。在高校林立的加州,它的名气并不算很大,但在以王益寿为首的中国研究所同仁的努力下,北岭分校却成为与中国交往最为活跃的大学之一。20多年来,该校与中国大陆的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近30所高等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长期负责执行世界银行贷款培训中国职教人员项目计划;每年组团到中国考察访问,在各个领域开展丰富多采的合作、交流活动;大量接受中国访问学者……。1991年至1994年,王益寿出任北岭分校副校长,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校级领导。在他主管学术事务和国际交流计划期间,北岭分校与中国的交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开展与中国有关的活动,阻力确实很大。中美两国由于长时期意识形态的对立,许多美国人包括一些华侨当时对共产党还抱有敌视态度。我记得,那时常有一些人责难我,并在背后‘骂’我是共产党,联邦调查局也把我列入被监控的黑名单。当然,现在这些都已成为笑料。如同整个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一直在不停地演变着,历史也总是不断向前推进。中美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有赖于两国人民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以及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为此,我们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说完,王教授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凝视着面前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智者,我心中的敬意油然升起。是啊!这悠悠缠绵、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不正是王益寿教授多年来辛勤培养中美友谊之花源源不断的动力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7-3989.html

上一篇:咀嚼中国传统居住建筑文化——简评《中国民居建筑》
下一篇:漫谈主题征文来稿标题的制作——以“我与科协”征文活动为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